中点辅助线添加的初步研究_辅助线论文

与中点有关的辅助线添加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点论文,辅助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辅助线的添加是几何问题中的难点.笔者尝试以共顶点的双等腰直角三角形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与中点有关的辅助线添加问题展开探究,希望能有所突破.

一、学生盲点分析

学生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以及平行四边形等相关内容后,对与中点有关的辅助线的添加仍存在较大困难,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只见显性中点,而看不到隐藏的中点;

(2)挖掘出隐藏的中点后,却不会将各中点条件合理地进行筛选与重组;

(3)构造出待证全等三角形后,常常是找边容易找角难,对于角相等的证明方法过于单一且不够灵活.

二、问题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在教学中有意渗透了隐藏中点的概念,尤其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以任意一条直角边为轴进行翻折后(如图1),直角顶点均可“升级”为中点,它可以看作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逆用.但由于学生先建立的是正向思维,即学生只有看到等腰三角形才会想到“三线合一”,因此,这个隐藏的中点往往不易被挖掘.

对于中位线,除了已知三角形一边中点而取另一边中点的构造方法外,笔者还向学生介绍补全三角形,即结合直角顶点“升级”中点的方法,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升级”为中位线(如图2).

运用常见辅助线得到的规律性结论应随着学习的进程逐渐完善.如“倍长中线”,随着学习的深入可将其改进为“倍长过中点的线段”;当学生熟悉用“旋转构造全等三角形”的角度来欣赏这种辅助线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学习,逐步认识到“倍长过中点的线段”构造一个隐藏的平行四边形(如图3),而这个结论在推导角度相等时非常有用.

三、例题初探

题目:在Rt△ABC中,AB=BC,在Rt △ADE中,AD=DE,连结EC,取EC的中点M,连结DM和BM.

(1)若点D在边AC上,点E在边AB上且与点B不重合,如图4(1),探索BM、DM的关系并给予证明;

(2)如果将图4(1)中的△ADE绕点A逆时针旋转小于45°的角,如图4(2),那么(1)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如果不成立,请举出反例;如果成立,请给予证明.

这是一道证明线段相等且垂直的题目.学生习惯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线段相等,于是,寻找待证全等三角形成为解题的关键.但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前提下,没有直接可以利用的全等三角形,学生便寻找隐藏的中点构造辅助线.

思路1:如下页图5(1),在直角三角形中,学生对斜边中线定理印象较为深刻,所以,点P、Q这两个隐藏中点可以很快找到,当中点超过两个时,学生会想到中位线,利用隐藏的平行四边形QMPA进行边的等量代换,确立了待证全等三角形△DQM与△MPB,但学生推导角相等时思维会受阻,或选择的方法不够简便.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利用基本图形“8字模型”(或称为“对顶三角形”)进行角度的转化,有利于推导角相等.于是,引导学生选用延长全等三角形一组无交点的对应边的方法,构造“8字模型”进行推导(如图5(2)),易得∠MQD=∠BPM,从而完成了证明.

思路2:证明线段相等时,学生往往不会首选“倍长过中点的线段”这一方法(如图6(1)),因为看上去好像使问题变得复杂了.实际不然,将两条线段的相等问题变为3条线段相等,这样的图形只有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存在,所以,连结BD和BD′.要证明△D′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缺少BD=BD′和∠DBD′=90°,但题目中已知“Rt△ABC,AB=BC”,若再连结D′C,证明△ADB∽△CDB即可(如图6(2));当然,“倍长过中点的线段”就能构造平行四边形DCD′E(如图6(3)),那么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就缺∠DAB=∠D′CB的条件了,利用“8字模型”(如图6(4))便可顺利得证.

思路3:利用直角三角形沿某条直角边所在直线进行翻折,利用直角顶点这一隐藏的中点解决问题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如图7,并且结论较易证明(限于篇幅,证明过程略).

本题还有其他证明方法,上述三种证明思路利用中点的辅助线添加策略解决的.

四、变式研究

教学中,笔者又将上述题目稍加改动,使得共顶点的双等腰直角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

变式:如图8,在Rt△ABC中,AB=AC,在Rt△ECD中,CD=CE,连结BD,取BD的中点F,连结AF,BE.

求证:AF⊥BE,且AF=BE.

有了上面的铺垫,经过几分钟独立思考后,学生都确立了各自的研究方向,但总体上认为先求证线段间的倍分关系,然后证明位置关系的顺序较为合理.

关于线段倍分关系的证明,学生并不陌生,“长边折半”和“短边翻倍”是常用的方法.“折半”可通过直接取中点或者构造中位线的方法获得,“翻倍”可利用倍长或还原三角形升级中位线的方法得到.

学生最先想到的辅助线添加方法:如图9,将短边AF通过补全三角形,升级成中位线的方法,点A也从直角顶点变成线段中点,这种方法的证明较为容易.

学生从挖掘隐藏的中点中尝到了甜头,激发了探究其他辅助线添加方法的兴趣,但进程并不顺利.利用中位线将长边BE缩半得到FM,但△AF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并不容易证明(如下页图10(1)),几位水平较好的学生思维也受阻,几分钟后,一位学生提示可以再次倍长MF至M′,利用平行四边形BEMM′和隐藏平行四边形BMDM′的性质,通过直角三角形中线长定理进行边的等量推导,发现△ABM′和△ACM有可能全等(如下页图10(2)),但推导角相等的方法过于复杂.

通过笔者提示,延长待证全等三角形中无交点的一组对应边,如图10(3),不难发现“8字模型”的存在,而MC⊥MB也由平行四边形BMDM′的对边平行得到.利用该模型易得∠ACG=∠GBA,那么∠ABM′与∠ACM相等就顺理成章了.

基于上述研究,学生思路被打开,纷纷展示自己或小组讨论的解题方法(如图11、图12、图13).

通过一道例题及其变式,虽不能穷尽所有关于中点的辅助线添加方法,也不能立刻要求学生看到题目就顺利地添加辅助线,但关于隐藏中点的挖掘、倍长过中点的线段即构造平行四边形的结论,以及“8字模型”在推导角相等中的应用等,都应该梳理为基本思路教会学生掌握.

标签:;  ;  ;  ;  

中点辅助线添加的初步研究_辅助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