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思想政治课的总体设计及其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总体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国家教委1997年4 月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在初中三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现对据此编写的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教学内容,从总体设计及其特点上,作一简要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
初三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常识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一门课程。《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的性质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使他们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初步懂得用生产的观点、阶级的观点、群众的观点观察社会,知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教材是以现行的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调整编写而成的。
现行初二教材,虽然专门讲授社会发展常识,但它只讲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是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建设及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内容,放在初三教材中。新颁《课程标准》,把两个年级的内容贯通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把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即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全过程,均在一本教材里,完整而系统地进行讲授。这样安排,体现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所要讲的内容,涵盖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的基本观点,要想在初三一个年级完成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新教材非常强调《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在历史课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原则。
二、教材的总体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三教材包括前言和五课。
前言,是全书的总论部分。大体上讲了三个问题:本课程的内容是什么?为何学这门课?怎样学这门课?它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本门课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明确这是一门讲述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思想政治课程,它是介绍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支配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及灿烂的未来。其次,从青少年面临的形势、时代的要求及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出发,说明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最后,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指出学好这门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
前言的篇幅较短,但内容十分重要,是整个教材的纲,既带有启发性,又带有动员性。因此,教师应把握住内容,通过讲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五课的内容,既保留了原教材的理论体系,又大胆地进行了删繁就简。在突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这一主线的前提下,大量压缩前资本主义各社会形态的内容,以讲述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内容为重点,突出中国的国情和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第一课,讲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包括了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共分三节,一个社会形态为一节。
第一节,讲原始社会。指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首先指出,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从事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接着介绍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与道德观念。指出,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因而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原始人在共同劳动中,结成了原始的生产关系。最后说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虽然人们之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私有观念,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生活条件非常艰难,社会生活还处于野蛮和蒙昧状态,因而它不是理想的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最低阶段的社会必然要走向瓦解,被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第二节,讲奴隶社会。指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是第一次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社会。首先,极为简要地分析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形成的过程,指出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次,强调奴隶社会的建立,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最后,揭露奴隶主阶级如何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指出奴隶社会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它必然引起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最终导致奴隶社会的崩溃。
第三节,讲封建社会。首先指出,封建社会的产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使社会生产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其次明确指出,封建社会阶级剥削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而封建剥削的主要手段是榨取地租。地主阶级还通过封建国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精神奴役,加剧了阶级的矛盾和对立。最后指出,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残暴统治,引发了绵延不断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冲击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破土而出,预示着人类社会新的历史纪元的来临。
第二课、第三课讲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又是历史的现实,因此,《课程标准》规定用较多的篇幅进行讲解和分析,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第二课,讲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共设三节。
第一节,讲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阐述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中心思想是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过程,又是建立在对千百万劳动人民残酷的剥削和疯狂掠夺的基础上,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写成的。
第二节,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特点、实质及手段。首先,阐明资本主义的剥削特点,指出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是资产阶级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而工人则一无所有,只得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间的剥削是以契约形式建立起来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因此,它掩盖了剥削的实质。其次,以戳穿资本主义剥削隐蔽性的办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家是在“公平交易”的掩盖下,靠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发财致富的。最后,指出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仍然处于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
第三节,讲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首先,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比封建专制国家所具有的进步性,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同样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其次,指出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建立,虽然优于封建专制制度,但对劳动人民来说,却是虚假的民主。最后,特别强调隐蔽的剥削手段、虚伪的统治方式,掩盖不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实质。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课,讲现代资本主义。重点介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各种矛盾及其历史趋势。共设三节。
第一节,讲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首先,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后果入手,介绍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次,指出垄断形成以后,垄断资产阶级操纵了国家政权,控制了本国的经济和政治,从而左右了国家的内外政策。最后,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争夺,必然加剧他们间的矛盾,导致现代战争的爆发。
第二节,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重点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情况,既指出其生产的发展,又揭示其内在的各种矛盾,对现代资本主义作了深刻的剖析。首先,从世界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讲起,分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指出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产阶级直接出面,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进而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战后资本主义的暂时稳定和发展,并没有消除其固有的矛盾和危机。最后指出,帝国主义的矛盾和危机虽有时缓和,有时激化,但总趋势是不断加深的。
第三节,讲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首先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事实,说明社会主义已经由理论变为社会发展的现实。其次,就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行阐述,指出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人民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最后,就社会发展的两个必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指出社会主义终将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但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是要在反复曲折中经过一个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和斗争的历史过程。
第四课是教材的重点,以较多的篇幅,讲述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国情的分析,说明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正确性。共设三节。
第一节,首先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道路,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接着,以具体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它是区别于任何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的本质从内容上来说,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节,重点阐述和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内含,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目前正处在初级阶段。首先,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包括的两层含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渐进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必须坚持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调整,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其次,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就是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所以,认真执行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和祖国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最后,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作了专门阐述,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另一个重要的具体国情,是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保护资源,科学地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必须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第三节,讲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指导全局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首先,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阐述,指出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其次,讲述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最后强调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五课在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各个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社会的美好前景。教材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要求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设置三节。
第一节,首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其次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来发展和前进的。而判断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标准就在于该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最后概括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节,树立崇高社会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首先,阐述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无数革命先烈奋斗终身。因此,有志青年应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不过,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要经过很长的历史过程和许多的发展阶段,要经过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在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次,明确指出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必须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第三节,结合青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首先指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来自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来自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进而联系学生的实际,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要自觉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把自己培养成祖国需要的人才。强调指出,在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之际,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同样肩负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因此,要很好地把握自己人生的航标,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不同,它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第一,学科内容的特点。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置,本学科内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阐述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体现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阐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时,说明某些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某个或几个社会历史阶段而向前发展。对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作了实事求是的、历史的分析。
3.注意从历史事实中揭示有关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选择的史料既能说明和有助于对观点的理解,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社会形态,但资本主义社会前的三个社会形态大大压缩,重点放在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尤其是突出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基本路线的讲解上。教材结合当前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说明,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抵制资本主义思想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社会主义社会以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为核心,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阐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及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坚持基本路线的重要性,使青年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担当起改革和发展的重任。
5.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特别是历史课的关系。社会发展常识课与历史课不同,它不是讲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发展的具体状况,而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发展更替,阐明五种社会生产方式是怎样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是讲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性的东西。因此,教材的编写,力求贯彻《课程标准》规定的“在历史课教学的基础上”的原则,在讲历史事件时,尽量采用归纳、对比的方式,互相印证,避免简单重复。
第二,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主线,充分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
教材中自始至终贯穿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指出这是在一切社会中发挥作用、决定社会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起最终决定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有适应这种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种社会制度的兴盛或衰亡,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新的社会制度要战胜旧的社会制度,也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更迭,都是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因此,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把它变为全国亿万群众的实际行动。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使国家富强,民族昌盛。所以,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主要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强调生产力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只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生产力性质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时,一定要摆正“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两者虽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两个基本点”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是实现“一个中心”的基本保证和条件。因此,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这样,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迈向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材编写所贯穿的指导思想和写作体例上的特点。
1.坚持知识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教材作为教与学的工具,要完整准确地贯彻《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使教材起到系统传授知识的作用。因此,依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历程,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它是怎样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对每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都进行了概括而明确的分析,特别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基本矛盾、剩余价值、经济危机、垄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等概念,作为知识点,都从理论上进行了科学的阐述与讲解,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对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历史任务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教育他们知道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为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目标明确地学习和工作。
2.删繁就简,减少份量,降低难度,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涵盖面广,时间又有限,因此,一定要在讲清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减少份量。编写时,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在内容的取舍上,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原始社会,就把人类社会的起源精简了,只是对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点到为止,压缩了劳动对人形成过程的描述。对原始社会生产工具发展所先后经历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等,也均予以省略。在奴隶社会,不仅删去了“平民”、“隶农制”等内容,对奴隶起义及起义的结果,都不予讲述。教材还对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与概念,也尽可能地作了简化。“欧洲封建化过程”,关系到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与特殊过程的关系,比较复杂,世界史也肯定要讲述,教材对此就未予涉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教材直接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入手,极简要地叙述了这两个条件的实现过程。对资产阶级革命只强调指出其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而对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则省略不提。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起因和过程均略而不述,而强调了其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的后果。这样,大大精减了教材的份量,使教材更紧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容。
3.教材在写作体例和风格上,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依照《课程标准》,教材明确划分出大、小字和黑体字,使正文、事例和概念一目了然。同时,设置了读一读、想一想、忆一忆、比一比等,对《课程标准》规定的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次的要求,用灵活的方式启发学生领会教材内容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另外,还把革命导师、学者、名人的警句形象地标示出来,以提醒学生认真地去理解和领会。我们期望通过这些努力,调动起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的积极性。
标签:课程标准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