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解放军181医院 急诊科 541002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多发伤患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接收的1100例急诊多发伤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回顾分析这些患者临床急救及护理资料,分析总结出急诊多发伤患危险因素及相应急救措施。结果:年龄、机械通气、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ISS(创伤评分)与现场急救是急诊多发伤患者的危险性因素;1100例多发伤患者经过抢救无效死亡的有45例,剩余1055例(95.91%)经过急救措施得到救治,另外治愈1005例,好转50例。结论:急诊多发伤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且复杂,年龄、机械通气及现场急救等其面临的危险因素,给予患者有效急救措施能显著提升其生存率。
关键词:急诊;伤患危险因素;急救措施
急诊外科是救治创伤的主要根据地,并经过多年探索及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急救水平及救治成功率。多发伤主要指的是相同伤因打击下,患者同时或者是相继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组织及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存在一处创伤都会给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威胁,多发伤患者急救时处理难度较大,并且感染几率也较高,常常伴随出现生理并发症,严重的导致患者死亡[1]。对此,本次实验研究将重点探讨下急诊多发伤患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以此提高患者生存率,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诊多发伤患者1100例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684例,女416例,患者年龄层次比较广泛,各个年龄段的都有,病患受伤原因主要是坠落伤、刀伤、交通事故及砸伤等,受伤部位主要是:肺损伤、颅脑损伤、多发骨折及五官受伤等等。
1.2急救方法
此次实验研究中的多数急诊多发伤患者都会存在失血休克症状,对此医护人员应尽快地建立2条或以上静脉通道,给患者补充体液帮助其维持高效循环,以此改善患者供血供氧状况;然后对多发伤患者病情快速地实施综合性评估,明确诊断方法;确保患者保持呼吸道呼吸流畅,降低其呼吸机使用标准,及时帮助病情危急、呼吸严重受阻患者使用呼吸机进行呼吸;如果病情允许的话,要全面检查患者的相关情况。
1.3研究指标
评估患者年龄、性别、创伤机制、院前救治时间及现场急救效果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因素,并对其实施Logistic分析及研究,将P<0.01变量加入到这些因素分析中。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实验研究数据资料统计处理及Logistic回归性分析使用软件SPSS17.0,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并给予X2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多发伤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机械通气、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ISS(创伤评分)与现场急救是急诊多发伤患者的危险性因素,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2急诊多发伤患者急救效果
1100例多发伤患者经过抢救无效死亡的有45例,剩余1055例(95.91%)经过急救措施得到救治,另外治愈1005例,好转50例。
3.讨论
当今世界造成人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创伤,多发创伤死亡的高发人群是中年人及青年人,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患者,P<0.05。多发伤具有休克率高、分解及代谢高与继发感染率高的特点,多发伤原因主要是车祸、坠落、工伤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事故,死亡率为57.8%,多发伤患者的创伤部位主要集中分布在头部、胸部及腹部[2]。急诊多发伤患者面临的危险性因素除了上述年龄外,还有机械通气、GCS评分、ISS评分及现场急救状况等等,医院应积极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急救团队及快速应急反应机制,科学、准确地评估多发伤患者的创伤,并将其症状及时诊断出来;最后在增强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外科的医疗水平,有效提升急诊创伤救治的成功率。急诊多发伤患者救治成功率需要一支高、精、专的急救医疗队伍作为前提及保证,医院急诊工作人员要扎实掌握基本急救应急知识及措施,使用先进最前端创伤救治急救技术,争取缩短患者病情明确诊断的时间,为患者争取急救时间,以此提升急诊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因此急诊外科医务工作者要具备稳固扎实创伤理论知识及技能,以沉着稳定的心态进行急救[3]。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快速应急反应机制,医疗团队指挥领导者接到急救指令后,应迅速与通讯及交通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与联系,与医院不同科室间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在事故现场后给患者提供有效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急救医务工作者还要对伤势较严重交通创伤患者实施急救在其伤后30分钟内,抢救时机稍微耽误片刻时间就很容易失去抢救时机,因此应在最佳抢救时机正确诊断患者伤势并给予有效治疗,这样能极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对此医院应建立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机制,以此提升创伤救治的成功率[4]。此外。医院还要准确分析患者创伤原因,及时总结出临床经验,并借助GCS评分、ISS评分预测了解患者多发伤情况及检测患者创伤严重程度。本次实验研究中,年龄、机械通气、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ISS(创伤评分)与现场急救是急诊多发伤患者的危险性因素;1100例多发伤患者经过抢救无效死亡的有45例,剩余1055例(95.91%)经过急救措施得到救治,另外治愈1005例,好转50例。
综上所述,急诊多发伤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且复杂,年龄、机械通气及现场急救等其面临的危险因素,给予患者有效急救措施能显著提升其生存率。
参考文献:
[1]薛德磊,孙之鹏,周玉凯.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4,16:132-133.
[2]殷振红. 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14,17:193-194.
[3]叶立刚. 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滞留的状况和危害及对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朱鋆. 老年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结局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2,10:2616-2617+2619.
论文作者:蒋丙林,孔质彬(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9
标签:患者论文; 多发论文; 急诊论文; 创伤论文; 因素论文; 措施论文; 评分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