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名称:基于统计的《俄语详解词典》释义元语言研究项目编号:138
摘要:元语言自哲学界引入语言学界后引起了研究热潮,目前语言学视角下的元语言研究方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将分析阐释波兰语义学派、莫斯科语义学派和国内汉语界学者在元语言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要成就。
关键词:元语言;理论;实践
1.前言
“元语言”是起源于哲学界的概念:哲学家塔斯基(Alfred Tarski)在解决语义悖论时指出,存在两种层级的语言,一种语言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的,它指向客观现实,又被称为对象语言;一种语言是用来描述语言的,它指向语言本身,这种语言被称为元语言。后来元语言这一概念引入语言学界,被语言学用来解决一系列语言学和文化学问题。目前在元语言方面深入研究的主要有波兰语义学派、莫斯科语义学派以及一些国内汉语界学者,下面本文将阐释上述学派在元语言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实践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
2.波兰语义学派元语言研究
2.1.主要理论
波兰语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波兰裔澳大利亚语言学家安娜•韦日比茨卡(Anna Wierzbicka),该学派提出的主要理论是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韦日比茨卡的元语言思想是在塔斯基、莱布尼茨(Leibniz)、亚尔诺德(Arnauld)和博古斯拉夫斯基(Boguslawski)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莱布尼茨曾提出“人类思想字母表”(alphabet of human thoughts)思想,即在人类思维中存在一些不可以被解释的最简概念,这些最简概念就像是字母一样可以组成其他复杂概念,同时这些最简概念是为全人类所共有的具有跨种族、跨语言性。17世纪哲学家亚尔诺德曾指出:定义所有的词是不可能的。在定义一个词时我们需要使用另外的词来定义这个词,如果我们想定义用来定义的词,就还需要其他的词,这就导致无意义的循环,所以我们应当寻找某些不可定义的元词,定义过度同定义不足一样是一种失败。(Cliff Goddard, Anna Wierzbicka:1994)但是哲学家们寄希望于用人工创造的符号作为不可定义的词来解释其他的词,这一设想由于难以实现而被搁置。而后,波兰语言学家博古拉夫斯基认为,应当从自然语言中寻找这些不可定义的元词。受这一思想的影响,韦日比茨卡开始在自然语言中寻找不可定义的、具有普遍性的元词,并逐步创立了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
韦日比茨卡的元语言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语义单子(semantic primes)和基准句(canonical sentence)。语义单子是取自于自然语言的、不可以进一步分解的、具有普遍性的词,最初韦日比茨卡在1972年的专著《语义单子》(《Semantic Primitives》)仅列出14个语义单子:“I,you,someone,something/thing,world,this,think of,feel,say,become,diswant/no,imange,part.”(A. Wierzbicka: 1972)而后在验证语义单子的解释力时发现,这14个语义单子均具有解释力,但是数量太小,需要扩大。随着研究的发展,目前该学派的语义单子数量稳定在60余个。基准句是指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最简句式,这种句式同样具有普遍性,它们同语义单子一样,在各个语言中相互转换也不会有意义上的变化。例如,英语中的“I want this.”就是一个基准句,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这一句子的意义对于任何一个英语母语者来说都无需再解释。如果需要对一个非母语学习者解释这一句子的意义,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在他的母语中寻找一个与之对应的基准句,例如汉语中的“我想要这个”。这两个句子的意义完全等同,可见基准句是普遍的、跨语言的。在韦日比茨卡提出的自然语义元语言中,语义单子和基准句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具有普遍性的、强解释力的元语言,可以用来解释任何语言。
2.2 理论应用
韦日比茨卡认为,自然语义元语言的研究意义重大,元语言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解释工具,可以用于文化对比、词典编纂、外语教学、日常交际等。因为元语言具有普遍性,因而可以明晰地展示不同语言词汇间、不同文化间的共同点和差异部分,从而成为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的有力工具。基于这一理念,韦日比茨卡进行了一系列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此外,韦日比茨卡指出,当今词典释义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循环释义、释义错误、以繁释简等。而基于自然语义元语言的词典释义元语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Wierzbicka A:1996)。
3.莫斯科语义学派元语言研究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语言学家阿普列相(Апресян. Ю. Д),他于1974年出版专著《词汇语义学》(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了“语言元素”(элементы языка)这一概念,这就是他后来语义元语言理论的模型。阿普列项的元语言理论包括两个方面:词汇单位组成和句法组成。在《关于释义语言和语义单子》(《О языке толкований и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х примитивах》)(1994)一书中他指出,在表层语义结构上使用的元语言应当是对象语言中简化、通用的部分,即目标语言中真实存在且具有普遍意义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而非一系列人工符号。句法方面,阿普列项使用自然语言语法来构建释义。词汇单位方面,“元语言词汇包含两个个部分:1.语义元素单位(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примитивы),即不能被该对象语言中其他词汇所解释的最简单的词汇单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们可以用来定义所有语言单位。2.过渡性词汇单位(промежуточные слова),经过分析释义,这些过渡性词汇单位可以最终分解为一系列语义元素单位。理论上,元语言词汇和意义应当满足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不存在同义词和同形异义词。鉴别语义元素单位的标准是有两个,一是在大量词汇释义中反复出现,二是不能被进一步解释,只能被循环论证。
莫斯科语义学派元语言理论主要被运用于词典编纂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新型词典,如《俄语同义词详解词典》《Новый объяснительный словарь синонимов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和《俄语积极词典》《Активн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同波兰语义学派不同,莫斯科语义学派并没有确定元语言词汇的具体数目,认为确定元语言的最终形式需要词典编纂的经验积累和对词典释义的详尽分析。只能先探索出它的大致特征,而后通过编写词汇释义,分析大量词汇释义文本才能得到元语言的最终形式。此外,阿普列项还认为,自然语义元语言不具有普遍性,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民族冗余成分,这种成分常常内嵌于语义元素单位中,也就是说语义元素单位的意义并不具有普遍性。
4.汉语界元语言研究
国内汉语界学者在吸收国外莫斯科语义学派和波兰语义学派的元语言理论的同时,也进行了许多创新。元语言词汇具有定量性、语言学界元语言应以自然语言为基础、元语言包括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等观点为这些元语言理论所共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学者在元语言研究方面并不是对西方相关的简单复刻,其研究具有许多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理论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在理论内容方面,国内汉语界学者李葆嘉提出了元语言具有层级性这一观点。根据所处语言层面和应用目的可以分为多个类型,主要有词汇元语言、释义元语言、语义元语言(后称析义元语言)三种,随着研究的深入又提出了第四类元语言——认知元语言。其中,词汇元语言又可称为习得性元语言,主要表现为承担日常交际功能的最低限量词汇,处于词汇功能层面。由于这些最低限量词汇反映基本事物,是习得语言的基础,因而相较于整个语言词汇系统具有元语言特性。该类元语言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借鉴。释义元语言是指可以解释对象语言的基本词汇,具体表现为词典中的释义语言,处于词汇功能层面。释义元语言和词汇元语言存在交叉,但是释义元语言作为词典释义相较于词汇元语言必然更为规范,需要一系列的优化。该类元语言系统的建构可以优化词典释义,推进词典编纂研究。语义元语言(在后来的研究中被更名为“析义元语言”)是指处于语义功能层面的用来分析对象语言的语义特征集,其主要功能用于词语区别和义场建构,是比释义元语言更加抽象的元语言系统,具有人工语言性质(孙道功:2011)。而认知元语言则是是用来解释人类语言的意象单位和意象关联的工具。在构成方面,词汇元语言和释义元语言构成单位是直接取自于自然语言中的自然语符,而析义元语言和认知元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人工语符色彩。
在总体研究思路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显著区别于其他语义学派。他们认为元语言这一工具性语言,包括元符号和元句法两个子系统。首先必须建构元符号子系统,然后才能建构元句法子系统。(李葆嘉,邱雪玫:2017)在各层级元语言的词汇方面该学派的研究思路是先归纳词典释义,从释义元语言层面入手,勾勒出释义元语言词汇的大体外形。在此基础上向上探究析义元语言,向下研究词汇元语言,最后可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认知元语言的建构。
在研究方法方面,同西方各学派的元语言研究相比国内学者的元语言研究呈现鲜明的学科交叉特征。区别于采用内省法寻找释义元语言词汇的莫斯科语义学派和先内省后验证的波兰语义学派,他们在构建元语言系统时除了采用传统的语义研究方法外还常常借助计量分析,计算机编程、语料库等具有鲜明“科技”特征的研究方法。例如安华林在进行《现代汉语释义基元词研究》时采用了计算机程序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进行硬性提取和分词工作,采用统计软件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元语言词汇进行频率统计。苏新春在进行《现代汉语释义元语言》研究时也使用了数据库技术、概率统计法和数个分词软件。
目前国内学者在元语言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在释义元语言方面已研制出约3000字左右的汉语释义元语言词汇系统,并且经过对大量释义对象的释义检验,编纂了《现代汉语释义元语言词典》。此外还将汉语释义元语言词汇系统同泰语、英语、马来西亚语和越南语等外语的释义元语言词汇进行释义元语言普适性和民族性研究。在析义元语言方面,李葆嘉、孙道功等人,在提取和建构现代汉语义征标记集的基础上,对常用词汇进行义征分析,探究《析义元语言词典》的建构方法和应用。在词汇元语言方面,也正在着手语料搜集和系统建构。
5.结语
语言学视角下的元语言是研究词义描写、词典释义、文化对比等一系列语言学问题的有力工具。目前元语言理论已取得长足发展,各学派在元语言理论方面有差异也有共性,其中“基于自然语言”是这些学派理论的共识。国内汉语界学者在元语言理论方面也进行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Wierzbicka A. Semantic Primitives[M]. Frankfurt: Athenäum. 1972
[2]Wierzbicka A. Semantics Primes and Universals[M].O: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孙道功.《现代汉语析义元语言词典》的开发与应用[J].辞书研究,2011(5).
[4]李葆嘉,邱雪玫.《现代汉语元语言释义词典》自序[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4).第183页.
作者简介:彭蔚(1995-)女,安徽省合肥市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论文作者:彭蔚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语言论文; 语义论文; 释义论文; 词汇论文; 学派论文; 词典论文; 波兰论文; 《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