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模式与中国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与中国的国情
巴西、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是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或接近1亿的五个大国(1996)。通过分析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内需和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和影响大小,考察其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我国对内需和外需倚重倾向的取舍提供借鉴。
表1 五个大国1990-1996年GDP增长率及其总投资、总消费和净出口的灰色关联
运用灰色系统原理,通过计算这五国1990-1996年的GDP增长率与其总投资的贡献、总消费贡献、净出口贡献的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我们可以揭示和明确GDP增长率与总投资贡献、总消费贡献、净出口贡献之间的关系。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其量纲、量级的差别之后,运用Loi(k)=[Lmin+ρLmax]/[Loi(k)+ρLmax]计算出五大国GDP增长率时间序列与其总投资贡献、总消费贡献、净出口贡献时间序列的灰色关联系数。三个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序列越大,越是接近1,则其与GDP增长率的关联程度越大;反之亦然。从表1可以看到,五国的总投资贡献、总消费贡献的灰色关联系数在同一年份绝大多数都大于净出口贡献,说明大国的总投资贡献、总消费贡献普遍大于净出口贡献。
根据表1的灰色关联系数序列,运用算术平均法公式可以计算出五个国家的4项指标的灰色关联度,见表2。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定量指标,可以更加方便地反映指标之间关联程度的大小。由表2可知,对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美国四国,三项影响因素与其GDP的增长率关联度大小的先后次序是:总消费贡献>总投资贡献>净出口贡献。巴西的情况是:总消费贡献>净出口贡献>总投资贡献,即总体上五国的总消费贡献和总投资贡献与GDP增长率关联程度比净出口贡献要大,关系更为密切。
表2 五个大国的GDP增长率与其总投资贡献、总消费贡献、净出口贡献的灰色关联度
项目
印度墨西哥
印度
巴西
美国
尼西亚
GDP增长率 1 1 1 1 1
总投资贡献 0.941 0.765 0.869 0.587 -
总消费贡献 0.977 0.954 0.973 0.906 0.959
净出口贡献 0.640 0.727 0.577 0.762 0.494
通过以上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看出,五个大国的总消费和总投资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大于净出口的贡献,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大于外需的贡献和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在大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外需则处于次要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国经济的基本模式和发展的道路: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挖掘、培养和扩大内需,而不能过于依赖外需。
世界上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那么我国的情况又如何呢?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对外贸出口非常重视,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进入国际经济循环的速度相当快,而且参与程度也很大,外贸出口对经济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表3很清楚地揭示了这一点。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的净外需求(净出口)占GDP的比例多数年份在2%以下。即使在外贸顺差创记录的1997年,国外需求占GDP的比例也只有3.6%。国外需求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1990年为37.5%,1993年为-11%,1997年为19.2%。总的来说,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如想像的那么大。而国内需求占GDP的比例始终在96%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在80%以上。因此,改革开放2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内需为主。
总需求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分析不但可以进一步揭示经济发展对内需和外需依赖程度的差异,而且能够找出经济增长的主要依托因素。GDP的最终使用或支出方向包括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个部分的结构,也就是总需求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消费在GDP的比重最大,因此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仍然比较大。数据表明,1978-1997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一般都在50%以上。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6个百分点的年份,GDP增长率一般都在10%以上。一旦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那么其他方面需求增长就很难弥补这一缺口,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也相应有所下降。
我国的投资率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而且20年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改革开放之初和治理整顿时期,投资率呈下降或徘徊态势,相对应的是GDP的相对较低速度增长和增幅回落;在其他各年,与投资率的上升趋势相对应的是GDP的高速增长。这一事实表明,投资的高增长是过去20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表3 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我国净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在2个百分点以下,而且年度间有较大差异。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的年份,总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比较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对应的是国内需求不旺,即使净出口增长较快,也难以弥补国内需求增幅下降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以上分析说明,与世界上的其他大国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仍然是国内市场需求,而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要以国内市场需求为支撑,以扩大内需和增加投资为实现手段。
二、国内需求要素分析
根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通过模型框架计算的结果,“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率将在7.5%左右,观察2001-2015年的增长趋势,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按照设想的低速路径,这期间的经济增长年均为6%;按照设想的高速路径,年均增速为7%。但是,如果按照“十五”增长8%的模型框架对以后年份进行趋势观察,得出的结论是:GDP总量年递增7%,人均GDP年递增6.5%。这个结论要求人均消费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进口、出口分别增长8%和6.5%。如果起点调低,经济增长速度会略低于7.4%。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以及经济发展的中长波趋势看,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有可能开始第二个增长加速期。那么,2001-2015年就可以实现7%或略高一点的中速增长,基本取高速增长(9%~10%)和低速增长(5%~6%)的中位值,这是一个“较快增长”。未来15年内,中国经济之所以能以7%或略高一点的速度增长,根本原因是我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1.低收入、低消费水平意味着消费需求潜力巨大。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不仅农村贫困县的贫困人口还有几千万,而且城市贫困问题也显得愈益突出。即使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城乡居民,其消费结构水平仍然较低。经济生活中出现阶段性需求不足和买方市场,并不等于人们对生活资料没有需求,实际上城镇居民对中高档商品和农村居民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潜在需求还很大。这些潜在的消费需求都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逐步实现为有效的市场需求。近年来,最终消费率下降到不足60%,储蓄率提高到40%,除了“发展”原因外,还有“体制”原因,还在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消费体制在某些领域仍在发生作用。如果消费体制改革加快,潜在消费需求就会转化为实际消费需求,今后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增大。
2.民间资本规模扩大,推动社会投资需求快速增长。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重新分工,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将促进非国有制经济特别是民间经济快速发展,给民间资本扩张腾出了巨大空间,社会投资需求中民间投资需求的份额应有较大提高。但是,由于民间资本对紧缩政策和国民经济景气变化反应非常灵敏,加上迄今为止的信贷、贸易和部分行业准入等方面对民间资本特别是中小资本的限制还比较多,使得民间资本扩张面临着一个偏紧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从“十五”到2015年期间,如果加快体制的政策创新,为包括股份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在内的非国有资本的发展形成更为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社会投资需求的增长就会加快。这是未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源泉。
3.加快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西部大开发进程,国内市场容量增大。除了从“市场向深度拓展”方面增加投资和消费外,中国还存在着市场外延空间扩展巨大的优势,存在“市场向广度延伸”、扩大市场容量的余地。其主要目标有三:一是加快城市化,创造新兴城市市场;二是加快农村工业化,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扩大农村市场;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西部市场。这是“十五”到2015年期间重点要发展的三大市场。
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化率由1979年不足17.9%提高到1998年的30.4%,比世界平均城市化率提高的速率要快一倍多,但是目前还明显低于世界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1996年,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的城市化率分别为76.3%、76.4%、89.3%、86.7%、74.9%、78.35%。如果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将对经济增长做出很大的贡献,因为城市化水平提高能综合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增长。
即使2015年的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也意味着还有55%的农村人口,按14.5亿人口总规模算,那时还有将近8亿农村人口。如果加快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并且在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的同时加快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将会形成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
在提到全国“人均水平”时,既要看到城乡差别,又要看到东中西部之间、南北地区之间的地区差别,尤其要注意到西部在全国的“发展中”特征。为了缩小这种地区差别,我们从“九五”期间就开始考虑加快西部开发,这个考虑在“十五”到2015年规划中可以进一步明确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如果“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将为经济“较快增长”做出新的贡献。
三、未来的政策选择
未来15年,为了实现在国内需求为支撑基础上的经济较快增长,我们应当采取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政策。
由于经济背景发生了从短缺到结构性、阶段性需求不足的转换,政策的主流自然要放到扩大总需求上来,特别是在努力扩展出口的前提下以扩大内需为主攻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我们在面对短期供求矛盾非常突出,甚至出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投资和消费双不足时,为了减少或避免经济增长速度多年连续下降引起通货紧缩和广义失业率提高等方面的风险,抓住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时总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需求不足。实现经济增长的潜力,从需求方面说,需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1.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能力,变居民的潜在需求为现实需求。首先是解决农民收入提高的问题。第一,加快改变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体制。第二,支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并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改组和改造。第三,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结构。进一步改革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体制,扩大农产品出口,并以此带动整个农业生产区域结构的优化。第四,促使农村人口更大规模地向大、中、小城镇转移。其次是刺激和挖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第一,提高对居民的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信贷支持。第二,通过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和调整收入分配来刺激消费。
2.消除投资增长的“瓶颈”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1)金融机构要更多地为非国有部门提供服务,以促进社会投资的增长,扩大非国有部门吸收国有部门改革所释放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的能力,为经济的复苏创造条件。同时,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业的有效竞争,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打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2)消除某些服务行业的“进入壁垒”,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消除城市化方面的制约。一要制定鼓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政策,如允许社会资本和农村资本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等,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二要适时取消劳动力异地转移的限制政策,实现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4)消除人力资本方面的制约。(5)消除对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制约。前者的目的在于为私人资本的合法投资与合法运行提供法律保护,以增强私人资本进行长期投资的信心。后者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技术和产品创新。
但是,一旦投资和消费转入常规增长轨道,经济波动由低谷徘徊转入回升进而转入扩张繁荣,广义失业率降低到足以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从而影响经济稳定增长时,总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转化为相对的需求过旺,其时政策的选择既要控制需求,又要增加供给。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背景下,由于总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政策努力的方向和重点也就有所不同,有时重点是扩大需求,有时重点是控制需求,增加供给。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在“十五”到2015年期间,我们既不能只讲需求管理政策,又不能只讲供给管理政策,而应当是供求管理相结合的政策。这样,具体的政策操作才可以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才可以有灵活性,做到相机抉择,对症下药。
即使是在同一个时期、在同样的背景下,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政策选择也有主次、轻重之分,不存在有无之别。在总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为需求不足时,刺激需求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放弃供给管理,比如调整产业、产品结构,通过体制和科技创新促进供给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压缩重复建设和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等。在总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为需求过旺时,用加息、减少货币供应量等货币政策措施控制需求也是必要的。但是,在这个时候实现供求均衡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用减税等办法增加供给。因此,供给管理应当贯穿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过来,原来已经形成的供给刚性体制还在发生作用的新型市场经济而言,强调供给管理,特别是强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改善供给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收稿日期] 2001-06-20
标签:净出口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