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话的王国自由飞翔——《盘古开天地》教学辩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盘古开天地论文,王国论文,神话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板块一:读成一句话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请大家打开语文课本,再一次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生读课文。老师出示文中要求认读的所有生字,让孩子们认读后,抽读生字并正音。)请同学认真地看屏幕上的这组词语,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三点水旁。
师:很会观察。那么想想“混沌”这个词语,在课文里边什么意思?
生:就是什么都看不清楚,分不清楚什么和什么。
师:说得对!你把文章的原句读出来。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师:连成一团,看不清楚,这就叫做“混沌”。再看“清”“浊”,想一想,你所看过的哪些东西是“清”的,哪一些东西是“浊”的?
生:干净的水是清的;脏的,看不清楚的水是浊的。
师:(领着学生读)清浊、血液。“血”字,还有一个音读“xiě”。口语,流血“xiě”。
师:(指读“滋润”),想一想,很干燥的季节中,你觉得口干舌燥,你喝了一口水,你的喉咙就滋润了起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
师:记生字,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形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难写的,在书上写一到三遍,看清楚每一个笔画。(学生写生字,老师利用大屏幕订正。)
◆大刀赵六:
不知道大家对没学课文就让学生书写字词怎么看?我的看法是要问问张老师预习工作做得如何:如果课前预习非常充分,一上课就书写字词是可以的;如果预习不充分,认读后马上就书写,书写后再回过头学课文,这样,本来上课的黄金时间就被识字写字占用得过多了。这是阅读课,把最有效的时间保证用来阅读会更好。
◆沈大安:
识字学词,任何年级都不能忽视。张老师从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独立识字能力这一基础出发,在预先接触过课文的前提下,进行了简约而扎实的生字词语的教学。有正音、有释义、有书写,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渗透方法,讲求实效。
师: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想,你能把《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读成一句话吗?请默读课文,很快地找出能概括这篇课文意思的话。
生: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真好!咱们一起读这句话。(生齐读)这句话概括了整个神话的主要内容。但有人说读书更高的本领是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请同学们认真地读刚才那句话,想一想你能读成哪个词语?
生:创造。
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
生:立刀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生:这个“创”字有时候也许是刻石雕。它要刻的,刻的时候用刀。
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
生:要创造必须有行动啊!
师:是啊,“创造”需要工具,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
◆大刀赵六:
张老师要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是把文章读成一句话,一个词。这一做法在这篇文章中很适合,因为恰好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句话”。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有很多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一句话”“一个词”。那么,概括主要内容就应该提倡学生用自己的、简短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一句话”“一个词”了。
◆张祖庆:
这里的“读成一句话”“读成一个词”并非在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盘古开天地》一文,人教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对三年级孩子来说,读完文章后让其概括主要内容,是“拔苗助长”。显然,安排此环节的用意,在于让孩子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捕捉文本的重点信息。
◆沈大安: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信息时代,迅速捕捉重点信息,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张老师让学生把故事“读成一句话”“读成一个词”,引导学生关注文眼,把握整体,这有助于孩子们形成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摘录重点句,找出关键词等,都是有效策略。
板块二:读成连环画
师: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师:(范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伴随着炸裂的响声)
师:好,睁开眼睛,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盘古拿起斧头在旷野的黑暗猛劈过去。
生:我看到盘古睡在一个小小的地方,然后他睁开眼睛,他就拿了一把大斧砸了下去,这个小小的地方就变大了。
师: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生练读)谁来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这一幅又一幅神奇的画面活起来?
生: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
师:你这是一小团混沌。那时候,宇宙是一大团混沌,混沌一片啊。你再读。
生: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语气平淡)……
师:(示范)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强调“一直”和“十万八千”,“八千”两个字,教师用虚声来读,效果很好。)来,我们一起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
(生读,很有感觉,仿佛身临其境。)
师:谁接着往下读,把我们领进这个神奇的故事中去?
生: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老师把这句话改一下。“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过去。”这样改行吗?
生:不行,我觉得这样很没有力气。
师:用“抡”,用“猛劈”,怎么就有力气了呢?
生:因为猛劈,是要靠很大的力气朝前面劈过去的。
师:而且是“抡”起大斧头!请大家做一个抡的动作(学生抡后做猛劈状)。
师:不要劈向我!(笑)同学们,盘古抡起斧子猛劈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他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咬紧牙关,很用力!
师:你把这种用力的感觉读出来。(生读)有点猛了,谁更猛?(生再读)
◆大刀赵六:
本来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是进入文本、进入神话很好的策略。但这里的朗读却更多的是为了读出感情。难道指导读出感情有错吗?没错。但,如果指导过于频繁,学生对画面想象的连贯性就被打断了。所以,我建议这个地方主要是让学生听老师读,想象画面;自己读,想象画面。
◆张祖庆:
“感情朗读”与“想象画面”,本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离开想象的朗读是不存在的。很难想象,一个想象力贫乏的孩子,能很有感情地读出文本的韵味。在此段教学中,我通过营造各种情境,入境体验,情境演示,激活学生想象,让学生浸淫在神话的情感磁场中,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真正飞翔起来、丰满起来。
◆沈大安:
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要领就是让语言文字形象化、图像化。让学生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神话的神奇,是这节课的主要特色。神话有着神奇的情境,神奇的情节,神奇的人物,神秘的气息。这种神奇,靠分析,无异缘木求鱼;靠讲解,则会让儿童的思维跌入黑暗谷底。张老师在此课的教学中,很好地把握了神话的文体特点,通过想象,感悟神奇;通过朗读,再现种奇。一次次朗读文本,就是一次次亲近神话。在想象中丰满文本,在朗读中丰满形象。于是,神话活在了儿童心中!
师:劈得够猛的!这一劈,宇宙发生了巨变,接着读——
生:(齐)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形成了,产生了奇妙的变化。(投影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老师读上半句,请大家注意听。老师将哪些词语稍稍强调了一下,你读的时候,把下一句相应的词语也强调一下。
师: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生接: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请男女生分别和老师接读)
师:这句话,为什么读起来特别有味道呢?
生:我发现上下半句话字数是相等的。
师: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生:我发现上下两个半句有很多的反义词:清对浊、轻对重、上升对下降,天对地。
师:真好!老师读上排的词语,你们读下排与它们相反或相对应的词语。(师生合作对句:清——浊轻——重 上升——下降 天——地)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语放在上下半句里,读起来特别有味道。来,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其实,这句话中,还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生:缓缓和慢慢。
师:这两个词语什么意思?
生: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
师:既然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那么能不能将句子这样改:“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缓缓下降,变成了地。”
生:这样改不好!感觉读起来重复了!
师:是啊,重复了,读起来感觉就不好了。其实啊,在这篇课文里,表示慢的词语还有,请大家到课文里找找。
生:我找到了一处,在第二段里有“天和地‘渐渐’分开了!”这里有个“渐渐”。
生:我还找到了另一句,“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才‘逐渐’成形。”这里有个“逐渐”也表示速度慢、时间长。
师:大家找得很好,我们一起看屏幕上(教师把带有表示“慢慢”意思的全部语句打在屏幕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读着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写文章很注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生:我还感觉到天地分开真的很不容易。盘古很艰辛!
生:天地形成需要那么长时间,我真担心盘古会累倒!
师:是啊,大家感受得真好。这些感受我们都是从文字中来的。好!请大家继续往下读,看看天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也像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出一幅又一幅神奇的画面。
◆沈大安:
周作人曾经说过,“中国的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音乐性的特点。”我以为在语文课程中,老师一定要根据汉语的规律去进行教学。张老师在此处的教学中,紧紧抓住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引导孩子们反复玩索,细细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更值得称道的是,张老师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了本文的“秘妙”,文中有四处写到跟“变化慢、时间长”有关的词语,让孩子们去寻找这些语句,然后细读、品味。孩子们不仅发现了这些词语蕴含着的“时间漫长”“开天辟地之艰辛”,还体悟到了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所在。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体悟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特有的韵味。
(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师:来,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的确够使劲的,谁使的劲再大一点?(生再读)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影印件)
◆大刀赵六:
出示课文插图的画面以帮助想象画面,实在算不上是个好法儿。盘古神力开天地,该是怎样的画面?怕是50个孩子有50幅画面。课文插图一出,50个孩子就剩一个画面了。而且,孩子们人手一册教材,插图自己就能看到,又何劳老师把插图制成多媒体展示?
◆张祖庆:
孩子们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象。这时,教师出示插图,是为了印证孩子们的想象,而不是为了扼杀孩子的想象。
◆沈大安:
赞同张老师的说法。过早呈现插图,这是封杀想象;想象之后呈现插图,这是印证想象。此课的教学,显然属于后者。
师:看着这幅画,再读读这句话。(生再读)
师:盘古顶天蹬地多长时间?
生:300年。
生:10000年
生:不知过了多少年。
师:是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啊!来,请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一百天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生接读……
师:一万年,几十万年,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生接读。
师:就这样,天地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谁接着把这个变化读出来?
生: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100天过去了,天升高——生:100丈。
师:1000天过去了,天升高——生:1000丈。
师:地下沉——生:1000丈。
师:盘古也随着长高——生:1000丈。
师:此刻,盘古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抬起头来,仰望盘古,此时他有多高?(学生仰头使劲望)我们看得到吗?
生:看不到!
师:天还在升高,盘古的身体还在往上长,太神奇了!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神奇!
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了下去,天地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请同学认认真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一定会发现更多精彩而神奇的画面。(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老师想问同学这整整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一起说!
生:(齐读)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如果让你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会是什么?
生:巨大。变化。
师:是的,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读下面文字时要读出“巨大的变化”。来,谁来读?把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读出来。(生读)
师: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请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指头、骨骼、筋脉……可能会变成什么?
出示投影,将课文以诗句形式排列: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变成了()的()。
师:请同学仿照上面的句式,将“他的(),变成了()的()”补充完整,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指投影)提醒同学,注意第二个括号:他的什么变成了怎样的什么。
(学生自由说,小组交流后指名说。)
生: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
生: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
师:大家的想象的确是太神奇了!如果把刚才大家说的那么多画面,补到课文第四自然段,那么,这一段末尾的省略号,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齐:不能!因为很多变化我们还没有想到。
师:是啊,盘古,这个人类的老祖宗,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一遍这些神奇的画面好吗?(师生再次合作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沈大安:
这一教学板块,提供了一个读写结合的好范例。利用段末省略号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写句子。这既是神话内容的二度创造,也是句式的巧妙迁移,显得自然而妥贴。孩子们想象奇妙,语言精彩,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而教师的点拨和鼓励,更好地引领他们的潜力得以发挥。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想象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这神奇的想象,我们才读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我们读出了——(师生合作回顾,然后出示投影片)
一组画
宇宙混沌 巨人沉睡
抡斧猛劈 天地变成
顶天蹬地 天升地沉
身体巨变 创造宇宙
师:如果把这组画面连起来,我们就把课文变成了一本连环画。读神话故事,我们不仅要读出一幅又一幅的画,而且要把它连起来,读成连环画。现在,考验大家的时候到了,能看着上面的标题,把这连环画用自己的话讲下来吗?
生:能!
师:有点难度。但是不要急。每一个同学可以选择一段话来讲,讲的时候应当注意:第一,脑子当中浮现画面;第二,抓住要点用自己的话说;第三,尽量说出它的神奇。下面请大家选择其中一段练说,会吗?(学生练后指名说)
◆沈大安:
复述,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每一个人的个体言语,是语文学习有效的策略和途径。但在公开课上花时间让学生练习复述,这并不多见。张老师让学生以口头描述“连环画”的形式,训练复述能力,新颖有效。同时,神话这类文体故事性强,复述能促使学生参与神话故事的二度创造。当然,若能在指导上更加到位,教给学生一些复述的策略与技巧,会更加高效。
板块三:读出真感受
师:遗憾的是,这连环画只是存在我们的脑子里,留在我们的口头上,我们眼前并没有真正的连环画。我们借助神奇的文字,张开想象的翅膀,才看到了那么精彩的连环画,同学们学得这么棒,老师要把真正的会动的连环画奖励给大家,好吗?(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
师:把掌声献给制作这个动画片的工作人员。(掌声)同学们,看了这个动画片,老师有很多话想对盘古说,我想对盘古说——(屏幕缓缓上移以下文字,配乐)
盘古啊,盘古
人类的祖先
我多想
靠近茂盛的花草树木
轻轻抚摸你的汗毛
我多想……
师:面对着盘古这个人类的老祖宗,你们也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是吗?来,拿起你的笔,把你心中所想的写下来。可以仿照老师这样写,也可以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一定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学生写话后交流)
◆大刀赵六:
此处老师示范以及学生写话训练的价值何在?要打一个问号。课文学到最后,常见的路数是要动笔写写,而写的内容往往就是拿起笔向文中的主人公“致敬”。不能说这种训练没有价值,但写的训练不能都这样进行,这样的写不是学习课文的最佳价值,最佳的写应该是找到文本本身独特的写作上的迁移点。而,向主人公致敬,不但“辜负”了文本写作上的迁移点,而且,还养成了让学生说空话、套话、假话的毛病。
◆沈大安:
这一环节,张老师让孩子们用书写的方式,和文本对话,营造类似于“诗歌朗诵会”的倾诉氛围,实际效果不错。但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语言不够“童真”,因为在教师的强势干预下,孩子们的对话,有点“为文造情”。这个环节,建议直接让孩子们整体再读,寻找最打动你的地方,然后说说,如果把《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画成一本连环画,你认为哪幅可以作为连环画的封面?理由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炼盘古的精神,可能会引发学生更多的独特思考和个性化语言。
板块四:埋下童话种子
(滚动播放《黄帝战蚩尤》《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图片,最后打出“让我们,亲近神话故事”的字样。)
师:两节课很快结束了,但是我想,留在我们脑子里边的不但是许许多多神奇的画面,更有盘古伟大的创造精神。让我们记住盘古,记住神话。
保卫神话,保卫童年
沈大安
我对张老师这节课的评价是八个字:实在、简单、从容、轻松。
第一,张老师抓住了语文的特点,教得既简单而又扎实。首先,表现在他引导学生认真识字、学词、读书上,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简约。其次,张老师让学生练习复述,讲故事。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练习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复述可以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三者,张老师非常关注课文的语言文字,他带领孩子们对“对偶句”的剖析与感悟,做得十分到位。
第二,张老师抓住了神话的特点,教得既轻松又从容。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阅读神话,就是追寻文明源头。儿童阅读神话,这既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也让儿童的天性得以舒展,儿童是在无数的神话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阅读神话,还能很好地捍卫童年生态。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果让小孩过早地成人化,不再相信神话,无疑是一个悲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通过努力,让学生重新回到神话世界里,让学生重新插上可以终身翻飞的翅膀!正如张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保卫神话,就是保卫童年!
想象与赏析
大刀赵六
作为成人,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不缺神话。文化娱乐形式的单调,使老人嘴里的神话、传说、故事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文化滋养之一。其实今天的孩子也不缺神话,影视文化的滥觞,让神话也进入了孩子们的心里。不过,进入孩子心里的方式变了,不再是语言,而是影像了。这里面的差别很大:影像固化了孩子的思维,让孩子不再需要想象;语言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想得多维而丰富。
对已被影像困住的孩子,该怎样教神话呢?张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凭借语言的通道,用“想象”的方法,唤醒神话。
“想象”既是学习此文本的方法,也是最终要培养的能力。
作为方法的“想象”,张老师告诉学生:“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边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作为能力的“想象”,张老师这样训练:“面对着盘古这个人类的老祖宗,你们也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是吗?来,拿起你的笔,把你心中所想的写下来。”
应该说,这些表述都是正确的,但教学实践中却都出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如,作为方法的“想象”,要求是对的,但练习中却不自觉地走上了“赏析”的路子。
“赏析”属于语文知识中可以明确言说、明确训练的知识,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达成赏析的目的。此课多处用了“想象画面”的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又不自觉地把“想象”和“赏析”有所混淆,致使有些环节本该“想象”,却成了“赏析”,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