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与诀择——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困惑论文,理性论文,体育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06)01—0010—03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人们从事体育运动时,是用本民族的文化代码来理解和认识它的本质规律的。可以说,世界范围内体育运动的开展,无不打上民族的烙印,并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至于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北京已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如何抓住难得的中西文化对话与牵手的又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供的便利,加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提高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话语权,应该是我们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
1 “内在超越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要特质
儒、道、释作为主体文化,经过潜移默化的长期历史过程,由思维模式积淀和演化为一种主要的文化心理结构,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于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同样,对中国体育的发展与演化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塑造力。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少理念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调整人类发展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丰富、发展现代奥运同样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自身的发展也有它消极的一面。
儒家文化属于伦理道德型文化,不论先秦儒家,还是两汉儒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其基本价值在于伦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道德教化始终置于首位,这是儒家的特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同于大道,注重德的关照,给人的一切活动都加上了道德的樊篱,这就决定中国传统体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注重人伦道德,其发展无疑会相对地集中于道德的方向[1]。
道家主张各安天命、无为而治,追求一种自然的人格[2],人们习惯于按天人合一把人体视为大地的一部分:“身心一天地,天地我身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维持自然界的生机流畅,事事讲究整体和全局的把握,洞察阴阳之变,彻悟天人合一,在此基础上,道家思想强调形神互相依存、形神兼养的自然养生观。
佛家文化则是中国化了的外来文化,主张世俗的超脱,提倡目空万世,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认为万物的运动都有轮回,把追求内部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个人身心平衡及其整个环境的平衡,看作是进入自由世界。
可以说,受儒、道、释主体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走上了不同于西方体育的发展路径:从认识模式和养生传统角度来看,中国传统体育认知更强调“和合”,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则重视“分争”。道家道教保健体育养生模式是“内省”与“守道”,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则是“外察”与“守法”性。从宗教形态来看,道家道教一神和多神的矛盾不明显,而希腊则十分激烈,也正是宗教特点的不同,导致了中国的宗教没能提供竞技体育发展需要所借助的条件,而古希腊的宗教则具备了实现这一过程的条件[2]。从理论和操作层面来看,两种体育在目的和检验标准、质量和效果方面同样也有显著的差别,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目的明确,检验标准严格而又准确,规则使裁判能公平执行,实现对运动的检验评判;道家道教保健体育的检验标准则很少规范化、分类化、单一化,处于相对混沌状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强调礼仪性、表演性及其养生性,本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礼仪性、表演性及其养生性则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还是有一定负面作用的,可以说,这种旨在战胜自身弱点的,内在超越型的民族性格与中国传统体育整体发展缓慢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2 “强者文化”赋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新内涵
说奥林匹克文化是强者文化,则是肯定这种文化的主体性,而说奥林匹克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则是指与其他体育文化相比,奥林匹克文化处于统治地位。不仅如此,还表现在奥林匹克精神自身的拓展与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其核心部分的现代奥运也有了新的内涵:
2.1 人本内涵 顾拜旦多次在讲话中把休战思想和维护和平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主要内容,他说:“休战思想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又一基本特点。……历史是和平最好的守护神。让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热爱的想法是天真幼稚的,但是让人民相互尊重却并非乌托邦的幻想”[3]。
今天的奥林匹克以其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与号召,成为强势文化。它承袭古代奥运会“神圣休战”的传统,加入世界和平潮流,又以“无私竞争”的精神,消弭敌对情绪。
可以说,奥林匹克提倡的竞争是可爱的竞争,是源于游戏的竞争,是源于人类童年天真无邪的竞争,是发自人类和平理想的文化领域的竞争,这种竞争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和平、进步和温馨,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和平、民主、进步、团结、友谊等共同理想中[4]。
2.2 市场内涵 奥林匹克当其规模过大时,似乎无一种现实的经济力量能够支撑其生存,然而,情况很快发生改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给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可从“为奥运会找财源”变为“从奥运会中找财源”。于是,奥林匹克不仅是变成了消费性事业,而且也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甚至还成为支柱产业,于是,从相互推诿举办奥运会到不惜一切争办奥运会,奥林匹克因此也找到了财源滚滚的经济支撑。可以说,奥林匹克与经济的关系在20世纪后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具“潘多拉魔盒”里释放的魔怪,以无可比拟的开放性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
2.3 和平与发展内涵 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102年。前后有过7任主席,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无疑是它的创始人法国教育家顾拜旦男爵以及萨马兰奇先生。顾拜旦把古希腊关于人的均衡发展理论与现代社会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结合起来,奠定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基石。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曾历经坎坷,前途难卜。政治上,经多方努力,在1993年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号召冲突各方在奥运会期间及前后一周内实行休战,并确定国际奥委会成立一百周年的1994年为“体育与奥林匹克理想年”;在联合国50周年大会上还通过决议,要“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理想,为建设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作贡献[5]”。
总之,奥林匹克是强者文化,它在全球过程中所向披靡,尽管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假球、黑哨、兴奋剂、盐湖城丑闻等,给奥运会自身的发展蒙上了阴影,但新的内涵同样也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活力,可以说,今天的奥林匹克已经远远超出了体育竞技的范畴,还成为了全人类的文化盛会和文明遗产,它的丰富内涵和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
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方向上的悬空
1840年以前,清政府一向把自己看成是“中央之国”,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西方列强入侵打破了这一平衡,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过程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战胜已经是商品社会的西方列强,反思的结果产生了“技不如人”的结论,开始“睁眼看世界”。同时,也加快了西方体育在中国本土化的全球化之旅。
不可否认,西方体育文化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在器物层面消化良好,多处达到世界一流,甚至把一些奥林匹克运动项目搞得普及程度颇高,如乒乓球就被誉为“国球”。这虽然无可厚非,但是,西方体育所附带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还没有深化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离传统的东方文明也还有些距离。这种全盘照搬的过激行为至少造成了两种不良的后果:一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长期得不到发展和广泛传播;二是在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忽略了参与主体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多的质疑[6]。
今天看来,我们在奥林匹克器物层面良好的消化和吸收未尝不可,中国的竞技体育高举政治工具的大旗,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我们还必须要汲取奥林匹克中已为人类多数认同的人文精神,更要找到自己的文化理念,真正实现外来文化由“藤本”向“木本”深层转变的发展愿望。
4 培育信仰体系多样性,构建新型体育文化体系
4.1 现代化因奥林匹克的介入充满活力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稳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不求竞争、耻谈竞争、安于现状、自给自足是公众普遍渴求的目标,这也正是受儒、道、释主体文化影响的农业社会难以形成典型的竞技体育项目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样,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也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传统文化对于感性冲动的限制,之于我们民族的消极影响就绝不限于体育本身了。翻开我们民族的辞典,到处可以看到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无为人先、不耻人后、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急流勇退、逆来顺受等词语。这种蔑视竞争意识、压抑冒险热情的文化氛围,不仅使民族的体育事业难以腾飞,而且给整个民族的发展也带来了深深的惰性。长期以来,正是这种无形的惰性缠绕着东方巨人的身躯,使我们缺乏西方民族那种能动地变革现实生活的感性冲动。缺乏那种将自我放在自然的对立面上、以人的血肉之躯与物质世界相抗衡的勇气,缺乏求新的渴望与冒险的热情,而总是陶醉在所谓“宁静以致远”、“以不变应万变”的格言之中。
鲁迅先生说过的“费尔泼赖(fair play),“就是”“公平竞争”、“公平游戏”,就是运动员的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可以说,体育运动的价值、奥运文化的深意,远远不止是国家荣耀、商业财源、金牌排位与民族虚荣,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用体育精神、奥运文化来锻造我们的民族性格。让中国所有青少年,都应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地在体育运动中寻求快乐,并获得一付足以承受任何压力、迎接任何挑战的钢筋铁骨,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心灵洗礼与历练,深刻懂得公平地对待自己的对手就是公平对待每个生命,尊重自己的对手就是尊重自己,人间的正义和真理蕴涵其中,同时也能深切地体味输得起、赢得下、胜要光明、败亦磊落的职业运动员的心态,即人们常说的男子汉气度[7]。
当前,很多国家都把发展体育运动与民族的生死存亡联系起来,把在奥运会上显示实力作为政治目标。一个民族与其他族群的交往,通过这些认识,形成不同层次的“认同”或“认异”,萌发“群体意识”,从“自在”的民族转为“自觉”的民族。奥林匹克在强化民族意识中的作用,必然导致民族凝聚力的强化。认同感形成归属感,归属感造就凝聚力,小到单位集体,大到国家民族,无不如此。强大昌盛的民族需要奥林匹克这支营养剂,弱小的遭人欺辱、侵略、奴役的民族,更需要来自奥林匹克的支持。
不可否认,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因奥林匹克的渗透而更有生气;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因有奥林匹克的介入将充满活力,中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接受奥林匹克运动完全是一次全民现代化的基本训练,其价值难以估量。
4.2 现代化不是全盘西化,“邯郸学步”做法不可取
亨廷顿先生在《再论文明的冲突》中说了一句中肯的话,他认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回归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可以加固现存的传统文化,使文化间的差异永远共存。如此看来,中国体育需要从意识形态取代价值观的惯性中摆脱出来,应充分认识文明或文化的相对性,这也是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的整体观和相对论[8]。
民族与世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还是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性,都离不开世界做参照。同样,不论是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还是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性,都需要世界做舞台[8]。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以说,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文化并不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惟一模式。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体育的文化层面上削足适履,迁就和依附西方文明,过于强调西方体育文化,向西方体育文化看齐,为此,我们必须要培育信仰体系和传统的多样性。提升国人的自我形象,在尊重和支持其他群体传统的同时,按照自己的利益行动。面向未来应该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取向。面向未来,就是要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在为基点,对自身精华和现代体育文化优秀成果进行创造性吸收与借鉴,特别是要立足于时代视野对两者的不足进行自觉的反思与批判,将现在和过去已经取得的成果,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台基,从而构建一种超越现代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
中国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不是把黑头发染成黄头发去“全盘西化”,过段时日,黑头发还会长出来的,“邯郸学步”的做法不可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现代化,更要自觉。
收稿日期:200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