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_国际资本流动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_国际资本流动论文

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趋势论文,资本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呈加速上升趋势,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小,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变化

由于经济周期、对外对内政策、经济增长速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呈马鞍形变化

受八十年代中后期国际直接投资高潮和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达到2320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此后,连续两年下降,1991年跌至1920亿美元,1992年更下降到1710亿美元。1993年,国际直接投资开始回升,比1992年增长了14%,达到1950亿美元,超过了1991年;1994年,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回升,达到2050亿美元,成为历史上第三个对外投资流量最多的年份,1995年达到3149亿美元。

2.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中占主导地位

国际直接投资大多发生在美、加、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大三角之间。无论从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角度看,发达国家均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占有主导地位,但与八十年代相比这一地位在九十年代有所削弱。从对外投资来源看,发达国家占有垄断性主导地位,1980年至1985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98%来自发达国家,1986年至1990年间,这一比重为97%,1991年和1992年为96%,1993年为93%。从吸收投资角度看,八十年代大约75%以上的国际直接投资均流向了发达国家。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多,流向发达国家的外资在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逐年减少,而且下降的速度也比较快。1990年这一比重为92%,1991年为75%,1992年为65%,1993年为64%,1994年为61%。尽管如此,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仍未从根本上动摇。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对原本吸收外资较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驻足不前,国际投资重又转向发达、安全的地区。

3.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八十年代中期大约40年中,第二产业(即加工制造业)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行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生活中地位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迅速,第三产业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增加。从增长速度来看1986—1990年间,发达国家对国外第三产业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22.1%,而同期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长率只有18.3%。从存量的角度分析,1985年,发达国家对服务业的投资开始超过制造业,当年对服务业的投资存量达到650亿美元,超过制造业250亿美元;到1990年时,发达国家对服务业的投资存量高达7200亿美元,超过制造业1640亿美元。从投资的主体看不仅发达国家对国外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开始对国外服务业进行投资;不仅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国外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工业跨国公司也涉足服务业,加强了对国外服务业的投资。

4.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司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跨国公司37000家,其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有20余万家。目前,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为24000多亿美元, 其国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高达50000亿美元,超过了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然而, 跨国公司虽然为数众多,但跨国公司又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世界,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绝不是仅通过数量变化就能够完全反映出来的。1992年,根据其国外资产大小排列的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拥有3400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有40%投放在本国以外,这100家大公司控制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3。

5.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起步

七十年代以前,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领域中很少涉足,影响极小。然而,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技术和竞争能力的增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也开始发展起来,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再也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有了良好的开端。根据对34个东道国的调查,1985年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地区)的投资总存量约为500 亿美元;又根据对58个东道国的调查统计,1990年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地区)的投资总存量约为1090亿美元。1970—1985年间,这一比重增加到2.2%,1986—1991年间,这一比重更增加到3.7%。1992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又在1991年的基础上增加了20多亿美元,1993年比1991年增加了50多亿美元。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开始展露头角。

6.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发生变化

首先,收购和兼并成为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之一。1992年全世界跨国企业收购与兼并共发生了1810起,交易总额达726亿美元, 比1991年的544亿美元增加了34%。其次,跨国公司, 尤其是中小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大多采取合资经营的方式,而且非股权投资的比重增加。第三,大型跨国公司间的合作加强。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风险分担方面加强合作,广泛地缔结跨国战略联盟已成为当代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新动向。

二、融资证券化趋势明显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以1984年国际银团贷款额(539 亿美元)首先低于国际债券发行额(814亿美元)为标志, 国际证券市场融资超出国际信贷市场,国际证券融资占据国际资本流动主导地位时代的到来。进入九十年代后,间接融资继续向直接融资转变,表现为日益显著的融资证券化趋势。

从1993年到1997年,以证券形式流动的资本增长了75.7%,以贷款形式则增长了185.6%,贷款增速超过证券, 其原因主要在于证券市场更容易受金融风波甚至金融危机的影响,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私人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投资更趋谨慎,这无疑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私人、政府部门从国际证券市场融资的成本;同时,银行适应九十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一体化的浪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衍生品的开发,以增加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借款者;另外,再加上在金融危机以后,国际机构对于危机国家的官方援助性贷款会大大增加。即便如此, 从1987~1997年,除了个别年份,辛迪加贷款的比重变动一直不大,证券融资仍然在国际资本流入总额中一直占有绝对优势,除了1995年以外,其余的4年所占份额都在45%以上(1995年为39.6%)。 证券融资的主导地位同国际证券融资方式所具有的一些突出的特点与优势,诸如流动性强、二级市场发达、风险分散性高、融资条件较为简单等等分不开,也同发达国家各类基金与保险公司的资金大大增加从而对收益与风险分散需求上升有关,本文稍后将作详细的分析。

从1987年,在证券投资中,直接债券一直是一枝独秀,在各类资金来源中一直独占鳌头。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直到现在,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始终占据主要角色的是:直接债券,欧洲中期票据和辛迪加贷款。而且这一格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综观证券化融资发展,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国际金融自由化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新的融资工具,如股票及债券的异地存款证、浮动利率票据、零息无息债券等;二是全球的私有化浪潮,如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导致了大量证券投资;三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有效地吸收了国际证券化融资。在亚洲,1991年印度、印尼、马来西亚和韩国通过发行债券筹集的外资为当年吸引外资总额的39%;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4国更高达58%。这种证券化趋势对投机者来说, 其致富或破产的速度都会加快。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事件以及97年金融危机表明,国际证券投资成为国际金融动荡的导火线和助燃剂。因此,如何加强国际证券投资的监控与管理,成为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三、机构投资者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作用增强,投资基金的种类增加

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机构投资者迅速扩展。各类法人投资机构已成为间接投资领域中的主要投资者,这类投资机构主要是指退休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大学和博物馆的捐赠基金、信托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作为一个较为理性的、成熟的投资者,它们在国际证券投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基金业作为全球金融创新的一个结果越来越壮大,投资基金种类迅速增多。按基金证券可否赎回,投资基金可划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按不同投资政策,可把投资基金划分为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多种普通股基金、指数基金等。按投资地区划分,有以国内外特定地区命名的各种国内基金和国际基金。还有按证券投资技巧分类的各种基金,如专门从事套头交易的基金、有借入资本投资使资本增殖的杠杆基金等。

目前, 荷兰的ABP 基金是世界上最大的养老基金, 该基金拥有的1770亿荷兰盾总资产,其中20%投资于荷兰股市。在各类基金中,开放型共同基金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尤其是美国的共同基金。据统计,近1/3的美国家庭,1/10的美国公民购买了共同基金股票, 各类投资基金有16000多个。90年代初,美国共同基金只有1万亿美元,1993年共同基金总资产超过2万亿美元。近年来,共同基金发展更为迅速。 据美国最大的共同基金经营公司忠诚投资公司的研究表明,仅1996年头两个月,美国投资者对共同基金的投入超过历史记录,达508 亿美元, 超过1992年以前任何一年的总和。截止1996年2月底, 共同基金的资产总额首次突破了万亿美元,达3.01万亿美元,与商业银行存贷款额差不多,占1995年美国GDP7.41万亿美元的40%强。这3万亿美元的共同基金中,股票占1.4万亿美元,债券总额为8070亿美元, 其余部分为货币市场的金额。欧洲是第二大基金市场,规模大约为1万亿美元, 其中法国为欧洲基金大户。

四、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

随着融资证券化的发展,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出现了大量创新工具,如可转换债券、浮动利率债券、无面值债券、双重货币债券。同时,还出现了一批组合式金融工具,如存款和债券的组合存款和保险的组合,债券和保险的组合,信托投资与债券的组合等。最突出的还是金融期货、期权、互换和权证等衍生金融工具的相继问世。

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九十年代以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额呈逐年上升之势。1993年全球金融衍生交易未清偿合约总值达19万亿美元,是世界贸易总额的3倍。1994年12月底, 全球金融衍生交易未清偿合约总额为45万亿美元,较之1985年平均每年增长约40%以上。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额从1988年的4820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4万亿美元。 1995年4月,衍生金融工具的每日平均成交量为8390亿美元, 其中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的比例最最大。据国际互换和衍生金融工具协会提供的数字表明,截止1995年底,未到期的掉期交易和其他通过私下谈判达成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额比6个月前增加了29.18%。

据统计, 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 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已知的就超过1200种,芝加哥贸易局甚至已推出灾难期货、思想期货等。目前,全世界共有50多个交易所可以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美国依旧是全球衍生市场的执牛耳者,它的衍生市场不但交易品种多、齐、新,而且交易额大,成为与证券市场不相上下的大额投机市场,涉及金融高达14万亿美元,等于纽约股票交易所1月个月的股票交易总额的3倍。

国际金融衍生市场交易的迅速扩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1)由于汇率和利率波动性的上升,对套头交易工具的需求增加;(2)为了从国家间不同持资者团体间相对较大的利差中获利,对成熟工具的需求增加;(3 )对在迅速变化的投资环境中能够分散风险和改变组合风险性质的成熟工具的需求增加;(4 )由于科技进步(包括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工具),提供场外交易衍生证券的成本降低;(5 )因为传统借贷业务的盈利能力下降,银行寻求新的业务的要求增加;(6 )世界范围内的放松管制和金融市场自由化。最初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应回避风险需要而生,但由于其所具有的高杠杆效应,即可以用少量押金或保证金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保证金数额的资产,这引诱了市场投机者利用此种方式进行大规模投机,同时也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已由“单尖枪”转变为“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当,会使投资者严重受损,甚至是灭顶之灾。近些年来,因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而导致惨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事件屡屡发生。1993年,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巨额亏损使其外汇储备大量外流;1994年,美国皮特——加姆伯百货业在集团因利率调换合约亏损而向银行家信托公司索赔1.3亿美元; 美国加州奥兰治县政府因炒衍生工具损失15亿美元而一夜破产;1995年2 月底震惊全球的巴林银行破产案,也是由于其新加坡期货公司首席交易员里森运用日经股票指数期货进行投机,亏损7亿英镑所致, 巴林事件曾令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混乱。由此可见,新型的金融衍生交易的出现减少或排除了一些风险,在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和领域内有利于国际金融的稳定。但衍生金融交易在减少一些风险的同时,却带来了另外一些风险,这些风险甚至比传统的金融风险更大,因而如果监管不力,将大大加剧国际金融的不稳定。

面对一系列因衍生金融产品交易而导致破产事件的不断发生,国际金融界和各国监管当局纷纷表示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并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如1995年3月19日西方17 个国家的期货交易监管官员举行非正式会议,讨论如何修改破产法及加强国际期货市场的监管问题。新加坡在巴林事件之后宣布加强监管期货市场,其中包括建立向经纪人和交易员发牌制度,并计划修订期货法规,对代客买卖期贷合约的交易实行更为严密的监管。香港地区也对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颁布了指导准则。目前,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界的重要议题之一。

标签:;  ;  ;  ;  ;  ;  ;  ;  ;  ;  ;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_国际资本流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