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1)*_创造力论文

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实验研究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采用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结合现代心理学对创造力的研究观点,编出一套实验教材,为学生开设每周2课时的创造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全面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创造活动课促进了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 创造活动课,创造力,智力,迁移。

1 研究目的

自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运动此起彼伏,其中带有方向性的就是对人类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视与培养。在我国,近年来就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儿童创造力等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有的提出在课外活动,尤其是课外科技活动中开展小创造、小发明教育,有的在各科教学中探索培养创造思维的方法,但这些探讨都尚未把儿童创造力开发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更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教育目标和实施技术。因此,难以保证培养创造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有关创造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开设专门的创造活动课,加强对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并将创造教育理论系统化,创造教育方法技术化,创造教育内容固化于教材之中,以期切实达到开发学生创造力的目标。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自1986年分别在泰安、济南、东营的三所小学进行实验,目前前两轮实验已结束,正在全省12个地市100 余所学校的小学生中进行大面积推广,实验学生达1万人。 该文所报告的是随机抽取的一个实验点,实验周期3年,从幼儿大班到小学二年级。

2.2 教学安排

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其它教学条件相同,只是实验班在活动课时间上创造活动课,每周2学时,不留课后作业,控制班上其它内容的活动课。

2.3 教材、教师、教法

实验教材(3册)是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JP)的智力结构模型的理论设想[1—3]编写的。吉尔福特将智力按内容、操作、产品三个维度划分,共预测出5×5×6=150个智力因子。我们设计教材时按操作和产品两个维度归纳出16个单元,每单元2—3课,每一课有5个活动,分别由视觉的、听觉的、符号的、语义的、行为的5种内容的信息组成。具体活动内容的设计参照了我国古代的智力训练材料和国外一些著名的智力训练方案,有些活动根据理论模型自己设计。每册教材所设计活动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心理水平的发展及知识面的扩展而不断加深[4]。

实验教师由有一定心理学基础,受过实验培训,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青年教师担任。

本研究选择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作为创造活动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课堂上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启发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4 实验结果评估

实验结束后,对两班分别进行智力测验、创造力测验,两班同时进行语文、数学考试。智力测验采用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量表,创造力测验采用由北师大郑日昌、肖蓓玲编制的《创造性思维测验》,语文、数学考试采用济南市的统考题。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智力水平发展情况

一般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基本条件,促进学生一般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开设创造活动课的目的之一。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前后及实验班与控制班智力发展情况对比

注:*P<0.05 **P<0.01 △控制班的IQ测试时间和实验班实验后的测试时间相同。

由表1可以看出, 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智力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那么,这种差异是不是可以归因为智力的自然发展而不是实施实验的结果呢?实验班与实验前具有相同智力水平,生活学习条件也大致相当的控制班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二者差异亦达到显著水平(P<0.05)。 说明实验班实验前后智力水平的差异不能归因于学生智力的自然发展,而应归因于实验的结果。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我们对课堂上参与活动程度不同的男女生也进行对比考验。结果是在实验前实验班男女儿童智力水平基本没有差异,可三年后,由于参与创造活动的程度不同,男生比女生更加积极参与活动,课堂上较女生活跃,对活动更感兴趣,实验后男生智力发展快于女生(P<0.05)。控制班则没有出现这种分化(P>0.05)。这更进一步证明了创造活动课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3.2 学生创造力水平

开设创造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创造力水平,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和创造的意识。实验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呢?测试结果见表2、 表3。

表2 实验班、控制班创造力测试成绩比较

由表2和表3可看出实验班的总成绩高于控制班,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在各测验题目的得分上,除第五题外, 实验班的成绩都高于控制班,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第五题是一个影子图形想象,在这道题上两班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平均成绩都在5分以上。这可能是由这道题创造的空间余地小造成的(满分8分)。 与北京市初中生创造力常模比较,实验班二年级学生创造力的平均水平已接近北京市初中生的常模水平平均分,北京市初中生创造力常模的平均分为59.404,实验班的平均分为57.36分。

在创造力的各个分项上,实验班在图形、言语上的成绩都高于控制班,两班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其中, 言语创造力的优势更加突出。在创造力的三个特征上,实验班学生在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上都优于控制班,两班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 其中,思维独创性的优势更为突出。这一结果说明,创造活动课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在创造意识和创造的个性方面,实验班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实验班儿童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快,理解问题准确,解决问题时思维灵活,敢于求异创新。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特别乐于提问题,问题意识突出,许多学生针对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发明设想。例如,制造无尘粉笔,消除错字的药水、根据光线自动关闭的电灯、与书包结合的雨伞、会叫的钱包等等。

3.3 创造活动课对其它学科的迁移

创造活动课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智力与创造力水平。那么,创造力水平的提高,新课程的设置是否是以影响其它课的教学效果为代价?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是否是由其它课的教学所引起而与创造活动课的开设无关?为此,我们用2×2×2的因素分析方法来检查创造活动课、 语文教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间的关系。经齐性检验证明,观测数据在0.05水平上呈齐性(Fmax=13.23,Fmax((,8.9))0.05=8.95,Fmax((,8.9))0.01=13.9)。因此,我们可以用F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三种教学对学生智利发展影响的方差分析(ANOVA)

变异源平方和 自由度变异数F值 P

创造活动(A) 24.32 1

24.32 —

语文教学(B)

5.24 15.24 —

数学教学(C) 31.1 131.1 —

交互作用:

A×B 640.82 1 640.82

5.04P<0.05

A×C

8.82 18.82—

B×C 48.02 1

48.02—

A×B×C

20.18 1

20.16—

组内 534.3242 127.15—

由表4可以看出,三种教学都不作为独立因素影响智力的发展, 对学生智力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创造活动课和语文课教学的交互作用(F=5.04,P<0.05),即二者的交互作用在智力发展上产生效应,创造活动课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影响语文成绩而实现的。通过创造活动课,学生掌握了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这不仅使他们在创造力测验上表现优异而且对所学的其它课程也形成了积极的正迁移。语文教师认为实验班的学生思维敏捷、流畅,在以往学生身上常出现的作文没话说的现象很少,不少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独特设想和极大的变通性。这表明创造活动对语文学习起了正迁移作用。

3.4 性别、学生原有智力水平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班男女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看,学生创造力水平与学生原有智力发展水平及现有智力发展水平皆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其相关系数。说明中等水平的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以智力发展为前提。

另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与智力发展有中等程度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762。这与戴忠恒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

4 讨论

4.1 对开设创造活动课的再思考

我国有的学者曾反对进行专门的创造力训练,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直接地在其专业学科方面培养,用不着另外开设形式训练的课程”[6]。 我们认为这种把专门的创造力训练与教育心理学史上的形式训练相类比,是不妥当的。首先从效果上说,形式训练采取机械记忆的方法,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创造活动课却是以活跃学生思维为目的的。其次从训练内容上说,形式训练以难学难记在实际生活及学习中派不上用场的拉丁文、希腊语为训练内容,以期对其它学习起正迁移作用。当然会以使学生耗费精力、丧失兴趣、事倍功半而告终,而创造活动课则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生活事例为内容,以学生已掌握了的语言、符号为材料,教给他们一些识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技巧,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发现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其功效一方面会导致直接的发明创造,另一方面必将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到正迁移作用。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对儿童进行专门创造力的训练,并不否认各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作用。但各科教学由于受学科逻辑体系和知识发展顺序的限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渗透创造思维的训练。因此,我们认为这种专门的创造力训练是必要的,各科教学不能代替。

4.2 问题解决在发展学生创造力中的作用

心理学家们为创造力所下的定义不下百种,可谓各执一辞,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创造力与问题解决有极为密切的关系[1.2,7-10]。因此,创造活动课就以解决问题为主,创造活动教材在问题设计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2.1 问题的性质接近生活实际的应用情境

有人曾这样比喻只会书本知识,不懂实际运用的学生是“学了物理不会安电灯,学了化学乱反应”,这一方面是说学生缺乏动手操作训练与实际应用训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应用情境之间的差距。学生学了书本知识会做课后练习题,但却不了解课堂上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情境的共性,而且还因为各科教学中呈现的问题更明显,更直接,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也往往只限于本学科,是本学科的典型问题。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则更模糊、更隐蔽,更复杂,解决它需要几门学科知识的综合。需要将所学的各门知识及生活经验都调动起来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服务。创造活动课就是要将各科知识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的机巧提示给儿童看,从而启发儿童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方法。

4.2.2 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

问题呈现的形式活泼多样,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和引起探究的兴趣。理解这样的问题需要机智和巧妙,解决问题更需创新,因此它的效果必然是使学生保持一种灵活的心态,形成准备随时创新的学习态度。诚然,各科教学也探讨知识的各种变式,创造活动课则是对变式的精华与灵活运用典范的集中训练和巧妙运用,而且创造活动课的内容不仅包括各种知识的变式,它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及游戏等内容的各个方面。

4.2.3 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创造活动课的上课形式是儿童在活动中理解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每个儿童都有充分的时间提出自己的设想,进行尝试。在这里无论多荒唐或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受到耻笑,独特的、创新的想法却会一再受到鼓励。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造性设想的潜力。斯坦伯格教授在谈到高创造力者的个性时指出:“有创造力的个体不是自动地接受已被接受了的观点,而是愿意冒险去尝试新的观点,设想与过去有相当大差别的未来可能性。”[11]创造活动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一特点。创造活动课上,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原理,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思考问题的方法,经教师归纳总结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动机被极大地提高,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大大增强。特别是那些学习上有压力学生,他们在这里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有了表现自我的场所,因而创造活动课受到所有学生的喜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力和智力的发展。

4.3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本研究在一定范围内还揭示出,智力与创造力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创造力的发展以智力发展为前提。因此,有关创造力的训练应包含智力的训练,如果只单纯训练创造力的某些核心因素(如发散思维),不利于真正提高儿童创造水平。本研究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是与从整体上开发儿童智力,在发展儿童智力的同时开发创造力的设想分不开的。

5 结论

(1)创造活动课的开设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实验班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的在总成绩以及在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方面都高于控制班,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创造活动的开展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促进了语文教学,进而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1)本文于1996年2月1日收到。

本课题由山东师大教科所、山东教育社、山东省教科所、 山东省教委基教处、山东省教研室联合承担。本文曾获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1995年学术年会中表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 本课题由山东师大教研所、山东教育社、山东省教科所、山东省教委基教处、山东省教研室联合承担。本文曾获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1995年学术年会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注释:

1) 本文于1996年2月1日收到。

A STUDY ON THE EXPERIMENT OF CREATIVITY TEACHING FOR CHILDREN

Zhang Jinghuan Chen Zehe

(Education Science Institut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250014)

Abstract

With Guilford'Intellectual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withthe viewpoint on creativity of

modern

psychology, theresearchers wrote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extbooks(3 booksmainly),set up a new subject named Creative Active Lessonsgiven two classes a week.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eativeActive Lessons had promoted the children's intelligence,creativity,and the learning of other lessons as well.Theauthors also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ativeActive Lessons.Key words Creative Active Lessons,Creativity,Intelligence,Transfer.

标签:;  

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1)*_创造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