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_袁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_袁迎

袁迎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建设小学 13800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在教学时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进而力求造就一批“创造之人”,有意识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创新因素。

一、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我在继承传统教育优点的同时,十分重视确立符合时代气息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以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三方面内容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学生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我紧扣“八荣八耻”、“三个代表”、“改革开放、和平统 一”等具有时代气息的要求,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又强调培养能力,从品德和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考查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创新教育。

二、结合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手段

“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新教育还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新教育精神,深化教学结构的改革和教法的创新,是培养小学生创新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结构一般是明理、激情、导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激趣导入、学文明理、指导行动、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入手。

1.激趣导入。激励是创造的“灵魂”,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竞猜谜语,演唱儿歌等生动活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2.学文明理。品德与社会课本身情感色彩很浓,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情感内化,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同时,把握好明理的切入点,以激情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特点,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这样不仅提高了教育效果,也为思维创新奠定了基础。

3.指导行动。品德与社会课中激情是载体,学文是手段,导行才是目的。教师要重视把握这一落脚点,在教学中不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还注重学生情感的内化。重视学文与导行的有机链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各种能力,在行动中锻炼创新能力。

4.总结谈话。对全文的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品德与社会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要用画龙点睛的结束语深化学生的认识,并因势利导,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热爱、期待和良好祝愿,指导他们今后的行为,在师生谈话中捕捉创新亮点。

三、注重内容延伸,创新实践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道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课内导行,更重课外践行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大舞台,培养创新能力。

1.组织调查。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教师利用学生课前对图书资料、历史文献、网络信息等进行调查统计,激起学生创新的欲望。

2.收集资料。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也是学生成人后施展才智的天地。教师要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学会与人交往,从小养成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3.组织活动。开展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袁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2

标签:;  ;  ;  ;  ;  ;  ;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_袁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