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病理学”危机的突破临床教育心理学的价值_心理学论文

论“教育病理学”危机的突破临床教育心理学的价值_心理学论文

论“教育病理”危机的突破——临床教育心理学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理论文,危机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3)11-0057-04

一、教育病理危机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创新发展

1.教育病理向传统教育学和心理学挑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冲击中所产生的价值观多元化以及人际关系复杂化等,给人们心理以很大撞击。各种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居高不下,如厌学、校内暴力、抽烟酗酒、高分低能、人际关系障碍、自我封闭、人格障碍以及价值观错误等等。还有许多平日潜藏于深处未表现,而一旦有时机便暴露出来的大量问题,如高分低德、反社会行为、“老实人”犯罪等,我们也常在报刊上看到许多吸毒、抢窃、杀戮的典型案例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危害性极大。由于以上现象多发生在教育现场或受教育的年龄阶段,甚至发生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或双亲身上,日本教育界对于这些与教育有关的种种问题,统称之为“教育病理”问题[1]。教育病理在各个国家、各类人群中,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其波及的范围很广,牵涉关系众多,使得当事人和相关者极为苦恼。如果防范不及,其问题的范围、种类、概念还会扩大,甚至会形成一种教育病理体系,由此所触发的“后遗症”所破坏的范围会更广。这些今日的教育病理现象就是明日的民族素质塌陷,或者成为反社会体制的“预备军。”这一多发性和深刻性的现象引起全世界的广泛注目,究竟该怎样解释和解决这些被称之为“教育病理”的问题呢?传统教育学在现代的教育病理面前束手无策。长期以来,教育学一直把重点放在教与学上,教育理论家们常常在学术世界里苦钻,使实践性不足的教育学缺乏解决问题的力度,找不到解决教育病理问题的可操作性突破口。临床心理学在复杂的教育病理面前也显得一筹莫展,只是把重点放在教育病理问题形成后的矫治上,待问题出现后才去矫正,比较被动、消极,而且矫治者常常容易陷入具体狭窄的问题中,不知如何从根本上扭转才好。在教育过程中如何预防教育病理的形成,双方的有效手段均嫌不足,各自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理论构想和方法,均未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满意程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作用引起争议并被质疑。

2.临床教育心理学应答教育病理危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量教育病理问题的进逼,激发学者们向它挑战。日本教育学界深受欺辱、厌学、暴力、毒品之害,率先提出了应用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方法结合,把教育病理问题还原为心理问题加以解决的矫正方法。于是,在日本出现了冠以“临床教育心理学”名称的专业。其理论框架主要是由教育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多层结构构成,并掺入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如精神医学、生物学等,形成了一门多学科交叉、具有系统化理论的复合性结构的专业。临床教育心理学以教育病理为研究焦点,以现代社会中的儿童和青年作为研究对象,以预防和解决现实中教育病理问题为意图,是作为专门援助青少年和青年的一门应用科学而被构建起来的,因其顺应形势的需要,很快便得到日本社会及学术界响应。短短几年来,临床教育心理学得到快速发展,在日本一些领头的文科名牌大学,如京都大学、广岛大学、武库川女子大学等都开设了“临床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有教材出版。本世纪初,“临床教育心理学”这一提法和该专业内容很快在国际学术界也以其需要性为契机,引起广泛讨论和关注,并得到普遍赞同。一些学者认为,临床教育心理学的出现,犹如掀起了一场冲击波,给古老的教育学带来了新的理论风潮、新的教育方法和更有效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手段,在其理论和实践中包含了“把握人类,即把握教育,把握教育,即把握人类的含义”[1]。它“使教育学再生,充满了人性和理性,充满了感情和生机,有了说服力度,激发了活力,去掉了迂腐和局限,克服了学问危机”[1]。

临床教育心理学注重“研究教育病理的发生原因,教育病理的性质诊断,挖掘潜在的教育病理苗头,针对教育病理采取综合有效的预防及矫治对策”[2]。其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在学术方面,对于教育病理的性质及其原因,给予理论性及效能性综合解决方案的研究;②在预防方面,不仅关注显在的、被意识到的教育病理问题,而且对于潜在的,表面上看似普通,仔细观察便能发现问题的现象更为关注,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预防教育病理问题的发生;③在制定教育对策方面,根据对教育病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症状的研究,给予相应教育对策的建议,或采取针对性矫治措施。临床教育心理学是新理论加实践的目标体系,其目标就是“要在学校建立规范教育,重视社会、学校与人类自身教育,是以受教育者自我认识提高,预防教育病理问题为目标的”[3]。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规范意识的教育性活动,体现了正确的大教育观。

对于教育病理的研究和处置方案,具体地说,在教育学方面,主要是根据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等进行,掌握这些知识以达到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在临床心理学方面,需要具备心理学治疗理论的背景及专业技能,涉及到生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包含有诊断、矫治、预防等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领域。此外,还需要在医学、社会学等专业之间展开相互沟通与协助,获得专业营养和支持。如此看来,临床教育心理学针对教育病理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精神医学等多层面、多次元、多手段地给予解决的,它比起某种单一理论和方法来,其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临床教育心理学是探索教育意义最准确的途径,是改善教育病理最佳方法的学问,它作为教育病理危机的应答性专业,其价值是很高的。

二、临床教育心理学突破教育病理危机的学术依据

临床教育心理学是直面教育现实问题而被建构的,它属于教育学的新分支,尽管发展时间很短,但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在教学系统设计和课程等方面也形成了较为体系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也日益发挥着作用。因而,它初步形成了学科的属性,占有特定的领域,也具有独特的学术特性与价值。由于它是以教育病理作为研究焦点而展开工作的,教育病理具有:(1)来自于教育现场,或与教育有关的原因;(2)一旦发生教育病理问题,多需要借助于操作性技能解决方能获得实效;(3)教育病理具有多发性、常见性、普遍性等特征。临床教育心理学也就具有与之相应的三个学术特性,即临床教育性、教育操作性和公共服务性,这也是该专业不同于普通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的根本区别。

1.临床教育性,一种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思维模式

临床教育心理学冠以“临床”二字,表明了两方面意义:一是身临教育现场,面对面地针对当事者及其问题给予帮助。教育研究的实践性向来较为薄弱,它力图对理论和实践脱离的现象进行纠正;二是为了解决教育病理问题,需要采取严谨认真、辩证分析的“临床”思维方式。尽管临床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有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内容,但它必须是科学的,是建立在教育现场基础上的。因此,建立客观的“临床”思维方法,这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观。具有“临床”思维模式的教育者,既有理论性指导,又有回归于教育现实的态度,能“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中的知识,努力去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并最终理解和帮助他”[4]。临床教育性,就是贴近当事者心理和实际问题,关注他们的思考与感受,干预其学习和生活,直截了当地提供建设性意见或矫治技术。如现场中给予学生教育指导、心理辅导咨询、人际关系适应帮助、教育病理矫治、营造愉快的情绪氛围等,这些均属于临床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处置对策,是围绕着教育现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展开的,它突出地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思路,在教育与教育病理之间建立起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矫治关系。

2.教育操作性,把教育病理还原为心理问题加以解决

对于教育病理的解决,从宏观上说是大教育对策,但从微观可操作性的手段来看,临床教育心理学当处于“一线位置”。教育病理发生在有“问题”的社会、学校、儿童、青少年或成人身上,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也是难以处理的问题。正因为教育病理的高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和难以把握性,有些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或全封闭式管理的方法加以防范。但是,这种简单的强制性管理方法能奏效吗?比如,对于痴迷网吧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来说,这种管理方法虽然在表面上减少了学生进入网吧的频率,但是能解决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吗?克服其厌学情绪,让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应当是实施教育指导目标和矫正行为的策略。临床教育心理学对于厌学行为采取教育病理原因分析与评估、精神分析法、激发从学习中获得动力的情绪、强化正确行为等方法,首先进行“认知矫正”,使痴迷网吧的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提高,矫正其在目标意识上的偏失,获得良好行为规范的认知和塑造;然后再施以正性条件反射的“行为矫正”强化技术,使之摆脱痴迷网吧的强迫性意念及行为。最后,再实施正确认知体制化教育,给予人本性的鼓励,促其增长“自我实现的能力和积极自尊”的内驱力,使学生持有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目标而健康地发展。因此,临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整体性的教育观和可操作性的行为矫正学,针对教育病理问题足以发挥其确有实效的矫治作用。

3.公共服务性,本学科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临床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展示着公共服务性机能”[5]。概括地说,其公共性构成有三点:第一,临床教育心理学不是自闭的,而是强调开放,这成为促进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诸理论统合的契机,在统合过程中,又不断开拓视野,接纳吸收、融合其他学科内容;积极地参与多学科的广泛联系,寻求交叉性和开放性,使其内部领域更为丰富,相互性更强,更具有多元化、高水平化以及广泛的服务领域,这些因素构成了其公共性的基本要件;第二,临床教育心理学专业性质是追求正确目标的共同性,建立规范意识与行为,减少个体偏差及独自性。它作为学校临床教育的指导活动,提高学生正确体制化规范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以达到优化全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活动是以全部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最终是统合在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上;第三,临床教育心理学大规模地进行合格人才的培养,它提供一套较为完善的预防和矫治教育病理问题的综合性对策,并面向全社会各类人群发挥作用,这样的目标也要求在人员参与活动方面具有公共性。在日常面对大量教育病理现象时,对其处置不应该仅仅只是少数专家和教育部门的事情,而应该作为一种教育服务体系,在此体系中是不存在资格限制的,它是全社会、政府部门、家庭所有教师、双亲都应该兼任的职责。公共性的体现,也正是该学科兴旺发达的立足点和生长点。

三、建构本土化临床教育心理学以应答教育病理危机

1.我国面对日益复杂严重的教育病理危机,怎么办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崭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得到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以新代旧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与发展是依靠高科技综合力量得以实现的,应运而生的便是一大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为社会发展创造新成果。但是,人们也在这种多变的过程中产生种种不适应、传统稳定与多变动态之间带来许多心理冲突,而预警机制未能及时跟上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病理问题日趋复杂和越来越醒目地出现。比如,高等教育升学率上升而学习欲望下降、独子承受能力不足而致社会功能低下、子女低学习欲望与家长高期望值形成的反差矛盾、大学试行各种教育方法引起的新问题、科学知识爆炸以及就业形势紧张造成心理压力增加、社会高度复杂化和机械化所致人际关系障碍等等,有些甚至演化为刑事犯罪率的持续上升。西安市某区法院最新统计显示:从1997年到2001年上半年,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整个刑事案件的比例由0.55%上升至9.5%,犯罪人数比例由原来的0.4%上升至15.5%,两项统计分别增长17倍和38倍[6]。还有校园里的邪教现象,所表现出的各种迷信意识、反社会情绪和异常行为也可以说是最大的教育病理现象,这些问题的处理在我国已成为燃眉之急,因此特别需要造就一种综合实效的方法去处理。临床教育心理学将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过去的“空白区”统合交叉在一起,捏成一只“拳头”,有力地应对教育病理问题。无论是从理论、实践角度论证,还是从教育的近期手段和长远目标来看,在我国尽快形成或强化一门集预防、解释、解决教育病理问题,提高素质教育的临床教育心理学是极有意义的。

2.临床教育心理学形成本土化学科框架的基本途径

临床教育心理学的构建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条是结合我国国情,吸纳国外先进的临床教育心理学理论,再创造性地发展;另一条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教育心理学发展途径,走本土化道赂。从理论高度和实效性来看,应该强调二者的结合。因为,只有在先进的科学理论借鉴下,在雄厚的教育实践基础上,才能形成适应中国教育实际的本土化临床教育心理学模式。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综合大学都有教育学和心理学,但是,多为高度分化的机构,处于学科领域细分化和研究方法专业化状态,各学科之间缺乏相互沟通性,其学科模式和内容多被固定化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各自为政。临床教育心理学虽然不能在每所大学都独立设置,但注重利用现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将二者内容有机内在地联系,向此方向统合发展是可行的。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思路是:第一阶段学习一系列基础课程,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生物学基础、人格理论,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行为的一般性规律,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第二阶段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比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行为矫正原理、教育心理统计学等;第三阶段需要接受教育病理问题处置的技能训练,帮助学生获得特殊的临床教育技能。比如教育病理检查法、教育病理评估法、教育咨询指导法、教育病理矫治技术等。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的课程组建,是能够基本建立起中国本土化系统性的临床教育心理学框架、体系或培训模式。

3.临床教育心理学教育模式应定位在学术依据上

(1)建立以人为本的“临床教育观”的思维模式

以人本主义为理念,其价值取向和目的就是“重视个体成长与发展,关注人的思考与感受”[4],落实认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临床态度,反对那种“纸上谈兵”和“隔靴挠痒”的不负责任态度。该专业需要深入精神卫生中心见习,其意义不仅仅是单纯增加病理学知识及了解发病背景知识,而且重视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学习二者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从临床专业人员那里获得病理行为处置的临床态度和方式,使学生们可以接受到与大学教师持不同理论取向的临床辩证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多元化手段。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实践中的经验,感受到将要从事的临床教育工作对他们的要求,进一步养成学生客观辩证的临床思维模式。

(2)培养以教育操作技能为重的“临床专家型”人才模式

国外临床教育心理学培训有采用“科学家——实践者”模式,也有采用“实践者——科学家”模式。国内学者母小勇提出:要把教育学硕士培养成具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的“临床专家型”人才,就像“临床医生”那样,既能够“诊断”出“病情”,也能根据情况“对症下药”[7]。本文极赞成此观点,培养“临床专家型”人才,肯定要注重临床教育操作技能训练,应该把教育、心理咨询指导与矫治任务作为基本的学习课程,帮助学生获得特殊的“实效性”临床教育操作技巧,还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比如定期的事例研究、咨询案例报告、疑难案例会诊、操作技能演练等强化技能形成。掌握较强的专业能力,针对各种教育病理问题就能够一针见血地把握问题实质,增强其“治愈率”。

(3)建立以公共服务性为主的“利他性”价值模式

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开放性,博收众长。临床教育心理学的领域很宽广,且各人专长不一,各种学术研究课题也很多。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领域里是不能孤立的,不仅要知道本领域知识,而且还应了解相关领域的一些知识。因此,同行或相近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应该活跃,获取丰富的情报信息,学习先进的教育矫治技术,拓展和深化本学科专业知识,给学生宽口径、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向“宽、精、深”的方向发展,把本学科、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介绍和传授给学生”[8]。另一方面,公共服务性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意思。它面向社会开展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这既是该专业对外宣传的窗口,又是发挥该专业所长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校时,尚未走上社会,就开始树立该专业公共服务的意识,并积累临床教育心理学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了。

在素质教育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医学界、生物学界、社会学界、政治学界等都在施展本领,各显其能。那么,教育学界如何体现自身的优越性、独特性,占据专业特色发挥作用而不至于落后呢?当代科学要求我们创新,我们应该开拓思路,汇集国内外研究新成果,为我国传统教育学、心理学注入新鲜血液,体现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推动我国教育学快速地向国际教育学先进理论靠近,并将临床教育心理学的服务尽快地应用于社会。

标签:;  ;  ;  ;  ;  ;  

论“教育病理学”危机的突破临床教育心理学的价值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