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集团在泰国的崛起与发展_泰国华人论文

中国企业集团在泰国的崛起与发展_泰国华人论文

泰国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泰国论文,企业集团论文,华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泰国是东南亚国家拥有华人较多的国家,华人约占总人口的12%。长期以来,由于泰国政府对华人采取了温和的同化政策,不仅使华人很好地溶入当地社会,而且使华人的经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随着战后泰国经济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的华人企业集团不断涌现、壮大,成为泰国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 泰国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及背景分析

泰国华人经济早在战前就有一定规模,但真正具有实力、形成相当规模的企业集团群则是随着泰国战后经济的腾飞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泰国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与泰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息息相关。

泰国华人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泰英条约签定后,资本主义势力加快了对泰国封建体制的渗透,从此泰国经济被纳入资本主义国际市场。相比泰人而言,旅泰华人长期的经商经验使其很快担当起中介商的角色,并在当时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大米加工、销售、出口贸易中占有优势,因而战前泰华经济的重心在大米加工出口和香叻汕贸易,当时规模最大的8大华人企业:火砻集团(隍利、廖荣兴、 光兴利、老长发),贸易集团(金财合、许和发),银庄集团(陈炳春、顺福成),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后才建立起家族式银庄、购置地产形成财团。但受制于战前的政治、经济环境,华人企业多为中、小规模,无法同欧洲商人的财力、势力相抗衡。

二战结束时,泰国经济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单一的水稻种植依然是国家经济命脉,工业水平十分落后。战后銮披汶政府鼓吹“大泰族主义”,极力推行国营企业的发展,特别加强了对大米贸易的垄断控制,这就使战前活跃的华人碾米商、出口商难以继续发展。这时由于欧洲人控制的亚洲金融网络在战争时期间已经瓦解,加之泰国政府颁布了新的银行法以促进本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因而商业银行业、保险服务业自然而然地成为吸引华人的行业。这一时期华人对银行业的投资十分活跃,1944年—1951年,华人成立了8家新的商业银行和25家保险公司,50 年代产生了一些对后来泰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华人金融财阀的雏形,其中尤以臣梭蓬帕尼(陈弼臣)的盘谷银行(1944年)、班超·伍兰(伍班超)的泰华农民银行(1945年)、川叻达那勒(李木川)的大城银行(1945年)、乌丹德差派汶(郑午楼)的京华银行(除此还开设了亚洲银行和泰国第一银行)(1950年)四大金融财团影响最大。泰华银行集团在50年代创业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共同的因素来自他们与以军人为首的泰国统治阶层的合作。这是因为战后到50年代末期,銮披汶政府一方面大力扩张贸易、金融、制造业领域的国营企业,另一方面对华人华侨经济采取严厉的限制措施,重申泰人职业保留权利。为了在逆境中求发展,华商往往通过获得军队与警察的政治庇护来寻求个人和企业的安全。例如,1952年陈弼臣邀请炮(Phao Sriyanon )警察总监出任亚洲信托公司的董事长。第二年,盘谷银行又邀请西里·实寮丁(Siri Siriyo Thin)准将出任董事长,而政府向盘谷银行注资3000万铢,50年代初盘谷银行一度成为官商合办的商业银行,泰国政府成为该银行的最大股东,最多时持股达60%。盘谷银行与官方的合作提高了盘谷银行的地位和信誉,为其吸引资金、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他大企业集团也仿效这种做法,纷纷聘请军界首脑出任董事以获得特权的庇护。50年代泰华银行集团的崛起是这一时期华人经济最鲜明的特色,他们不仅在泰国金融界独占螯头,而且已经将经济触角伸向制造业部门,初步形成企业集团的规模。

1958年是泰国经济政策的一个转折点,新执政的乃沙立政权彻底改变了过去銮披汶政府的“唯国主义”,采纳了世界银行的建议,制订了保障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政府通过立法明确表示国家将减少在经济领域的参与程度,对150 多家国营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把政府工作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宏观调控的职能上面。为了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政府于1960年颁布《工业投资促进法》,在税收、贷款上给予支持,同时从1960年开始制订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在华人华侨政策方面,乃沙立政府也改变了过去压制华侨华人经济的作法,改以促进同化为目的,鼓励泰籍华人发展私人企业。以后虽然泰国政府频频更迭,但这种经济指导思想大体都保留了下来。

事实证明,这些政策对后来泰国经济飞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华人企业集团群崛起提供了机遇和条件。1960年—1980年期间泰国制造业部门年增长率超过9%, 它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60年的13%上升至1980年的20%。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泰华新兴企业集团开辟了发展道路。

60年代泰国政府重点实行进口替代的经济政策,象纺织业、食品加工业、汽车工业、钢铁产业以及其他消费品生产的民营企业都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待遇。过去由于泰国工业基础薄弱,国内工业制成品大多来自进口,随着经济政策的倾斜,许多原来从事制成品进口的华商纷纷转向制造业部门,而且他们多选择原先进口或国内销售所经营的产品。据日本学者末文昭1979年对泰国24家最大工业企业集团的调查,这些企业集团的领导人大多数是华人,“24位领导人中有17位以经商起家,他们的大多数是制成品进口商”。如陈龙坚50年代初主要经营日本货车的进口,1962年它开始同日本公司合作进行日产汽车的装配生产,以后发展成为泰国最大的汽车装配集团——暹罗摩托集团。又如泰华最大的化工集团郑明如的泰旭集团的前身泰旭玻璃厂创建于1963年,当时也是受政府政策的鼓励发展起来的,后因经营有方,产品供不应求,规模逐渐扩大,其投资领域涉足其他化工产业,现成为泰国化工行业的大集团。又如被称为泰国纺织王素吉·宝摘叻那军(海南籍华人)最初只是经营一家进口纺织品商店,1958年他创办了泰美伦纺织企业,初期规模并不很大,1963年他与日本人合资扩大生产,合资后的泰美伦成为当时东南亚最大最先进的纺织企业,到了80年代,素吉集团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纺织综合企业,拥有全国1/3的纺织机。另外象李兴添的协成昌集团、陈明如的协联集团都是在这一阶段从进口品销售转向与日本企业合资生产日用消费品从而奠定了商业王国的基础。

60年代工业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两个因素:首先,政府对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鼓励政策,而且由于政府对享受优惠待遇的企业规定了最低投资额或最低生产能力,有利于工业企业集团的产生。其次,泰国工业企业集团最初兴建时一般采用与外国资本合作的形式,以此弥补资金、技术的不足从而能够较快发展。伴随这一时期私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泰华金融集团的扩张同样引人注目,盘谷、京华、泰华农民、大城四大金融集团集中控制了泰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活动,这四大金融集团所占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从1962 年的32 %上升至1972年的57%。

60年代工业化战略实施后,泰国建立了纺织、食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汽车装配等内需消费工业产业,初步改变了消费品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70年代初,泰国面临严重外汇短缺现象,此时正逢发达国家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泰国政府适时提出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化发展方向,并在1972年第三个经济发展计划中强调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出口工业,同年颁布了投资奖励法案,对华人资本提供优惠条件,这一政策对华人资本的大发展创造了良机。

泰国农业基础一直较好,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战后农产品的出口成为泰国工业化强有力的支柱。70年代中期以后泰国的农产工业发展迅速,引起泰国政府的重视并予以优先支持,吸引了一些农产品出口商和工业集团积极转向农产工业,从而形成了面向出口的新兴农产工业集团。其中有经营饲料和养鸡业的正大卜蜂集团、经营大米和其他经济作物的顺和成集团,经营面粉、木薯粉和化肥的美都集团,经营调味油和其他作物的那那班集团等。这些农产工业集团与60年代的替代型工业集团不同,从一开始它就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并得到本国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形成了金融集团和工业集团的新型互动关系。此外,农产企业集团领导人杰出的商业头脑和现代管理才能似乎比其他集团更为突出。

经过2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泰国经济结构到80年代有了质的变化。1983年制造业比重首次超过农业标志着泰国已迈入准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针对泰国工业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两次石油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泰国政府80年代初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轻型工业、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提高能源、化工材料的自给程度。一些华人企业家抓住机会,逐步称雄重工业领域。被称为泰国“钢铁大王”的李石成就是在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的扶助下,于1983年创立了泰兴钢铁有限公司,他利用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可免税的优惠条件,使该公司成为东南亚现代化程度很高的钢铁企业,目前李石成的泰兴集团已成为涉足钢铁、建筑、房地产项目的跨行业企业集团。另外,廖汉渲家族的泰国石油化工集团,吴玉音、吴光伟姐弟经营的伟成发集团(泰国最大的私营钢铁公司)在此阶段也有相当大的发展。

80年代中期后,泰国迎来了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岁月”。1987年—1996年年均GDP增长率高达9.5%,被世界银行评为这10年中世界经济速度最快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1930铢提高到1996年的75000铢。泰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泰华企业集团创造了一个大好环境, 与泰国消费、投资热相呼应,泰华企业家在房地产开发、百货销售业、通讯、能源、交通领域都有大的举措,泰华企业集团跨行业多元化经营已属惯例,企业规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如,80年代泰国经济蓬勃发展时期,黄子明的置地有限公司在曼谷市郊兴建了一座占地4000莱、投资2500亿铢的曼谷卫星城市,创造了泰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80年代末房地产最红火时期黄子明曾被许多国际刊物评选为泰国第一首富。90年代泰国政府为解决经营不善的大型国营企业问题,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寻求与民营企业的合资经营,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看好这些领域,纷纷向新领域进军,比如正大卜蜂集团1991年争取到在曼谷铺设200万门程控电话线路的专营权, 同时还取得了铺设海底光导纤维通讯缆的大型项目。黄子明已取得了全国微型卫星接收传播系统15年的专营权。

二 泰华企业集团发展的特点

战后以来,泰华企业集团在其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其经济领域覆盖面、企业规模和实力不仅在泰国首屈一指,即使在东南亚地区也是出类拔萃的。概括地讲,泰华企业集团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总的来说,泰华企业集团形成、发展过程比较顺利,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的华人企业集团发展进程相比,没有受到太多民族矛盾的干扰,而且正如上文所述,50年代后泰华企业集团的每一次兴起都离不开泰国经济政策的支持。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人民崇尚安宁、宽容,本身易于与华人融合,特别70是年代中泰建交以后,泰国政府对华人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华人在政治、经济方面获得了与原住民相同的权利,加快了华人同华速度,在战后历届泰国政治高层里不难发现许多华人或有华人血统的领导人物。在民族关系宽松的气氛下,泰华经济被作为民族资本而发展,因而50年代后泰国经济政策的每一次决择都会促成一大批华人企业的兴起。例如1965年泰国政府不再批准设立新银行,也限制外国银行在泰国开设分行,这就促成了当时已有一定规模的盘谷、泰华农民、大城、京华四大金融财团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保证了这四大金融财团能迅速取得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总之,由于泰国实行连续性的经社发展计划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大环境,以及采取扶植民间资本的优惠政策,给泰华企业家提供了机会,同时泰华企业家也愿意认同于泰国社会。

第二,目前泰华企业集团的实力明显增强。从国内比较,金融业:泰国金融业长期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而泰国16家商业银行中有12家是华人商业银行,它们是泰国商业银行中规模最大、资金最为雄厚、利润最高的企业,其中尤以陈弼臣家族、伍班超家族、李木川家族、郑午楼家族为首的四大金融财团对泰国经济最有影响力。工业:纺织和食品加工业,华人企业约占总产值的60%,比较著名的企业有林来荣控制的亚洲纤维公司和郑国平的曼谷工业服务公司;金属及化工业:吴玉音、吴光伟的伟成发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私营钢铁公司,李石成家族的泰兴集团也享誉钢铁行业,廖汉渲家族的泰石化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商,陈龙坚的暹罗集团现已是泰国最大的汽车装配集团,李景河控制的明泰集团下属的电石厂目前是东南亚最大的电石厂,泰国酿酒大王苏旭明控制了泰国威士忌的生产和销售;农业及农产工业:谢国民的正大卜蜂集团是泰国最大的农基工业集团,其饲料产量占泰国饲料市场的35%,肉鸡成鸡占国内市场的40%,水产品出口名列榜首。张锦程的顺和成集团是泰国最大的大米出口商之一,也是泰国最大的木薯加工商和出口商,此外还有泰国玉米、橡胶的主要出口商胡玉麟。服务业:郑有英控制的中央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百货集团,该集团的百货业务市场占有率达25%。李文祥的协成昌集团是泰国消费品市场产、供、销一体的商业王国,郑午楼的世界贸易中心成为国内批发、零售的枢纽,正大集团近年在曼谷开设了4 家亚洲最大的现代化百货批发市场——麦柯罗自选批发市场。房地产业:苏国才、苏国世兄弟领导的南洋建筑有限公司是泰国最大的建筑公司之一,而被誉为泰国房地产大王的黄子明在房地产开发上的大手笔更是令世人瞩目,马陈茂的玲英豪置地集团也有重要影响。近几年,泰华企业集团又开始向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以及高科技领域挺进。由此可见泰华企业集团在泰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国际比较来看,泰华企业集团整体实力与世界各国的华人企业集团比较,经济实力较强,也较集中,从下表可见一斑。

表一 世界368位华人富豪所属地区单位:亿美元

地区

泰国 香港 台湾 印尼 马来西亚 菲律宾 新加坡 美加

人数 5072

10426 37

25 20 28

总财富 764

729

592471342 24723871.9

来源:《Forbes.资本家》1995年6月

表二 世界华人50位超级富豪所属地区

单位:亿美元

地区泰国 香港 台湾 印尼 菲律宾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总计

人数 1410 7 5 6

53 50

总财富 448

406

265

225

184 168

165

1861

来源:同上

据粗略统计,全球个人财富超过一亿美元的华人企业集团核心人物有368位,泰国虽然在人数上逊于台湾、香港,但其财富总额居于榜首,高于东南亚其他国家。在个人财富超过20亿美元的超级富豪的分布上,泰国无论在人数和总财富方面都位居前矛。统计数据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基本反映出泰国企业集团的经济规模庞大、资金雄厚的现状。

第三、泰华企业集团一般以家族经营为核心形成企业集团系统。与其他地区的华人企业集团类似,尽管泰华企业集团普遍采用了现代资本主义控股公司的形式,但仍然保留了较浓厚的家族色彩,表现在企业集团的组织形态及经营管理权上:泰华企业集团以家族核心企业为主体,这些核心母公司(或控股公司)控制着主要的子公司,而这些子公司又控制着属下的企业,从而形成了一种由母公司、主要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及联号公司所组成的企业集团结构。集团的领导核心以及主要子公司的决策管理人员都是由家族成员或家族姻亲担当,控制着企业集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如庞大的盘谷银行集团即以盘谷银行为核心,同时创建金融、保险、商业、纺织等60多家控股子公司,这些成为陈氏家族的家族企业。然后,再分别透过上述企业以贷款、派遣工作人员的方式对一些企业发挥影响力,从而形成该集团的外围企业,这其中就包括正大集团、联合集团、暹罗发动机集团、SPI集团等,目前盘谷银行集团持有160多家企业股权。盘谷银行集团主要企业的领导者基本由陈氏家族成员担任,他们分别在盘谷银行集团属下的主要企业或家族的信托基金任职,象陈弼成的次子陈有汉现任盘谷银行的总经理,长子陈有庆掌管集团属下的香港地区的银行、保险、商业事务,五子陈永名是泰国最大保险公司——盘谷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六子陈永立现任盘谷投资信托有限公司的董事长。1995年陈有汉的长子陈智深出任盘谷银行总裁,表明陈氏家族的继承权已确定。其他泰华企业集团的人事模式大致类似盘谷银行集团,象郑氏家族的中央集团就是由郑氏兄弟26人掌管,并且家族规定分家不分产。

第四、经营范围多元化方式日益突出。现在的泰华企业集团除继续保持经营主体外,积极扩大投资领域,发展集团产业横向联系。

随着泰国经济发展的加快,泰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至GDP的50%,新兴制造业产业发展迅速, 加上华人企业集团实力的增强,泰华企业集团改变了过去经营产业单一化,普遍采取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不断扩展规模,形成综合性的企业集团。这种多元化趋势表现在许多华人企业集团都实行了工、商、贸易、金融的一体化经营。

金融业集团,以盘谷银行为代表,除经营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领域外,过去还创办了大米出口贸易、纺织企业、商社等企业,到80年代后期,该集团积极开拓房地产市场,并向现代产业部门进行投资或融资,象1989年盘谷银行成立的盘谷聚乙烯公司,同时还参与大型石化项目、钢铁业、汽车的融资活动。目前盘谷银行集团的经营范围几乎遍及各行各业,事业基础十分牢固。农业集团:以正大卜蜂集团为代表的泰国7大农业集团基本形成产、供、 销一条龙,农、工、商、贸易、金融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以90年代正大集团的业务说明,它拥有九大企业,包括种子农化企业、农牧企业、水产企业、百货批发零售企业、国际贸易企业、房地产企业、石油化工企业、汽机车及其他工业企业、电讯企业,已经形成既有垂直性又有横向联合的经营体系。工业集团:以李兴添创办的协成昌集团为例,协成昌集团是著名的产、销结合的消费王国,在纺织品等纤维相关产品、塑料、橡胶、磁带等领域生产并销售包罗万象的日用消费品,经营的名牌产品据说有300多种, 协成昌集团设有西拉查工业村和200多家企业,兼有批发、购物中心、超市、 进出口公司的销售渠道,并有金融公司处理集团的资金往来。又如廖汉渲家族的泰国石油化工集团,除石油化工、金融业主体外,近几年涉足水泥、能源、钢铁业、炼油业,收获颇丰。

第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跨国经营网络初步形成。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发展迅速,泰华企业也不例外。从70年代泰国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起,泰国政府就鼓励国内企业向外发展,并赋予海外投资企业许多优惠政策。华人企业集团由于资金雄厚,海外市场网络较广,因而较早实行对外投资的战略。正大卜蜂集团是目前泰国最大的跨国企业集团,国外子公司遍布香港、中国大陆、台湾、印尼、土耳其、越南、东南亚地区、美英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已跨入全球500家最大跨国企业行列,据估计该集团1994 年总营业额约70为亿美元,其中65%来自海外市场。在过去10多年里,正大集团是在中国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外国企业,它在大陆设立的合资及独资企业超过110家,投资金额超过50亿美元, 投资范围也从初期的饲料加工和摩托车生产扩展到房地产、金融及通讯领域,目前中国大陆已取代印尼成为该集团第二收入来源地。盘谷银行早在1954年就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分行——香港分行,现已在东京、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胡志明市、伦敦、纽约等地设有多家海外分行,盘谷银行经过长期的海外运作,目前在印度支那和亚太地区具有比较完整的分行网络,特别是1990年亚洲金融集团在香港上市,标志着其海外分支又有了一大发展。另外,象王金玉的律宾他尼酒店集团(泰国最大的酒店集团)近年积极向外扩张,除在美国拥有酒店外,还收购了德国Kempinski 酒店集团的大部分股权,从而形成了一个国际酒店网络。廖汉渲的泰石化集团在老挝、菲律宾、印度都有生产项目。

纵观泰华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虽然起步较晚,规模有限,但也初步形成自身特色。泰华企业集团一般选择收购当地企业、与东道国合资经营,或者通过设立在新加坡、香港的投资机构间接进行投资。在投资领域方面,主要集中在金融、房地产、酒店业、制造业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区域虽然广泛,既有美、加、欧洲,又有近邻,但投资重点集中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大陆。

三 泰华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

未来泰华企业集团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泰国经济的宏观走势,这一论断来自过去几十年泰华企业成长的历史经验。因为相对而言,泰华经济自50年代后期就较少受到民族问题的干扰,而其他几个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除外)一直存在影响华人经济的非经济因素,尤其现代泰华企业的第二、三代领导人从小接受泰、英语教育,加上民族之间的深入同化,泰化趋势不可避免,这就更加排除今后民族矛盾对泰华经济的冲突。步入90年代,过去深受军人干政影响的泰国政治体制基本走上稳定的资本主义多党议会民主道路,这有利于资本家集团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经济自由度、透明度更高,比如泰国金融自由化计划的实施、原有八大国营企业部门对私营企业的开放,政府继续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政策,都为泰华企业集团的壮大提供了宽松、有利的经济环境。因此我们初步预测:

第一、近期来看,1997年爆发的泰国金融危机将严重影响泰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因而必将波及泰华企业集团的发展。在这次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中泰国首当其冲,其问题也最严重。泰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源于几年前繁荣的房地产业萎靡不振,由于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信贷,造成呆帐大幅上升,结果频频引发挤兑风波。国际市场货币投机商见泰国经济增长乏力、金融运作困难、经常性项目赤字高居不下,开始向泰铢发动猛烈攻势,泰央行解救乏术后于7月2日宣布放弃维持了13年的钉住汇率制,泰铢实行浮动,到11月为止,泰铢已贬值50%左右。突发而至的金融危机使泰国陷入空前的灾难,泰国政府为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从而维持货币的稳定和经济正常运行,宣布经济改革方案,包括实施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大幅削减财政开支;整顿金融秩序,暂停58家金融公司营业;降低原计划的经济发展速度,等等。专家预测,泰国经济需2—3年才能恢复。

受泰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后几年泰华企业集团将会比90年代中期以前的发展势头明显放慢,有些经营领域受灾更深。首先是房地产业,近十几年泰国经济的繁荣带动房地产的飙升,地产价格翻了50倍甚至100倍,房地产业的高额利润吸引了大批投资者, 它也成为许多泰华企业集团的重要经营领域,现在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必定牵制企业的资金,影响企业的近期发展。泰国“房地产大王”黄子明曾以他的大手笔名震一时,如今家族的曼谷置地、泰华荣均处于调整阶段,巨额的投资令二者面临沉重的债务压力,1995年底泰国娱乐公司收购了曼谷置地在通城新都的一大片土地和一座大楼,可以想见,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低靡、经济的不景气会使企业困难重重。其次金融业受到打击也不小,泰华银行集团长期执金融界之牛耳,每家银行都有几家附属金融公司,这次金融危机后政府暂停全部91家金融公司中的58家,估计泰华银行难以幸免。同时银行业部门不良债务继续累计,因经济低迷和高利率,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不得不增加资本,如金国银行、京都银行、黉利银行都准备扩股,向国外投资者融资,这样家族持有股份会有变动。此外,泰国政府在10月提出了一揽子金融重建计划,宣布对外资全面开放泰国金融界,取消原来对外资拥有泰国银行和金融公司的种种限制。无疑该计划将对未来金融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一旦泰国金融机构被国际银行购买,竞争的局面马上就会发生变化,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泰华银行集团将面临考验。制造企业这一阶段将面临筹资困难、原有外债因泰铢贬值而加重(据悉多数泰华企业筹借外资时并没有相应的外汇风险防范措施)、市场消费萎缩的恶劣境况。凡此种种,表明泰华企业集团将与泰国经济一起度过一段调整期。

第二,尽管泰国经济目前遇到困难,但经过调整后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潜力。根据泰国八·五计划纲要(1997—2001),政府今后将重点(1)增加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2)改善基础设施服务质量, 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包括大力发展邮电通讯事业、兴建高速公路、增加发电量、扩建廉差挽港口。(3 )加强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合作。从长期看,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困扰,泰国经济会以更健康、稳健的方式进步。伴随新一轮的增长,水涨船高的泰华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将继续增长,除原有优势传统产业外,他们在通讯、能源、交通、高科技领域将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目前已有一部分泰华企业集团涉足这些领域,象前文所提到的正大集团、黄子明等,可以预计新一轮的经济复兴不但会促使更多的华人企业家跻身世界级大企业家行列,而且还会产生一批新兴华人企业家。同时伴随巨额资本的积聚和扩大投资空间的需要,泰华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情形会更加突出。

标签:;  ;  ;  ;  ;  ;  ;  ;  

中国企业集团在泰国的崛起与发展_泰国华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