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飞[1]2001年在《乙烯基单体微波辐射聚合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本文将微波辐射技术应用于DM与AT共聚、DM均聚、DM交联聚合反应。利用微波辐射的方式进行聚合,系统研究了微波辐射对共聚、均聚以及交联聚合反应的影响。考察了其与常规热聚合的差异;第二部分,利用聚合单体中具有的给电子配位原子与含3d空轨道的过渡金属具有配位络合的性质合成了相关高分子金属配合物(PMC),对其有关性能作了考察,并把Cu(Ⅱ)配合得到的PMC运用到MMA体系的引发聚合中去,对其动力学问题作了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分别用XPS、IR、ESR、TGA、DSC对相关配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一、微波辐射聚合反应研究: 1.DM与AT微波辐射共聚反应:利用微波辐射合成了DM与AT的共聚物,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微波辐射时间、微波辐射功率、单体配比和温度等因素对共聚物的特性粘数、聚合物得率的影响,并与相应的热聚合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微波辐射能促进聚合反应发生,而常规热聚合反应对于该体系难以进行。 2.DM的微波辐射均聚反应:利用微波辐射合成了DM均聚物,用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微波辐射时间、微波辐射功率、温度等因素对均聚物的特性粘数、得率的影响,并与常规热聚合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可以使DM更有效地聚合,与相应的热聚合比较,微波辐射聚合得到的聚合物有较高的特性粘数、较高的得率、较短的反应时间。显示了微波辐射聚合的优越性。 3.DM在交联剂NBA作用下的微波辐射交联聚合反应:利用微波辐射合成了DM交联聚合物(CLPDM)。考察了DM的微波辐射交联反应的影响因素,如微波辐射交联时间、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反应温度、交联剂的含量等因素对交联聚合物得率的影响,并与DM常规热交联聚合反应作了比较,实验证明:微波辐射交联聚合反应使反应时间更短,产物得率更高。二、PMC的合成与性能的研究:1.DM—AT共聚物与Cu(Ⅱ)配合反应研究:把微波辐射技术应用到Cu(Ⅱ)与DM— 乙烯基单体微波辐射聚台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 AT共聚物的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并对配合物用IR、ESR、XPS、TGA、DSC等表征。 并把它用于烯类单体的聚合引发,发现其对MMA体系有催化聚合作用。考察了其用 量等因素对PMMA的影响,用GPC测定了PMMA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二.DM均聚物与金属离于配位反应研究:利用微波辐射法合成PDM配体与不同金 属离子配位同样得到了高分子金属配位聚合物,对各种金属配位聚合物进行了IR、 ESR、XPS、TGA、DSC。并把其中的CU—PDM用于烯类单体的聚合引发中去,发 现其对MMA体系有催化聚合作用。考察了Cll—PDM用量等因素对PMMA的影响, 用GPC测定了PMMA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同时考察了Cll—PDM催化MMA聚 合的动力学。 3.DM交联聚合物对的金属离子吸附研究:利用微波辐射技术合成PDM交联聚合 物对其进行了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得到的PDM交联产物及不同 粒径的交联产物对金属离子如 CuZ”的配位吸附能力。对实现高分子聚合物对贵重金 属离子的吸附及环保处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翟金星[2]2004年在《聚合物光学材料的合成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含苝单元的聚合酰亚胺的合成及光学性能的研究 利用苝酐为原料合成了N,N’-二(间羟基苯基)苝二酰亚胺,再通过与TDI(2,4一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共聚合成具有苝酰亚胺单元的P-π共轭聚合物,利用IR、UV-Vis、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且利用四波混频仪测定该聚合物的叁阶非线性响应系数,达1.39×10~(-13)esu,响应时间达132.59fs。利用荧光发射光谱仪,测得其稀溶液具有较高的荧光发射强度。 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及合成新型功能聚合物和其光学性能的研究 以对氯甲基苯甲酸乙酯为引发剂,研究了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使苯乙烯进行ATRP聚合,并与常规加热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微波能显着提高反应速度,76.8℃下,反应9分钟,得到75.24%的转换率,而常规下,在120℃反应60分钟得到70%的转化率。通过核磁及热重分析表征,发现微波聚合产物同常规聚合产物结构相同;并和对氯甲基苯甲酸在引发苯乙烯常规ATRP聚合上作比较,研究引发剂上不同取代基团对ATRP聚合反应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单体浓度,单体/引发剂比例,不同催化剂配体对ATRP的影响。所得末端官能化的聚合物和稀土金属及小分子稀土金属配合物配位,并研究其光学性能。采用对氯甲基苯甲酸乙酯(ECBC)引发苯乙烯ATRP聚合。聚合后的聚苯乙烯作为大分子引发剂扩链丙烯酸甲酯,得到的扩链产物ECBC-Pst-PMA进行水解,与小分子稀土金属配合物进行高分子配位并研究其光学性能。
丁洁[3]2011年在《原位引发聚合制备色氨酸表面印迹聚合物微球》文中研究说明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一类新型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高度专一的识别性能。其中,具有模板分子易完全洗脱、印迹位点可接近性好的表面印迹以及能较好地模拟生物识别的水相印迹都是目前分子印迹技术研究的新热点。本课题以L-色氨酸(L-trp)为模板,利用多孔聚合物微球大的比表面积,在其表面原位引发接枝印迹聚合物,在水相中制备吸附速度快、印迹分子易洗脱的多孔印迹聚合物微球(SMIPs),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本课题首先提出了一类多孔聚合物微球表面修饰的新方法——表面原位引发修饰法,即首先以物理吸附的方式在丙烯酸酯类多孔微球表面引入引发剂,形成聚合反应的活性中心,然后在水溶液中表面原位引发单体的聚合。结果表明,多种单体及引发剂都可以实现多孔微球的表面接枝,其中当采用AM为单体、BPO为引发剂、无水乙醇为吸附引发剂的溶剂时接枝率较高。同时,采用SEM、FTIR等表征手段证实了表面接枝聚合物的存在。将模板分子L-trp及交联剂MBA引入反应体系制备(trp-SMIPs),通过计算SMIPs的重量变化及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表面接枝聚合物的存在。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通过竞争吸附试验研究了合成的SMIPs对模板分子的重结合能力,并考察了溶液pH环境、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摩尔比、交联剂用量及表面活性剂种类等因素对trp-SMIPs制备及吸附识别性的影响。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trp-SMIPs对L-trp的初始吸附速度很快,几十分钟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其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与Langmuir方程较符合,与Freundlich方程误差较大,并算出了其最大吸附量Qm及平衡吸附常数KL。最后,尝试采用控温微波辐射加热法实现微球的快速表面接枝以及合成SMIPs。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加热的效果可以等同于传统水浴加热,都可以实现丙烯酰胺在微球表面的接枝聚合以及在多孔微球表面接枝印迹聚合物层,但是微波辐射可以显着缩短反应时间,使几个小时的聚合反应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完成,具有省时、节能的优点。
佚名[4]1998年在《《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8年 第12卷 主题索引》文中研究指明本编辑部开发有《精细石油化工文摘》机器翻译编辑出版系统和文摘自动建库系统,此索引系采用文摘自动建库系统中的主题索引功能制作。索引按叙词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叙词排在以汉字开头的叙词前面,各叙词下的每一个索引款目由中文题名和文摘流水号组成,索引叙词取自《石
张震乾[5]2002年在《含氮高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合成了四种含氮聚合物:微波合成了丙烯酰胺和丙烯胺共聚物和合成交联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乙酯微球,反相悬浮合成了交联聚丙烯酰胺微球及以交联聚丙烯酰胺为母体,利用Hofmann降解的方法合成了交联聚乙烯胺树脂,并讨论了不同条件对聚合的影响。研究了交联甲基丙烯酸N,N—二甲胺乙酯微球、交联聚丙烯酰胺微球和交联聚乙烯胺树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发现这些聚合物有选择性吸附性。交联聚乙烯胺络合过渡金属铜形成高分子催化剂,发现交联聚乙烯胺·铜配合物可以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均聚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St)共聚合。催化MMA产生的PMMA分子量可达124万;60℃反应温度催化MMA和St共聚合,竞聚率为r_(MMA)=10.51;r_(St)=0.068。
郑保山, 龚小芬[6]1997年在《《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文中研究说明本编辑部开发有《精细石油化工文摘》机器翻译编辑出版系统和文摘自动建库系统,此索引系采用文摘自动建库系统中的主题索引功能制作。索引按叙词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叙词排在以汉字开头的叙词前面,各叙词下的每一个索引款目由中文题名和文摘流水号组成,索引叙词取自《石油化工汉语叙词表》和《精细石油化工文摘词表》。
夏雪伟[7]2005年在《ATRP合成含金属配合物端基及含二苯乙烯类侧链的荧光聚合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是新兴的活性自由基聚合中最为活跃,受到最多关注的一个分支。通过对引发剂和单体的设计,ATRP可以灵活的合成多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功能性聚合物。本文以ATRP为基本合成方法,合成了端基功能化和侧链功能化的聚合物发光材料。分别将金属配合物和有机小分子发色团通过ATRP集成于聚合物体系中,克服了小分子发色团在稳定性和加工性能方面的一些缺点,在得到优异的发光性能的同时使材料具有了很好的稳定性和溶解性,并且可以很方便的成膜为材料的器件化作了准备。1.本文使用功能性引发剂,5-氯甲基-8-羟基喹啉,通过ATRP合成了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窄的端基功能化聚苯乙烯。并且将端基功能化聚苯乙烯作为大分子配体,通过末端的8-羟基喹啉单元与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可以得到末端含有金属配合物单元的端基功能化聚合物。Zn~(2+)与聚合物末端的8-羟基喹啉的配位,增强了聚合物的荧光,在荧光发射光谱上表现为发射强度的大幅度增强。2.通过Zn~(2+)和聚苯乙烯末端的8-羟基喹啉单元进行的配位合成了末端含有Zn~(2+)/8-羟基喹啉配合物单元的聚苯乙烯,并用ICP测定了聚合物中的锌含量以及所含配合物的量。使用微波辐射作为辅助手段,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的推进Zn和聚苯乙烯末端的8-羟基喹啉之间的配位反应的反应进程,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反应6分钟,可以使聚合物中的锌含量达到50%,而在加热条件下反应5小时锌含量也只能达到30%。3.通过末端含有Zn~(2+)/8-羟基喹啉配合物单元的聚苯乙烯和其他有机小分子配体,邻氨基苯甲酸、邻菲啰啉和8-羟基喹啉,的配位得到了以Zn~(2+)为中心离子,含有大分子配体和有机小分子配体的高分子复合配合物。基于Zn(Ⅱ)的高分子复合配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并且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有机小分子配体调节高分子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将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配位键引入聚合物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配合物发色团的光物理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处于聚合物体系中的Zn(Ⅱ)配合物比相应的小分子配合物具有更长的荧光寿命。因为含有大分子配体,Zn(Ⅱ)的高分子复合配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成膜性,而且在薄膜状态中也表现出良好的荧光性能。
袁昆[8]2005年在《高分子水凝胶材料及吸水膨胀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就水凝胶材料,包括高吸水材料、环境敏感高分子及其水凝胶、吸水膨胀橡胶叁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 首次研究了微波辐射下沙蒿多糖(AMG)接枝聚合丙烯酸(盐)的化学反应,考查了各种反应条件,包括引发体系,丙烯酸中和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微波辐射时间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将产物进行了FT-IR、SEM及TG表征,并初步讨论了微波辐射下,负离子自由基引发接枝聚合的反应机理。 首次采用微波辐射的方法,制备了AMG接枝聚合丙烯酸(盐)高吸水材料,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制备条件,同时对该材料的其它性能进行了研究。合成过程中未使用交联剂,材料的吸水效果好,对蒸馏水的吸收率达到400mL/g以上,对生理盐水的吸收率达到32mL/g以上;采用同样的方法,制备了膨润土插层共聚丙烯酸盐/丙烯酰胺杂化吸水材,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对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处理,对所合成的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材料对蒸馏水的吸收率达到500mL/g以上,而用普通方法制备的材料的吸蒸馏水率只有300mL/g左右。该材料对生理盐水的吸收率达到34mL/g以上。采用FT-IR,SEM及XRD对产物样品进行了表征。 采用大分子交联的方法,制备了戊二醛交联的明胶/聚乙烯醇的水凝胶,并用FTIR、SEM及TG-DTA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凝胶的溶胀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种凝胶的溶胀速率大小与原料配比关系不大,而平衡溶胀比与凝胶组成有关,室温下凝胶的平衡溶胀比在300%-500%之间。pH敏感性研究表明,几种凝胶均表现出明显的pH响应性,当溶胀介质的pH值在明胶的等电点附近时,水凝胶的溶胀比达到最小值,而当溶胀介质的pH值高于或低于明胶的等电点时,水凝胶都具有相对较高的溶胀比。凝胶的溶胀-消溶胀动力学曲线呈“W”形,即该凝胶具有形状记忆功能。 通过nano-SiO_2的表面功能化,在其表面引入乙烯基功能基团,在H_2O/THF的混合溶剂中,超声分散后,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存在时,于25℃下使其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进行自由基共聚,制得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纳米SiO_2复合水凝胶,并用FT-IR、SEM及TG-DTA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凝胶的溶
唐一梅[9]2014年在《N-乙烯基咪唑类磁性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离子液体是由有机阳离子和无机或有机阴离子组成,-50~200℃下呈液态,几乎无蒸汽压,与有机溶剂相比,具有液态范围宽、导电性好、电化学窗口宽、不易燃烧等独特属性。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特殊的软功能材料,在新型功能材料、有机合成、分离提纯、生物催化等诸多领域有着非常突出的应用。离子液体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可设计性,通过改变或修饰阴阳离子的结构,能够设计合成出不同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的离子液体,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作为一类新型的物质体系或软功能材料,离子液体的研究仍然处在初期阶段,基础数据不足,关于离子液体分子结构的解析、分子结构与其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子设计方法等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功能离子液体的种类及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更加缺乏,严重影响了离子液体这类新型功能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进程。本论文以设计、合成磁性及可聚合性的双功能离子液体为研究目标,从分子设计出发,设计并合成了新型系列N-乙烯基咪唑类卤离子液体、系列N-乙烯基咪唑类铁磁性离子液体及系列N-乙烯基咪唑类钴磁性离子液体,系统研究了分子微观结构与磁性、电导率、黏度、表面性质、溶解性等的构效关系,并将N-乙烯基咪唑磁性离子液体作为磁功能单体用于制备磁性离子液聚合物材料,为新型功能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以及磁性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内容有:采用微波合成方法,以直链卤代烷烃,氯代酯为烷基化剂,与N-乙烯基咪唑进行烷基化反应,合成出了新型系列1-烷基/酯基-3-乙烯基咪唑卤[RVIM]X功能离子液体(可聚合);以[FeX4]-及[Co(NCS)4]2-为目标阴离子,分别合成了可聚合的系列1-烷基/酯基-3-乙烯基咪唑四卤合铁[RVIM][FeX4]和1-烷基-3-乙烯基咪唑四异硫氰合钴(RVIM)2[Co(NCS)4]磁性双功能离子液体;首次获得了四乙烯基二异硫氰根合钴[Co(VIM)4](NCS)2金属有机配合物及晶体,通过晶体解析,证明了[RVIM][Co(NCS)4]双功能离子液体阴阳离子间的空间相对位置。采用B3PW91/6-311G(2d,p)密度泛函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了N-乙烯基咪唑烷基化的反应机理,确定了其稳定的过渡态结构和产物结构。结果表明,直链卤代烷与N-乙烯基咪唑的烷基化主要以SN2亲和取代反应为主,并计算得到了相应的热力学函数,解释了直链卤代烷链长对[RVIM]X离子液体烷基化反应的影响原因,为[RVIM]X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DSC测定方法,成功测定、绘制了[BVIM]Cl—FeCl3二元体系相图,研究了[BVIM]Cl离子液体与FeCl3配比对[BVIM][FexCly]离子液体结构和组成的影响,如当[BVIM]Cl离子液体与FeCl3摩尔比为1:1时,能够合成出具有稳定性好、纯度高的N-乙烯基咪唑类铁磁性离子液体[BVIM][FeCl4],该相图为[RVIM][FexCly]磁性离子液体的合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采用UHF/6-31G(d)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对FeCl3及配位体系进行结构优化;通过B3PW91/6-311G(2d,p)密度泛函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拉曼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合成的[RVIM]X、[RVIM][FeX4]、(RVIM)2[Co(NCS)4]功能离子液体的结构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得到了[RVIM]X、[RVIM][FeX4]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及键长、键角、电荷分布、偶极距、离子对相互作用能等重要参数。系统研究了[RVIM]X、[RVIM][FeX4]和(RVIM)2[Co(NCS)4]功能离子液体的磁性、电导率、溶解度、表面张力等性质。将分子结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结合,建立了结构与性质之间的构效关系。以(RVIM)2[Co(NCS)4]和[RVIM][FeX4]双功能离子液体为功能单体,分别制备了磁性离子液聚合物和磁性离子液凝胶,制备出的离子液聚合物、离子液凝胶具有一定的磁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且随着聚合物、凝胶中磁性离子液体含量的增加,磁性能与热稳定性增强;磁性离子液体的参与,使得到的聚合物材料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本文为磁性功能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郭叶书[10]2004年在《二氧化氮杂冠醚功能化交联聚苯乙烯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次采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四种含有不同氮原子数目的二氧代氮杂冠醚功能化的聚苯乙烯。用其与氯化铜络合分别合成了四种不同的高分子铜离子络合物。用红外光谱;电导率法;光电子能谱表征了本文合成的高分子铜离子络合物的结构。研究用合成的高分子铜离子络合物与亚硫酸钠水溶液催化体系室温下催化MMA的聚合反应。提出了配位饱和高分子铜离子络合物与亚硫酸钠水溶液催化体系催化MMA聚合反应机理。 本文研究了用合成的二氧代氮杂冠醚功能化的聚苯乙烯作为固体配体替代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中常用有机液体小分子配体。研究了合成的二氧代氮杂冠醚功能化的聚苯乙烯固体配体/可溶配体组成的混合催化体系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利用固体配体可以易过滤分离特点,发现在反应结束后可以回收配体并可以再次使用。 本文研究了用合成的二氧代氮杂冠醚功能化的聚苯乙烯络合铜离子与传统的热引发剂(AIBN)在DMF中成功地实现了ST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本文利用室温离子液体作二氧代氮杂冠醚功能化的聚苯乙烯络合铜离子/AIBN催化体系中的溶剂在50℃下成功实现了MMA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 本文采用了ATRP反应合成的末端带有α—异丁酸乙酯基团的聚苯乙烯与稀土金属镧配位。合成的聚苯乙烯镧金属络合物具有良好三阶非线性性能,其良好的成膜性为今后制造光学器件材料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乙烯基单体微波辐射聚合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吴健飞. 苏州大学. 2001
[2]. 聚合物光学材料的合成及研究[D]. 翟金星. 苏州大学. 2004
[3]. 原位引发聚合制备色氨酸表面印迹聚合物微球[D]. 丁洁. 福州大学. 2011
[4].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8年 第12卷 主题索引[J]. 佚名.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 1998
[5]. 含氮高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张震乾. 苏州大学. 2002
[6].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1997年 第11卷 主题索引[J]. 郑保山, 龚小芬. 精细石油化工文摘. 1997
[7]. ATRP合成含金属配合物端基及含二苯乙烯类侧链的荧光聚合物研究[D]. 夏雪伟. 苏州大学. 2005
[8]. 高分子水凝胶材料及吸水膨胀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袁昆.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9]. N-乙烯基咪唑类磁性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D]. 唐一梅. 西北工业大学. 2014
[10]. 二氧化氮杂冠醚功能化交联聚苯乙烯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郭叶书. 苏州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