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否在减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在不断下降。“七五”期间的年平均就业弹性为0.34,而“八五”前四年年平均为0.17,下降了一半。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吸纳的劳动力绝对数,“七五”期间为151万人,而“八五”前四年仅为85万人。据此, 很多人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迅速减弱。如果这一结论成立的话,那么要满足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率也就要较过去高出许多。在安排今后的经济增长率时,也就只能在较高的区间内选择了。
然而,以就业弹性的变化或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吸纳的劳动力绝对数的变化来表征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变化却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成立的,它是需要一些前提的。因为从理论上看,显然只有在实际就业量能够灵敏地反应劳动力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就业弹性系数才能正确反映出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即吸纳能力。反之,则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在劳动力资源主要是由市场配置的条件下,实际就业量是可以反映出实际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业弹性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对劳动需求的变化。其变化规律是,在短期内,由于资本结构和技术进步因素难以发生大的改观,就业增长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变化会同步进行,这时就业弹性的变化会在某个水平上下呈随机波动,不会和经济增长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从长期的趋势来看,随着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少,就业弹性也就会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国家中也仍然存在工会这样的制度性因素阻碍劳动力配置完完全全由市场决定,但基本的变化规律大体上如此,不会有很大的偏差。
中国的情况如何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我国自1979年以来的就业弹性变化的情况(参见表1)就不难发现, 它与上述的情况并不相同。首先,在长期趋势下,就业弹性曲线没有表现出沿时间轴单调下降的态势,而是充满了上下起伏。再对照一下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曲线,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反向变化关系。在1978年到1994年的16年中,就业弹性出现过两次峰值,而两次峰值出现的年份又都正好是经济增长的低谷年。在另一方面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往往伴随着较低的就业弹性。这种经济增长变化与就业增长变化不同步的现象反映出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就业量的变化还不足以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当经济增长进入低谷时,有一系列的制度性障碍存在阻碍着企业破产与职工失业,这时的就业弹性反而显得特别的大,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所提高。而在经济增长高涨的年份,企业可以通过挖掘现有人员的潜力,使就业不足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而满足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时不一定表现出劳动力的就业量有大的增长。但这同样不意味着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所降低。所以,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时,简单地以就业弹性作为衡量指标是不恰当的,是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我们仍然可以用另外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作出比较,这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相同经济增长率下的就业弹性的变化来实现。在我们消除了经济增长率这个因素的影响后,实际上是体制性因素的影响,来看就业弹性是否仍发生变化。如果就业弹性仍然发生了变化,并且用统计的方法验证不是由于随机误差引起的,则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真正由于经济结构或是技术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发生了的变化。
表1: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1978-1994
年份 从业人员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就业弹性
(万人)(%)
(%)
1978
40152
11.7
1979
41024 2.17
7.60.29
1980
42361 3.36
7.90.41
1981
43725 3.22
4.50.72
1982
45295 3.59
8.50.42
1983
46436 2.52 10.20.25
1984
48197 3.79 14.50.26
1985
49873 3.48 12.90.27
1986
51282 2.83
8.50.33
1987
52783 2.93 11.10.26
1988
54334 2.94 11.30.26
1989
55329 1.83
4.30.43
1990
56740 2.55
3.90.65
1991
58360 2.86
8 0.36
1992
59432 1.84 13.60.14
1993
60590 1.95 13.50.14
1994
61452 1.42 11.80.1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199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把就业弹性的变化主要归结为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引起的。要判定从1979年以来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为“七五”以前时期,第二阶段为“七五”时期,第三个阶段为“八五”时期,我们可以利用回归的方法来定量地判定这三个时期就业吸纳能力有无显著地变化。建立如下饱和回归方程:
在式(1)中,ε为就业弹性,r[,GDP]为GDP的年增长率,t[,1]为一虚拟变量,当年份在“七五”期间时,t[,1]等于1,其它年份t[,1]等于0,t[,2]为另一虚拟变量,当年份在“八五”期间时,t[,2]等于1,其它年份的t[,2]等于0。显然当t[,1]和t[,2]都等于0时,方程所代表的时期就为“七五”以前时期,这一时期构成了一个参照类,以后两个时期将同这一时期进行对比。这个方程的零假设为就业弹性的变化不与方程中的任何变量相关。在设定的显著性水平上,根据检验值,我们可以拒绝或不能拒绝原假设。通常情况下,都以95%为显著性水平。本方程的关键是看系数c和d的符号大小和其检验值。它们表示了在GDP增长率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时期的就业弹性有无显著变化,变化的方向和大小如何。就业弹性的这部分变化,不是由GDP增长率不同引起的, 而可以认为是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生了变化。在下表中列出了当显著性检验通过时的各变量系数取值的具体含义。而如果各变量的系数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结果有超过5%的可能是由随机误差引起的。
表2:回归方程中各变量系数的意义
变量系数系数值意义
< 0 参照类中GDP增长率与ε成反比.
b
= 0 参照类中GDP增长率与ε不存在关系.
> 0 参照类中GDP与ε存在正比关系.
< 0 与参照类相比,在GDP 增长率相同的情况下就业
弹性水平降低,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
c
= 0 与参照类相比,在GDP增长率相同的情况下,就业
弹性没有变化,劳动力吸纳能力没有变化.
> 0 与参照类相比,在GDP 增第率相同的情况下,就业
弹性变大,劳动力吸纳能力提高.
与b符号
较参照类中GDP增长率对ε的作用加强.
相同时
d
= 0 GDP增长率对ε的作用方式与程度与参照类中相
同.
与b符号
GDP增长率对ε的作用向参照类的情况的反方向
相反时变化
使用(1)式对1979年—1994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以下结果,
回归统计
相关系数R 0.879889
R的平方
0.774204
调整的R平方
0.661306
标准误差 0.097569
ANOVA
自由度 SSMS F
显著水平F
回归 50.326407
0.065281
6.857561
0.005039
残差100.095196
0.00952
总和150.421603
系数 标准误差 t统计
P-值
截距 0.7360120.116734 6.3050128.85E-5
t[,2]-0.0840 0.28231 -0.2977 0.772009
t[,1]-0.03252 0.164091-0.19817 0.84688
r(,GDP) -0.03839 0.011729-3.27327 0.008384
r(,GDP)t[,2] -0.00107 0.024513-0.04383 0.965904
r(,GDP)t[,1] -0.00206 0.017997-0.11431 0.911252
注:观察值个数为16
从上面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88,调整后的相关系数平方为0.66,说明方程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整个方程通过了F检验,说明方程的解释能力是可以置信的。 再看一个各变量的情况,在所有的变量中,只有r(,GDP)的系数通过了95%的置信度检验,其P 值远小于0.05。r(,GDP)的系数为负值,这证实了GDP 增长率和就业弹性间的负相关关系。其它变量的系数P值都远大于0.05,则不能拒绝原假设, 即这些变量与弹性系数的变化无关。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中国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改革以后至今没有发生显著地变化。这一时期就业弹性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实际就业量不能灵敏反映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这只能反映出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当低。从统计数据看,“七五”期间的年均GDP 增长速度只有7.77%,而“八五”前四年的增长速度就已达到11.7%,高出了近4 个百分点。这导致了这一时期就业弹性的快速下降。尽管t和d的系数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它们还具有若干分析意义,其符号还是表明了其可能的变化方向。t[,2]和t[,1]一致地都为负值,说明从总的趋势来说,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在降低的,且t[,2]的值又小于t[,1],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吸纳能力在不断降低。但其值比截距要小两个量级,其影响还相当地小。r(,GDP)t[,2]和r(,GDP)t[,1]的系数也为负,说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弹性的减少作用还有所加强。所有这些,说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趋于减少的,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减少作用还很微弱,还不具有统计上的意义。用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引起的就业增长的绝对量来代替就业弹性作上面的回归,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此期间经济增长导致的就业绝对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经济增长率差异引起的,如同上面分析的那样,实际上反映的是体制性因素的作用。在控制了经济增长率以后,每一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所吸纳的就业增加人数在此期间没有显著地变化。
同样地,我们可以分产业来看就业弹性的变化情况。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发现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八五”开始发生了明显地减弱。而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则没有明显地变化。由于目前,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已降至最低,因而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减弱,还不致引起整个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减弱。第二产业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最快的产业,因而它先于其它两个产业减弱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预计未来这一趋势会继续持续下去并更加明显。由于第一产业中业已存在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所以中国今后的就业将主要地依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发展的成败将决定中国今后能否顺利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