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周晋艾助词的解读_助动词论文

两周金文助动词释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助动词论文,两周论文,金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助动词是指位于动词、形容词前表示意愿、可能、必要等的一类词。先秦汉语中的助动词系统近年来已不断有学者进行了或断代或专书的详尽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甲骨文、金文等上古汉语早期语料中助动词的应用情况尚有不明晰之处。本文即是对两周金文助动词系统的一个初步调查和描写。

甲骨文中是否已有助动词,各家意见不一①;和甲骨文相比,两周金文中已可肯定有助动词出现,且具备了下列三个类别。

一、“能可”类助动词

克:甲骨文中已见,多数学者认为已用为助动词②。两周金文中已是一个主要的此类词,其例如③:

1.叔父曰:余考(老),不克御事。(10·5428叔父卣,西早)

2.不(丕)显皇考究公,穆穆克盟(明)氒心。(5·2812师望鼎,西中)

3.不(丕)显朕皇高祖单公,桓桓克明氒德……雩朕皇高祖公叔,克逑匹成王……雩朕皇高祖新室仲,克幽明氒心……克匍保氒辟考(孝)王、夷王,有成于周邦。(逑盘,西晚,《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3期)

4.余夙夕虔敬朕祀,(以)受多福。克明又(氒)心,龢胤士。(1·269秦公镈,春早)

助动词“克”共有42例,出现时间为西早9例,西中6例,西晚17例,春秋2例,战国8例。从形式上看,“克”多见于肯定句中。其后动词集中于“明”、“哲”、“敬”等称扬德行和“御”、“事”、“臣”等“辅佐”义动词。就出现的语境看,例2、3比较有代表性,即称赞先祖德业的场合。这些均当与金文特定的内容有关。

李孝定云:“象人躬身以两手拊膝之形,上从口象所肩之物,……此字当以‘肩也’为本谊,引申之遂有任也、胜也、能也诸义。”[1](P728)解释了助动词“克”的来源,学者多从之。

关于先秦传世文献中助动词“克”的应用情况,刘利[2](P22)统计为:《尚书》68例,《国语》12例,《左传》22例,《墨子》、《孟子》无。孙冬妮[3](P17)统计为:《尚书》68例,《诗经》35例,《左传》30例,《论语》、《孟子》无;又据李明[4](P277),两汉时期“克”已不见用。据此可知,“克”是一个基本只见于上古汉语早期的助动词。

能:西周金文始见,用为助动词只见如下三例④:

5.我不能不眔(暨)县伯万年保。(8·4269县簋,西中)

6.女(汝)觅我田牧,弗能许从。(5·2818攸从鼎,西晚)

7.唯司马赒诉詻战(怒),不能宁处。(15·9734壶,战早)

例6中“女”后的字有隶定为“觅”、“受”、“孚”的不同,同时句子也有在“田”后或“牧”后断句的不同⑤。

(堪):西周金文始见,用为助动词只有如下诸例:

8.剌(烈)祖文考弋受(授)墙……,(堪)事氒辟。(16·10175史墙盘,西中)

9.梁其其万年无疆,(堪)臣皇王,眉寿永宝。(1·187-8梁其钟,西晚)

10.年无疆,(堪)事朕辟皇王,眉寿永宝。(1·40眉寿钟,西晚)

例8中的相应字,曾有释为“宠”、“谨”、“钦”的不同意见,现多释为“堪”⑥。据刘利[2](P33)统计,“堪”见于《尚书》2例,《左传》3例,而《诗经》《国语》《论语》《墨子》《荀子》《庄子》《孟子》《韩非子》《战国策》均不见。可见此词的出现频率是很低的。

可:甲骨文已见,但是否有助动词用法,各家提及的很少⑦。两周金文中有8例,如:

11.才昔先王小学,女(汝)敏可事(使)。(8·4324师釐簋,西晚)

12.先王之德,弗可复得。(15·9734壶,战早)

13.铸为彝壶,……可法可尚(常),以鄉(飨)上帝,以祀先王,……唯德(附)民,唯宜(义)可(长)。(15·9735中山王方壶,战晚)

就出现时间看,“可”明显偏晚(西晚1例,春晚1例,战国6例)。就表意看,“可”也比同类各词复杂些。先秦传世文献中,“可”是一个常见的助动词。如据孙冬妮[3](P17)统计,《尚书》34例、《诗经》75例、《左传》371例、《论语》126例、《孟子》207例。相比之下,两周金文中其出现频率不高。

敢:金文中有一些“敢”表示的是“可以”而非“胆敢”义,即为“能可”类而非意志类助动词。如:

14.女(汝)毋敢弗帅先王作明井(型)用。(8·4343牧簋,西中)

15.女(汝)毋敢不善于乃政。(虎簋盖,西中,《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二册379页)

16.令女(汝)官历人,毋敢妄(荒)宁。(四十三年逑鼎,西晚,《文物》2003年6期)

此类“敢”共有23例,只见于西周中期和晚期(西中8例,西晚15例)。从形式上看,“敢”前基本为否定副词“毋”,其后还常有另一否定词,构成“毋敢不”“毋敢弗”等形式。关于这类“敢”的词义,汤余惠先生有过详细的阐述,其谓:“金文‘敢’字还具有另一种涵义……如《新虎符》铭云:必会王符,乃敢行之……其中的‘敢’只能解释作‘可以’或‘能够’……金文中还有‘毋敢’‘毋敢不’的句子。……以上诸句,有两点必须指出:一是均属周王或上级官长对作器者的策命或训戒之词,并不是作器者自己将如何如何。有的学者未加详辨,误以‘冒昧之辞’解之,无疑是错误的;二是‘敢’字之前用‘毋’,而不用‘不’‘弗’等否定词……‘毋敢’犹言‘不可’‘不得’。”[5](P55)

综上,“能可”类助动词有“克、能、堪、可、敢”五词。五者的差异表现在:(1)出现频率不同:克42例,敢23例,可8例,能3例,堪3例。可以看出,“克”是主要的此类词。(2)出现时间表现出差异性:“克”主要见于西周时期(西早和西晚居多),“敢”主要见于西周中期和晚期,“堪”只见于西周时期,“可”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总体而言,西周早期“克”居多,中期和晚期“克”“敢”居多,东周时期“可”居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间性差异。(3)出现语境各有特点:“克”多出现于肯定句中,所现语境相对固定,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程式化特点;“敢”多出现于否定句中,且具备只与“毋”组合,出现语境也比较固定;“能”“可”虽用例有限,却表现出较为灵活的特点,与后世用法已无不同;“堪”的几例特点也比较明显,如动词都是“事”“臣”一类“辅佐”义动词。

二、“事理”类助动词

义(宜):两周金文中多借“义”表示“应该”义,用“宜”的只例4一见:

17.懋父今日:义(宜)播,!氒不从氒右征。(5·2809师旂鼎,西中)

18.我义(宜)鞭女(汝)千。(16·10285匜,西晚)

19.宜曲则曲,宜植(直)则植(直)。(16·10407鸟书箴铭带钩,战国)

先秦传世文献中助动词“宜”也很少见,如据刘利[2](P33),《诗经》有6例(“宜”5例:风1,雅4;“义”1例),《孟子》2例,《荀子》3例,《韩非子》12例,《战国策》2例,《尚书》、《国语》、《左传》、《论语》、《墨子》、《庄子》无。李明[4](P269)的调查结果是:《诗经》10例、《左传》4例、《孟子》8例、《荀子》4例、《韩非子》14例、《吕氏春秋》9例、《史记·世家》21例、《汉书》(传1-30)79例、《论衡》249例,今文《尚书》、《论语》无。虽然两家的统计有一些出入,但仍可看出,“宜”在先秦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两汉时期才开始普遍应用⑧。

三、“意志”类助动词

敢:古汉语中的“敢”主要有两类用法:一类用于有所请求的场合表示谦虚,含有“冒昧”义;一类表示“胆敢”义。各家多视前一类为谦敬副词,后一类为助动词。本文从之。两周金文中,意志类助动词“敢”据其语境可大别为以下两类。

(一)句子主语不是作器者或说话人,如:

20.!淮尸(夷)敢伐内国。(10·5419录卣,西中)

21.我乃至于淮,小大邦亡敢不炇具(俱)逆王命。(9·4464驹父盨盖,西晚)

22.女(汝)敢以乃师讼……曰:自今余敢扰乃小大史(事),则……。(16·10285匜,西晚)

此类只有9例(西中1例,西晚7例,春晚1例)。就具体内容言,一类如例20、21,说的是外敌入侵一类事;一类如例22,句子是假设句,表示如果敢做某事,则会如何。

(二)句子主语为作器者或说话人,如:

23.效不敢不万年夙夜奔走扬公休。(10·5433效卣,西中)

24.番生不敢弗帅井皇祖考不元德。(8·4326番生簋盖,西晚)

25.齐陈曼不敢逸康。(9·4595齐陈曼簠,战早)

26.余非敢宁忘(荒),有虔不易。(1·210蔡侯申纽钟,春晚)

此类“敢”共有31例,出现时间为西早5例,西中9例,西晚8例,春秋6例,战国3例。从形式上看,“敢”全部出现于否定句中,构成“不敢弗”(5例)、“不敢不”(4例)、“不敢”(8例)、“弗敢”(9例)、“勿敢”(1例)、“无敢”(1例)、“非敢”(3例)等形式。当这些组合为双重否定形式时,其后动词多为“帅用、帅井(型)、奔走、敬畏”等,句子多表达对自身的勉励;当这些组合为单纯否定形式时,其后多为“坠、忘、废、沮、乔(骄)、吝、逸康、怠荒”等含有消极色彩义的词,句子表达说话人从反面对自己的儆戒。

据刘利[2](P179)统计,先秦文献中“敢”的出现情况为:《尚书》65例,《诗经》33例,《论语》14例,《孟子》25例,《墨子》63例,《庄子》61例,《荀子》25例,《韩非子》96例,《国语》117例,《左传》264例,《战国策》无。可以看出,总体出现频率很高。两周金文中“敢”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助动词,但与其表示谦敬的副词用法相比,其助动词用法尚处于次要地位,传世文献中的情况也类似。

(愿):用为助动词,只见如下1例:

27.赒(愿)(从)在大夫以请(靖)匽(燕)疆。(15·9735中山王方壶,战晚)

据上,此类只有“敢”、“愿”二词,“敢”略多见些,“愿”只有1例;“敢”主要见于西周,“愿”的一例见于战国⑨。先秦传世文献中,“愿”的出现频率也很有限,如据孙冬妮[3](P42),《尚书》、《诗经》无,《左传》26例,《论语》7例,《孟子》16例。

综上,两周金文中共有能可、事理、意志三类助动词。能可类有“克、能、堪、可、敢”五词,事理类有“义(宜)”一词,意志类有“敢”“愿”二词。从各词的出现情况可见,两周金文中助动词的个体数量和整体出现频率还都比较有限,这当与金文的特定内容有关。但与甲骨文相比,两周金文中的助动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除了已具备能可、事理、意志这三种基本类型外,先秦汉语中常见的个体助动词也已基本出现,并且如“克”“敢”出现频率还较高,用法上也表现出独特性,足可为传世文献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佐证。

注释:

①持肯定意见的,如张玉金《甲骨文语法研究》(学林出版社2001年1页)谓:“能愿动词很少,只有一个‘克’;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13页)举有“异”(会、将要)、“克”(能)、“可”(可以)三词;持否定意见的,如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2004年279页)谓:“甲骨文中无助动词。……助动词的产生似为进入西周以后的事。”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花城出版社2003年77页)谓:“在殷墟甲骨刻辞中,我们尚未发现能愿动词。”

②参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第一册728-730页)及张玉金《甲骨文语法研究》(4页)、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13-14页)、方述鑫等《甲骨金文字典》(巴蜀书社1993年518页)、庄惠茹《两周金文助动词词组研究》(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2003年硕士论文J36页)。

③相关引例参见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春秋战国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例句后括号中依次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编号、器名、分期(“西早”指西周早期,其他同此)。口表示残泐不清或难以隶定的字。

④庄惠茹《两周金文助动词词组研究》(79页)还举有《哀成叔鼎》(5·2782战早)“勿或能”例。本文鉴于此“能”有释为“能”(如赵振华《哀成叔鼎的铭文与年代》,《文物》1981年7期)、“疑是罢字之误”(张政烺《哀成叔鼎释文》,《古文字研究》第5辑)、“承接连词,与‘而’同”(马承源等《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501页注七)、“能怠为懈怠”(彭裕商《嘉鼎铭文考释》,《古文字论集(一)》)、释为“殆”(蔡运章《哀成叔鼎铭考释》,《中原文物》1985年4期)等不同意见,暂不视此“能”为助动词。

⑤参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27页)、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145页)、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中华书局1997年12页)、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266页)、洪家义《金文选注绎》(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348页)、马承源等《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296页)、张亚初《引得》、《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321页5025)、《金文今译类检》(殷商西周卷437页)、赵光贤《从裘卫诸器铭看西周的土地交易》(《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16页)、刘桓《鬲攸比鼎铭新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14页)、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226页)等。

⑥参见李学勤《论史墙盘及其意义》(《考古学报》1978年2期)、徐中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考古学报》1978年2期)、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文物》1978年3期)、马承源等《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158页注二七)、陈秉新《墙盘铭文集释》(《文物研究》第8辑)、李零《重读墙盘》(《吉金铸国史》45-57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等。然不影响“能”字词性的判定。据刘利[2](P122)统计,《尚书》有“能”25例,《国语》272例,《左传》502例,《墨子》4例,《孟子》115例。据孙冬妮[3](P17)统计,《尚书》25例,《诗经》29例,《左传》465例,《论语》60例,《孟子》115例。可见,在上古汉语早期,“能”还不是一个主要的助动词,金文中更是处于其应用的初始阶段。从形式上看,金文“能”多与否定副词组合,如“不能”“弗能”,这一点与“克”明显不同。

⑦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2632页姚孝遂按语)、方述鑫等《甲骨金文字典》(353页)、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160页)提及其表“可以”义,但未说明词性,且所举多是“可”单独作谓语的用例。唯陈年福举有“叀可用于宗父甲,王受佑?”(英2267)一例。从其断句看,似可视为助动词。然庄惠茹《两周金文助动词词组研究》(140页)认为仅此一例,难以断言。

⑧庄惠茹《两周金文助动词词组研究》(131页)还举有《曶鼎》“弋(必)尚(当)卑(俾)处氒邑”例,视其中的“尚(当)”为此类助动词。今案,此例中的“弋”旧多释为“必”,近多释为“式”,为表希望语气之词;“尚”多数释为“当”。然这种双音形式出现在金文中实难确指,故本文暂不列入,附此待考。

⑨庄惠茹《两周金文助动词词组研究》(125页)举有《毛公鼎》(5·2841西晚)“俗(欲)我弗作先王忧”,“俗(欲)女(汝)弗以乃辟函(陷)于艰”,《师询簋》(8·4342西晚)“谷(欲)女弗以乃辟函(陷)于艰”三例。视其中的“欲”为意志类助动词。鉴于现有的一般看法(即位于动词前的“欲”为助动词,位于小句前的“欲”为一般动词),本文暂不将上述3例“欲”视为助动词。

标签:;  ;  ;  ;  ;  ;  ;  ;  ;  ;  ;  ;  

论两周晋艾助词的解读_助动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