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理论在供应链治理中的应用_公平理论论文

公平理论在供应链治理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公平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供应链治理概述

供应链成员企业通过建立共同远景、专用资产投入、信息共享与共担风险,并在业务流程一级实现协同,将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得超额利润。供应链成员在创造顾客价值上是合作者,而瓜分顾客价值上是竞争者,利润的分配是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合作与纷争的焦点问题(潘会平,2005)。可以说,利润的合理分配是供应链能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缺少一个能够激励各方的、让大家感到满意的利润分配机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投入将减少、对抗行为将增多,最终导致竞争优势丧失,合作失败。

超额利润的实现是在协作之后才产生的,这种有风险的利润为供应链剩余。成员企业是风险的承担者,也是剩余索取者,即“所有者在位”。供应链剩余的分配是二次分配。供应链剩余权力包括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供应链剩余权力在供应链参与者之间如何分配(治理机制),是供应链治理的核心问题。供应链治理结构是供应链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具有以下难点:

(1)合同是在供应链协作之前签订,此时无法确定未来能获得的利润,所以合同无法事先对超额利润进行分配,所以传统的合同(市场治理)不是供应链最合适的治理方式;

(2)除非公开所有成员企业的账务,否则无法计算超额利润,也就无法进行分配;

(3)合理分配要有合理的原则及准确的计算方法。

剩余分配的合理性影响成员企业的合作行为,剩余分配的过程就是供应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供应链治理生成和调整的过程(吴剑辉,2005)。供应链治理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二次利润分配模式,维持与激励成员企业的协同行为,通过进一步增强协同效应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供应链是企业之外(市场)与企业之内(科层)之外的第三种协调机制——“企业间协调机制”(Richardson,1972),也是迈克尔.迪屈奇所定义的“半结合”组织。与公司治理相比,关于供应链治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针对供应链治理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两合作企业双方的博弈、利益分配、激励、信任、监督等次系统方面,忽略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供应链治理问题。对供应链治理的核心问题——治理机制的研究分散而肤浅,既没有提出整体框架,也未研究其作用机理,将机制与绩效人为地割裂开来,缺乏从系统视角与逻辑过程认识治理问题。

供应链属于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其治理规律远比我们迄今所认识到的要复杂得多,必须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交叉研究。

2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组织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或是分担了一定的风险,或是为组织付出了代价,必须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组织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由于利益的有限性、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对立性、缺少利益平衡机制,组织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群体。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和供应商以及公众利益相关者群体:政府和社区(Clarkson, 1995)。供应链组织结构与企业不同,供应链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相比,有较大不同,如表1所示。

表1 供应链利益相关者群体及利益期望

利益相关者 组成

利益期望

最终产品市场

最终产品顾客 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满意

利用企业价值追求利益最大化,如股价

龙头企业 股东/资金提供者与红利上升

其他成员企业 供应商、分销商、生产企业更多订单,利润增加

个人利益相关者

决策者、经理、员工 利用权力寻租

服务提供商

3PL、4PL、物流中心、港口长期合作关系,合理的利润或垄断寻租

政府 海关、信息平台及其他公共品 就业、区域经济发展、符合管制要求

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能获得超额利润,能有效管理利益相关者,能更大程度满足多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获取正常利润或更低的利润,将难以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管理的难度加大。

如果说美国企业是股东至上的股权主义,欧洲企业是重视员工利益的社会资本主义,日本企业是注重供应商关系的财团主义,中国企业界则在过去 20多年的国内市场竞争中,形成了一种顾客至上的“温饱时期的商业模式”。多数企业采用价格战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和企业规模,结果顾客的利益得到较大满足,这种模式实质上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侵害了股东、员工、商业合作者(上下游企业、服务商等)、竞争对手、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例如不顾破坏环境的经济增长、违反国家法规的超时劳动、不正当手段的竞争、一味的压价等。

在过去的两年中,美国许多大公司花费巨资改善供应链效率,却发现由于员工未能彻底贯彻改革措施而告吹。原因在于存在大量的对外活动(客服),这些活动又主要是企业的基层员工来完成的,如订单处理、信息查询,对外的管理由企业中层员工来完成,所以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激励,效率将大为降低。供应链最终需求的实现求助于最根本的行动基础,即组织基层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强调对个人利益相关者的满足,要注意激励最下层员工,让他们欣然地接受组织规则,从被迫执行转向自愿合作去实施它。

3 公平理论与程序公正

公正(justness)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公正”是人们希望社会资源达到合理分配的一种理想,是一种价值和道德的判断标准(邓汉慧, 2004)。研究人的分配公平感的理论称作公平理论,属于激励理论中的一种。从时序角度可以将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公平理论主要针对分配的结果,从而衍生出分配公正的概念。由于分配公平主要是指人们对分配结果的公平感受,所以亦被称为结果公平。分配公平感指的是人们对组织中资源或奖酬的分配(尤其是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分配)是否公正合理的个人判断和感受,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对主体的工作积极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Adams提出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引起了组织行为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正是公正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们对公正的关注和追求,促使了一个研究领域——组织公正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组织公正主要包括分配公正 (distributive justice)、程序公正(procedural justice)、交互公正(interactional justice)。其中程序公正是这个领域中最受瞩目的焦点;程序公正是指用于决定结果的方法、机制和过程的公正性。利益相关者都在审视企业各种分配决定是否公平,组织公正是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维度。

1975年,Thibaut和Walker通过对一系列关于冲突解决过程的研究,率先提出了程序公正的概念。他们发现,如果作出裁决的程序是公平的,那么个体即使得到不利结果,他对于该结果也会持比较肯定的评价。公正感会使成员对企业产生信任(Cobb & Frey,1991),尤其是处于“公正”的组织气氛中的员工会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这种在组织和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员工自觉从事有利于组织的公民行为,能更好地解决冲突,并积极应对组织的变革(Folger & Skarlicki,1999)。

1980年,Leventhal等把程序公正的观点应用到组织情境中,他们提出了程序公正的6条标准:即(1)一致性规则,即分配程序对不同的人员或在不同的时间应该保持一致性;(2)避免偏见规则:在分配过程中应该摒弃个人的私利和偏见;(3)准确性规则:即决策应该依据正确的信息;(4)可修正规则:即决策应该有可修正的机会;(5)代表性规则,即分配程序能代表和反应所有相关人员的利益;(6)道德与伦理规则,即分配程序必须符合一般能够接受的道德与伦理标准。

4 公平的标准

公平的标准有两个,即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

4.1 主观标准

参照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 Adams,1965)提出的公平理论,公平的主观标准不仅与成员所得利润绝对量有关,也与所得利润相对量有关,通过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利润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用公式表示为:Op/IP=Oc/Ic

其中:

Op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Ip为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Oc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c为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Op/Ip<Oh/Ih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2)Op/Ap>Oh/Ih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多做些工作。

4.2 公平的客观标准

(1)“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人们对自己的付出与获得的评价和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客观标准。

(2)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企业所有者必须同时拥有剩余控制权,形成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对称分布,才能保证剩余索取权顺利实现,防止剩余控制权被滥用。因此这两项权利合理分配原则概括起来是“风险和收益的对称性”。

5 程序公正与协作效应

供应链成员不仅在意结果本身(Op/Ip),也在意产生结果的过程的公正性,当利润分配方案是被成员普遍认为是接受并正确执行时,即程序公正得以实施时,人们对结果的满意度上升,协作行为维持或增加,甚至将个人利益放在从属地位,去执行已制定的战略。

公平过程的3E原则:

(1)邀请参与(engagement):让相关者参与决策,询问意见。

(2)解释原委(explanation):了解最终的战略决策为什么是如此。

(3)明确期望(clarity of expectation):讲清新游戏规则。

图1 程序公正与成员行为

6 公正分配机制

由于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供应链剩余的计算过程与方法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各节点所获得的利润计算须符合公平的客观标准。

企业自身利益在很多时候会和供应链成员的利益相冲突,最佳的解决方案不是通过博弈达到利益均衡,而是制订与执行公正的分配方案。

图2 公正分配机制

绩效评价将根据各成员对供应链系统的参与程度和贡献进行二次利润分配,使各成员得到合理回报。因此,供应链中影响利益分配的因素可归结为参与利益分配的合作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固定投入、对整个供应链的贡献、企业本身的努力水平以及风险因素等四个主要方面,如图3所示。

图3 影响利益分配的因素

7 小结

利润分配机制在供应链治理结构处于核心位置,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利益分配过程必须遵守公正原则,达到分配过程的公平与结果的公平。公平原理在供应链合作过程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标签:;  ;  ;  ;  ;  ;  

公平理论在供应链治理中的应用_公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