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新课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新课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新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思想论文,新课题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等重大理论问题。这一重要讲话是当前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文献。在这之前,党中央于6月15日和6月8日分别发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这些文献和文件对当前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新要求,是在大学生中继续和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动员令,也是当前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重要的指导原则。

近几年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根据党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的进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与时俱进。1998年6月24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是关系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国家面貌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要求教育部门“要做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教材编写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通知,对当时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和目标,成为之后几年间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蓬勃展开的重要的理论指导。高校大学生邓小平理论教育也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现在,党中央发出的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中也强调指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要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加强教材编写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等学校要系统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知的这一精神,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要求和目标。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应该成为用“三个代表”武装青年大学生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在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两个通知精神的基础上,并根据多年来武汉大学对大学生进行邓小平理论教学的实践经验,以及今年春季开学以来武汉大学新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的初步探索,我们认为,为了达到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新要求和目标,首先应该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色和时代特征,科学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特点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的内在联系。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清醒把握和清晰认识,是达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基本前提。

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实质和理论体系的教育教学,应是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哲学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为主线,以凸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主要内容,由此而形成一个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强调对理论体系的学习和把握,这是掌握理论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教学中,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的学习。

在对大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中,应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都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观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精神,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同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理论上的丰硕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特色在于,它紧扣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所有这些,对大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和创新,对大学生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现阶段推进我们实践创新的指导方针,也是在实践创新中推进理论创新的崭新起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突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的理论创新精神及其新成果的学习,应成为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弘扬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应该是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根本体现,也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保持蓬勃活力的关键所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典型例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学习的最为生动和直接的教材,也是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信念的最好教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既是理论的也是现实的、具体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十分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创新的理论观点。例如,应该突出关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关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关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以及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理论观点的教育教学。在教学的成效上,应该努力讲清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强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教学,应成为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大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既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理论,更要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共同思想基础”的特点,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奋斗目标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目标,需要千百万有志青年为之努力工作、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否具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共同的理想信念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共同的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在新世纪新阶段,最有效的共同的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思想政治素质,都集中地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这就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这就是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应该看到,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正经历着社会多层面的改革,同时也处于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国内外的各种矛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成为每个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青年大学生积极追求的人生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适应了大学生的这一追求,能启发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结合上进行思考。正因为这样,对大学生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完全有可能在提高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能力的同时,从多方面、多方式上提高他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真正能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基础,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大学生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研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应成为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校的思想理论教育,一定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这里讲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只是指教育者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是指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更有利于大学生把学习好、运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地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不应该回避这些课题,而应该积极引导,提高他们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这些重大课题中,涉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有怎样科学地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涉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怎样科学地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当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探索,不仅需要深入地学习和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这也提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即如何加强“两课”教育教学中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之间的协调和调整的问题,如何以当代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来重新审视“两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为了引导大学生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研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在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中,要密切结合胡锦涛同志在7月1日重要讲话中提到的14个“如何”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这14个“如何”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当今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大学生十分关注和关心的涉及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研究和思考这些“热点”问题的论坛,也应该成为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理论修养的园地。

标签:;  ;  ;  ;  

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新课题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