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娟
(云南省保山市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678000)
【摘要】目的 研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情况并分析对策。方法 选取 2012年01月~2015年01月间儿科收治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0例,根据病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儿均行对症护理,护理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儿SOD活性和MDA水平改善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病情复杂且严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心护理干预,临床改善情况显著,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分析;对策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简称HIE)是常见的新生儿科疾病,同样也是新生儿窒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指的是新生儿在围生期间因为各种因素造成的窒息所导致的大脑缺血缺氧情况[1]。此病病情较严重,具有较高的临床死亡率和致残率,易发生永久性神经系统发育性障碍,即便治疗成功同样也会对智商造成严重影响。本次研究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分析与对策进行探讨,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01月~2015年0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观察组(中度组)和对照组(重度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5天~11个月,平均年龄(4.32±1.95)月,病程1~12小时,平均病程(4.26±1.85)小时;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5天~12个月,平均年龄(4.63±1.39)月,病程1~12小时,平均病程(4.43±1.67)小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程度以及出生时的窒息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2]:①所有患儿均接受彩超、头颅CT以及脑电图扫面检查后,确诊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②新生儿未患有其他疾病。③新生儿为足月产儿。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病时间在24小时之内。⑤新生儿体质量无明显差异。⑥患儿家属自觉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同意书。
1.3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其中包括吸氧、纠正代谢紊乱、维持正常血压、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以及降低颅内压等。①基础护理。使用消毒液定时擦拭保温箱并采用灭菌灯进行灭菌照射,勤开窗换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尽力避免交叉感染。控制输液速度、保持患儿臀部、脐部以及其他部位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加强口腔护理,密切关注患儿的各项情况避免发生脑水肿以及颅内压等并发症。②喂养护理。患儿吸允能力较差,因此应尽早进行喂养护理。可进行重力喂养、鼻饲管喂养以及从胃管直接进行持续点滴,密切关注患儿情况避免发生窒息。③保暖护理。所有治疗过程以及护理操作均需在保温箱内进行,尽量减少开箱次数,保持箱内温度稳定。④给氧护理。血氧分压维持在50~70mmHg之间,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0.30~1.00L/min之间,避免进行长期的高浓度吸氧。在吸氧过程中,寻找并保持其舒适体位,时刻保持患儿呼吸顺畅。⑤亚低温疗法护理。采用循环水冷却法进行头部降温,将肤温控制在33~35摄氏度之间。治疗过程中,肛温检测需同时进行,避免发生新生儿硬肿症等并发症。⑥高压氧疗法护理。在进行高压氧疗法护理时缺血缺氧脑组织有可能出现无氧酵解减弱、有氧氧化增加、脑积液和血的乳酸盐比值下降,从而导致患儿脑组织的供养过于充足。将吸氧压力控制在0.05MPa,避免氧中毒的发生,吸氧时间控制在18~25min为佳。
1.4疗效判定标准
患儿治疗前后均需进行血清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和血清丙二醛水平检查。显效:患儿体征和临床病症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患儿体征和临床病症部分改善;无效:患儿体征和临床病症无变化或加重[3]。
1.5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录入SPSS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量时数据录入形式为“ ±s”,完成t检验,计数时数据录入形式为%,完成秩和检验,当P<0.05时,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在护理后临床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27例(90.00%),对照组总有效21例(70.00%)。组间比较详见表1。
表1两组患儿在护理后临床改善情况组间比较(n;%)
注: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3.讨论
新生儿在出生时若发生窒息的情况,则有可能发生新生儿缺血缺氧醒脑病,容易对患儿中枢神经细胞造成不可逆性的损伤,从而导致智力低下或遗留相关神经系统后遗症[4]。在另一方面,新生儿缺血缺氧醒脑病可能造成患儿功能性障碍或非生命器官损伤情况,严重影响患儿的圣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因此应尽早进行诊断以及护理干预。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达90.00%,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达到70.00%,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MDA水平和SOD活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傅月霞论述相似[5]。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跟胎盘功能异常、胎位异常、脐带脱离、早产、滞产、过期产以及宫内缺氧等各种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尖叫、抽搐和吐奶等脑功能障碍表现。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导致较高的致死率或致残率。因为新生儿的各项功能发育不完全且自我表达能力差,所以医护人员须细心、耐心的的去照看患儿,将这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治愈率的效果。在护理时应时刻注意观察病情以及进行规范性操作,减少感染的风险,避免造成伤害。经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大部分患儿的病情都得到稳定并痊愈。在护理的同时需密切注意患儿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处理。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关知识讲解,明确疾病的危害性,以及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引起家属的高度重视,以提高护理质量[6]。
综上所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情较为复杂,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早期对患儿进行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患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降低患儿致残率和致死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邹为英.关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15):338-339.
[2] 李国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分析与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42(7):1698-1700.
[3] 范冬梅,李檬,唐敏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行18F-FOG PET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0):56-57.
[4] 黄菊敏,李小霞,吴晓云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要点[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12):137-137.
[5] 傅月霞.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13):118-119.
[6] 石荣利.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多元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47-48.
论文作者:杨娟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新生儿论文; 患儿论文; 脑病论文; 情况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情论文; 差异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