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录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均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观察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情况。结果:研究分析发现:①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急救时间均短语对照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③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急诊护理,提高了患者抢救效率者,护理效果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时间;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心率不齐等。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发病率增多,并且呈现年轻化[1]。目前,该病治疗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基于此,本次以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分析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录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为:①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的者;②肿瘤、周围血管病者;③自身免疫力性疾病者;④其他疾病者等。根据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37~74岁,平均年龄为(54.4±2.9)岁。发病至入院平均为(3.6±1.3)h。而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38~76岁,平均年龄为(55.8±2.0)岁。发病至入院平均为(4.3±1.0)h。两组患者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前,进行常规的急救措施,待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抽血检查与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心电监护情况等,在此过程中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并做好手术准备工作。
1.2.2观察组
该组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医护人员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根据出诊制度出诊,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安排救护车,迅速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其中,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关的手术抢救准备。同时要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情况,指导家属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2]。首先,实施优化抢救护理,在抢救的过程中,实行首诊护士责任制,细化自身的抢救工作,确保抢救可迅速开展。同时为患者建立绿色通道,实行“先抢救,后挂号”等医疗程序。患者在到达医院后,给予吸氧治疗,检测其生命体征等。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树立患者康复治疗的信心。其次,术后护理优化,患者抢救结束后,嘱咐患者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平时要多喝水,对患者进行吸氧和心电监护。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护理人员要定时查访,掌握患者的病情抢矿,保证患者可以拥有良好的休息环境;为患者提供护理的饮食计划[3]。对所有急救患者进行护理流程的全面评估。最后,出院护理。患者出院前要进行健康指导,嘱咐患者合理进行锻炼与生活饮食,以此避免并发症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及急救时间情况
1.4疗效判定
本次治疗疗效判定为:患者护理后其临床症状、特征等消失,且实验室指标正常,表示为显效;患者护理后临床症状、特征等得到改善,且实验室指标部分异常,表示为好转;患者护理后临床症状、特征等无明显变化,表示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与好转之和与总数的百分比。
1.5统计学分析
此次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应用效果的研究,对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表示,以X2检验;而计量资料以( ±s)表示,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而当P<0.05,表示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的观察与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是具体的内容: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3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通过对两组患者护理后情况的观察与记录,经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患者表现均为恶心;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22.5%),有4例患者呕吐,3例患者恶心及2例患者表现腹痛。经比较得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严重的冠心病并发症。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特点,该病起病急且变化块等特点[4]。有研究显示[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达50%。对于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需减少患者的救治时间,这对其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6]。为此需要我们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加强改善患者的预后。在本次研究显示,与常规的护理干预相比,急诊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优势突出,缩短了患者在急救治疗过程中滞留时间,大大降低了临床患者死亡率,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总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急诊护理,其护理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抢救效率者,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静.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7):1919-1921.
[2]邓应美,李玉文. 优化急诊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6,23(04):186-188.
[3]张玉香.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乡村医药,2015,22(22):66-68.
[4]孟晓杰,郝君华. 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05):557-559.
[5]董琴娟.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8):108-110.
[6]徐东妮,曹雪莲. 优质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02):134-135+138.
论文作者:林恒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