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脊饰艺术文化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文化特色的建筑装饰构件。脊饰艺术随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文化的前进发展而不断演变出丰富的形式和全新的内涵。脊饰作为甘肃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民间文化艺术相结合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引经据典,对中国甘肃地区的传统建筑脊饰文化进行分析,以促进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甘肃地区;脊饰文化;传统建筑
屋顶作为建筑的冠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有艺术魅力的设计之一。屋顶有各种装饰,有从龙、凤到各种飞禽走兽的动物形象,有帝王将相到凡夫俗子的人物题材,有日月星辰到山河大川的自然风光,包罗万象,蕴含极丰。中国传统建筑的脊饰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殖崇拜文化、图腾崇拜文化、祖先崇拜文化,更受宗教文化、区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由于各种文化的相互交织融合,从而产生了富有中国特色且主题丰富的中国建筑脊饰文化。
我国的传统建筑脊饰文化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的建筑脊饰是用瓦当堆砌成向上翘起的形状,在那时地位崇高的宫廷贵族居住在以凤作为正脊脊饰的建筑之中。据昭公十七年记载:“我高祖少昊,契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里面的凤鸟就是四神纹之中的朱雀,是古代传说中的四神兽之一,对应五行学说中的色红,属火。古人因为害怕火事而崇拜火形成的图腾凤凰是朱雀的代表,人们将这种动物形象放置于屋脊之上用来克制火事。由此原因汉朝当时盛行以凤鸟作为脊饰装饰。
太初元年,由于柏梁台被大火焚毁的原因,使得人们的观念发生改变。火灾发生后巫向皇帝进言,放置属水的鸱尾形象替换之前的凤凰形象于屋脊之上。从此鸱尾作为水神登上了古代宫廷建筑的屋脊。一直到唐中期,鸱尾的形象开始简化成为带有短短的尾巴的兽头,做张口状,口含正脊,因此也被称为鸱吻,从唐朝承袭至辽金时期。明朝,从帝王开始以真龙天子自诩以后,鸱吻的形象也开始朝着龙的形象特征发展,人们将之前的鸱吻改称龙吻,。清朝一直沿用龙吻形式。从脊饰的形象发展可以看出,其艺术样式的发展受到功能需求、地域及社会文化的共同影响。
脊饰艺术文化的出现首先是为了满足中国传统建筑物功能设计上的需求。制作工序繁复的正脊脊饰能够起到保护屋顶瓦片,防止瓦陇松散脱落的作用,具有着重要的固定功能。同时由于甘肃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甘肃地区的脊饰构件对于雨天房屋顶面的排水和寒冬时节削弱寒风力度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房屋上两面倾斜的屋顶相交形成屋脊,是为了减少各个瓦片的交汇处遇到下雨天时雨水渗入屋内,在形成的屋脊之上做出了各种题材的装饰从而形成了脊饰。屋顶的弯曲瓦片形态并且保持固定坡度则起到排水功能,底层的圆瓦由于受重力影响,则需要瓦片下的木质结构为依托,用来固定整体结构。经过历史的前进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通过对功能、技术的完美处理,创造了丰富的脊饰装饰形象。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早在旧石器时期,渭河两岸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造就了甘肃地区的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等多种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内涵丰富且内容独特的甘肃地域文化。甘肃地区传统建筑物中出现的龙饰、鱼饰、鸟饰、葫芦、莲花等符号图案都是古人的崇拜意识的集中体现,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甘肃地区传统建筑物中脊饰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与甘肃地区悠久的历史地域文化发展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脊饰艺术文化是甘肃这一地区传统建筑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
由于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佛教的传入发展带动了文化的交汇,推动了甘肃地区传统建筑的发展,丰富了甘肃地区建筑脊饰种类样式。甘肃秦安县元代建筑兴国寺正脊之上的青狮白象琉璃宝顶,是具有佛教教义特征的样式;甘谷县永明寺正脊之上的脊饰是两只呈跪坐状的鹿,这种形象是藏传佛教典籍中的瑞兽。这些例子都表现出来了宗教文化对于甘肃地区传统建筑脊饰艺术文化的影响,藏传佛教瑞兽形象的脊饰装饰构件更是受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甘肃天水地区以出土的样式丰富,数量庞大的陶器制品而著称,著名的“人首彩陶瓶”就出土于天水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甘肃地区制陶业历史悠久,留存下了大批精湛的工艺作品,脊饰是中国制陶业的特殊分枝。甘肃地区的脊饰艺术文化中的正脊装饰形象多运用龙形图案,与宫廷建筑脊饰的形象有着明显不同,粗旷雄浑,气势十足,而又富于变化。
甘肃地区传统古代建筑物之上的脊饰大都采用琉璃工艺,一般选取绿色和黄色。釉色凝实还具有深浅明暗的变化,在有的细节部分运用用冷暖色差形成鲜明对比来为脊饰的装饰效果增加明度和纯度对比,这样的方法使得脊饰形成鲜艳华丽的视觉感受;还有的只选用黄色,营造出一种富丽华贵的氛围。脊饰艺术文化中包含着趋吉避凶、风调雨顺、祈福安定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期望,激发着观赏者的心理情感,表达了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
结语
作为中国古建筑屋顶装饰构建的脊饰艺术自汉代算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内容有从龙、凤到各种飞禽走兽的动物形象,有帝王将相到凡夫俗子的人物题材,有日月星辰到山河大川的自然风光,包罗万象,蕴含极丰。
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时代的变迁,社会历史和经济水平的发展,脊饰艺术文化也在不断地继承与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战争、修葺等问题也使得脊饰构件实物遭到了严重破坏,有一些脊饰构件甚至没有摆脱岁月的侵蚀,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从当今时代来看,继承与发扬甘肃地区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文化,还原甘肃地区脊饰历史艺术面貌,保护和尊重甘肃历史传统艺术和古建筑原形是十分重要的,对甘肃地区传统建筑脊饰文化的研究保护能够为甘肃地区传统建筑脊饰艺术的修复和仿古建筑的脊饰发展创新提供真实的图样参考依据和创作灵感。能够促进甘肃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赵兴平,张全兴.天水地区脊饰艺术[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1.
[2]吴庆洲.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J].建筑与文化,1997,02,19.
[3]张君奇.西北古建筑吻兽宝顶式样[D].建筑学报,1996,01.
[4]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造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刘原平.古建脊饰浅谈[J].山西建筑,2008,03,10
论文作者:陈浩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甘肃论文; 文化论文; 建筑论文; 地区论文; 艺术论文; 形象论文; 传统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