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农民素质教育的要素_农民论文

论现代农民素质教育的要素_农民论文

略论现代农民素质教育要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要素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代农民素质要素

“农民”与“现代农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农民,《辞海》对农民下的定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种“农业生产”古代《汉书·食货志上》阐释得很清楚,即“辟土殖谷曰农”。但是,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这一传统的定义,显然已暴露出严重的缺陷与不足。“现代农民”作为一种全新概念,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对传统的“农民”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所谓“现代农民”,已不仅仅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还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观念上、素质结构上、综合技能上,逐步摆脱“传统农民”的束缚,形成一个新的“现代农民”阶层。就“现代农民”的素质要素而言,我们认为“现代农民”从总体上来说应该是具有现代科技意识,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四有”大军。具体来说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懂管理,又懂技术,善于积累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强,应该是“能力型”人才,既有技术知识,又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组织型”人才,有很强的组织协调和决策指挥的能力。因此说,现代农民素质可概括为如下三条基本特征:

1.有才能。与一般农民相比,他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更高一筹;

2.有远见。他要比一般农民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点,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强烈的愿望;

3.有创新精神。能创新并勇于实践,不拘泥于陈规陋习,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不断前进。

二、现代农民个体素质教育要素

现代农民个体素质,由于内部分工细密,从业的岗位工种多种多样,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农民个体从业呈现出无限的多样性。因此,要规定出适应各行业、工种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个体农民的精确的素质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农民个体的素质标准的相对性特征告诉我们,在承认农民丰富多彩的个性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各种从事不同职业的农民具有鲜明的共性。为此,从现代农民的个性出发,提出其素质教育要素的一般标准仍是有其普遍意义的。

1.精神文明素质

一是关心国家大事,能自学运用现代化学习工具——电视,加强政策法规、政治思想、娱乐文化的学习。到本世纪末,农民电视普及率应由现在30%提高到70%。二是自觉节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农民应有强烈的责任和义务维护我国的人口政策,做到不早生、不超生,确保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三是农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到本世纪末,要由现在的12.6%再提高6个百分点,这主要反映农民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居住卫生的良好行为,防止环境污染,保持良好的环境生态平衡。

2.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知识。从不同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素质要求。第一、在本世纪末农村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凡是未脱盲的农民一定要参加培训,限期完成脱盲任务。第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具体目标是:到2000年达到“双八十五”的要求,即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入学率达85%。第三,脱盲之后的广大农民,一定要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巩固脱盲成果,掌握2—3项实用技术。20%的从业农民和在校的100%的初、高中毕业生要求参加“绿色工程”培训,获得“绿色证书”资格。第四,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人员、乡镇企业职工要参加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学历教育,要求其学历结构分别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并对所学课程达到相当于同类学校毕(结)业的水平。

——政治法律知识。不论是何种类型的现代农业人员,都必须掌握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以加强对方针、政策的理解。同时还必须懂得有关法律、规定、以保各项工作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农民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

——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农民立足于群体之中,与农村中其他人员发生关系,与周围的社会发生关系。为此,农民应该懂得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一定的知识,真正地用理论来指导自己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增强合力,减少不应有的阻力。

——专业技术知识。农村的一切工作,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与相应的专业技术有关。所以,每个农民必须懂得本行业最基本的专业技术知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农民之间必定要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农民还必须了解本行业、工种的生产和技术状态在省内外、国内外同行业中的地位,必须知道本行业、工种技术发展的方向、动态及一些技术引进的知识。

3.智能素质

所谓智能素质,概言之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创造能力。是否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是现代农民与一般农民根本区别之所在。具备创造能力的现代农民的形象是善于思考、头脑清醒、思路清楚、想象力丰富、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是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又称业务能力。所谓技术能力,就是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的能力。技术能力作为一种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能力,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创造力,有时恰恰是创造能力发挥作用的推进器。

三是公关能力。现代农民必须是开放型的,要敢于和善于与他人交往,要善于与他人建立联系,相互沟通,取得信任与谅解和处理各类矛盾的能力。

三、现代农民群体素质结构教育要素

现代农民群体素质结构,并不等于现代农民个体素质的简单加总。而是各种岗位农民个体素质的有机联系的综合体,且是一个多维的、多层次的、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其内部要素有着上下、纵横、交叉的联系。农民群体结构主要包含下列三个亚结构;专业结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等。农业人才群体结构的合理化是在这些亚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1.专业结构的合理化。

专业结构是指农民群体中各类专业人才的比例构成。专业结构的合理化,要求在本世纪末村一级配备1—2名农技员,每个村民小组培养2—3家科技示范户。现代农业的要求要是逐步由个体生产向集约化和产业集团化方向发展。如在一个大的产业集团中,有许多专业分工。因此,农村每个群体都存在有专业结构的问题,为了实现农村的生产经营目标,需要把专业人才按一定比例合理配置,使他们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发挥出最大的整体效能,这就是专业结构的合理化。

专业结构的合理化,本质上在于生产集团人才的专业分工、配合比例是否能满足集团生产和经营的需要。专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可以从静态角度考察,而且有必要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考察。必须围绕集团生产和经营目标,有目的地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使集团生产人才结构始终与生产经营的发展保持同步状态。

当前,实现农业人才群体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必须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随着农业科研工作的加强,必须大量培养科研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让这些学有专长的农业人才占有一定的比例。

第二、现代农业人才群体专业结构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管理人才偏少或奇缺,经济师、会计师都是凤毛鳞角。必须注意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2.知识结构的合理化。

知识结构是指农业人才群体中具有不同知识水平的人,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立体结构。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在本世纪末农业人才群体知识结构要求在初、中、高的配置上要实现6:3.5:0.5的比例,形成一个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需要的比较完整的知识有机体。

在同一种行业中不可能也不需要所有人才具有同等的知识水平,而是在群体中将不同知识水平的人配合在一起形成上尖下宽的宝塔形;少数具有高级水平的人才是“塔尖”,较多的具有中级知识水平的人才是“塔身”,众多的具有初级知识水平的人才是“塔座”。建立这种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农业生产高质量、高效益提供人才保障。

当前,实现农业人才群体知识结构合理化,必须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是单纯的学历结构,学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知识水平的高低,但学历水平不等于知识水平,更不等于工作能力。所以在培训时,要防止单纯追求学历,出现一些干与学分离,做与学脱节的不良倾向。

第二、要处理好群体知识结构“塔尖、塔身、塔座”三者的关系。这三个阶梯的教育培养任务相当繁重。三者都要兼顾,不可偏废。

3.智能结构的合理化。

智能是指人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总和,它可以归结为人们运用知识的本领。

智能结构就是指农业人才群体中不同智能水平的人才的配置比例。智能结构的合理化就是要使农业中具有不同智能型和不同智能水平的人才有一个较佳的组合,也就是建立一个水平上有层次、类型上呈多面性的智能结构。

合理的智能结构,必须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合理的智能结构,不是清一色智能类型人才的总和。要培养创造型、发现型、复合型、组织型等不同智能类型的人才,并使之有机结合。

第二、合理的智能结构,不是高智能水平人才的简单集合,而是要培养不同智能水平的人才,并按一定比例相互有效地配合起来。

标签:;  ;  ;  ;  ;  ;  ;  

论现代农民素质教育的要素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