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宏观调控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认识目前社会总供求的状态,这涉及到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评价及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选择问题。对此,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都存在着一定的观点分歧,故有必要进行较为深人的研究。
一
人们在认识宏观经济运行状态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局面,政府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应即刻转向扩张性政策;另一种则相反,认为当的我国宏观经济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是需求过旺,有效供给相对不足,故紧缩性的政策必须坚持,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再次抬头。
笔者认为,对社会供求关系的分析应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供求总量与结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内容,总量是结构的基础,结构是总量的必要条件,二者不能偏颇,只考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可能降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实际效果。然而在实际中,供求总量与结构往往表现出不一致,有时总量是平衡的,但结构可能失调,有时结构合理了,而总量并非必然平衡。所以,必须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人、具体的分析,才能对整个供求状况和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作出较为科学的判断。
对供求关系的分析,应该通过一些指标来具体反映。从总量指标看,主要有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投资率、进出口总额、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及其增长率等;从结构指标看,应该包括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投资需求又包括农业、工业与政府的公用设施建设投资三大需求,消费需求则主要包括个人消费需求(农民和城镇居民)和社会集团购买(政府购买和企业购买)。要判断需求总量的不足与过剩,主要看需求的增长与整个经济增长的对比关系,而需求结构中的不同类型需求则常常与不同需求主体的特定性质有关,投资需求与生产主体所生产商品的市场供求以及由此决定的产品价格、投资利润率、资金供求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消费需求的增减与消费者可支配收支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
下面以1996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来进行分析。
1996年是我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从总体上看,国民经济运行平稳,调控的预定目标已经实现和超额实现,宏观经济基本方面呈良性发展。其主要表现是:经济“软着陆”目标基本达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7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处于适度增长区间,并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格局,控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市场物价涨幅为6.1%,比上年回落8个多百分点,大大低于10%的政府期望目标。全年粮食产量超过9600亿斤,再创历史纪录,比上年增长300亿斤;工业生产增加值大约增长12.7%;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899亿美元,实现外贸顺差150亿美元左右;财政、金融运行基本正常,赤字控制在政府预算目标之内;城乡居民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费收人为4839元、4377元,比上年增长13%和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和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26元,增长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
但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微观经济局部吃紧,企业生产开工率下降,约有1/3的企业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一些行业甚至在40-50%的低利用区间;积压增长,工业产品资金占用超过5300亿元,不正常库存在1500亿元左右,全年工业产销率为95.86%,低于正常水平2至3个百分点;大约有26%的企业亏损,亏损额上升近五成,利润下降三成以上,其中国有企业困难更多,全年有45%左右的国有企业亏损,实现利润下降70%以上〔2〕。
有的学者就是从这些微观经济的问题中,得出了目前我国总量平衡关系处于总需求不足的结论,因而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由前几年适度从紧的控制需求,转变为从松的刺激需求的方针。
能否得出这个结论呢?笔者认为不能。首先从投资需求上看。199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36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399亿元,增长13.4%,技术改造完成3745亿元,增长13.5%,房地建设投资完成3825亿元,增长21.5%。扣除价格因素,整个投资额增长率为12.7%左右,比经济增长率仍高出3个百分点,投资率为34.9%〔3〕。由些看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为适度,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适当拉力,不能说投资不足。从1997年看,投资需求仍将呈稳定增长态势,目前“八五”结转下来的计划内在建大中型项目规模偏大,加之计划外以及非国有投资也普遍增加,且大幅度地超概算,相当一部分在建项目资金缺口很大,预计今年投资额的增幅还要高于去年。所以对投资需求决不是刺激扩张,而是继续防止扩张失控的问题,否则,就有可能重蹈过去投资过度膨胀引起经济过热的覆辙。
其次从消费需求上看。1996年消费品市场销售持续繁荣活跃,保持了在高位上的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24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生产资料全年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3%,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也高于以往正常年份幅度为8-9%的水平〔4〕。从今后一段时间看,虽然受收入减缓等因素的影响,总购买力不可能扩大很多,但由于启动住宅等新消费热点政策的作用,可能对一部分居民的消费产生推动作用,故不仅不会出现消费需求不足,而且还会刺激消费需求增长(预计1997年约为20%左右)。
再次从资金供应上看。199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85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792亿元,增长27.3%。各项贷款余额611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683亿元,增长21.2%。1995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比上年增长16.8%,广义货币供应量(M2)比上年增长29.1%,1996年则分别为18.9%和25.3%。1996年全年现金发行917亿元,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M0)达8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5〕。可见,去年我国货币供应量不管从M1还是M2来说,其增幅均高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货币发行量的增幅也高于经济增长率,从整体上看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资金供应过紧的局面。这说明我国目前并未因货币供应量过小而造成总需求不足的状况。
可以看出,1996年我国供求关系从总量上基本平衡。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人则作出需求不足的判断呢?我们认为,问题就出在我国需求结构的不合理上。
第一,投资需求结构不合理。多年来我国农业投资相对不足,一方面政府对农业的基础性投资偏少,农业整体生产条件得不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又使其他投资主体主要是农民投资于农业的能力和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将资金投向其它行业,从而加重了农业投资不足的局面,致使近几年农业投资(含林牧渔水利业)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8-1.9%左右。就工业内部的投资来看,则呈现出投资不足与过剩并存的状况。90年代初期由于预算约束软化,尽管高利率也难以抑制投资主体的扩张行为,盲目上马了许多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许多企业或行业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并且大量库存的情况下,仍然一味扩大生产,造成投资需求不合理的膨胀。而一些产销对路的行业则由于利润率偏低而投资不足。近两年来又出现了技术改造投资比例下降的现象(1996年仅为15.8%),从而加剧了投资结构不合理的局面〔6〕。
第二,消费需求结构不合理。就个人消费需求看,农民近几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明显不足,这是因为,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很低,即使在粮食丰收、农民多种经营收入不断增加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升,农村各种摊派屡禁不止,致使农民负担依然较重,所以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消费需求。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则呈现饱和与不足的二重态势,对一般中低档家电产品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而随着高级家电产品、住宅等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居民则由于收入一时难以大幅度提高,故对此消费需求显得相对不足。在个人消费需求呈多重变化的同时,社会集团消费则明显上升,使其在整个消费需求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外,认真分析一下,就可发现,目前产销率低、开工不足、库存积压的,主要是那些在前几年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生产能力明显超过市场正常需要的行业和产品,如纺织、平板玻璃、一般机电以及某些日用消费品等。这也说明投资结构不合理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第三,从资金供应总量上看并不算少,然而运用结构则不合理。大量资金被不合理地占用和使用效率低下,其主要表现是:被挪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产成品库存积压占用增多;企业之间拖欠贷款大幅度增加;弥补企业亏损占用;贷款漏损严重。正因资金不合理地占用和使用效率低下,所以导致了由于资金供应量偏少而引起的需求不足的假象。
三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症结并不在于需求总量不足,而在于需求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运行质量不好。因此, “九五”期间宏观调控政策应在总量适度从紧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对需求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这个政策可以概括为“适度从紧,适时微调”。
“适度从紧”,就是要在总量上对于那些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活动和指标,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新开工的大中型项目、贷款总规模和货币供应总量,以及财政赤字和债务、物价上涨幅度等,必须实行严格控制,而对于一般性的经济活动和指标则可适当放松。适度从紧的调控政策应从货币和财政两个方面来体现。从货币政策上看,适度从紧并非全面紧缩银根,其基本内含包括:一是货币政策目标适当。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把物价上涨控制在经济发展和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二是货币供应量适度。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要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控制、经济市场化和货币程度的提高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等,要在综合分析经济增长率、社会资金利税率、利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类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使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8%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3%左右,三是对金融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从财政政策上看,适度从紧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时要尽可能地控制财政支出,减少赤字。
“适时微调”,就是在总量适度从紧的前提下,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好,产品有市场的产业、企业,对于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中的瓶颈部门、技术改造项目和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等,进行结构性调整,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保证资金到位,以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当然,这种结构性微调必须切实掌握好“度”,一定要把优化资金配置结构、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放在首位。
“总量适度从紧,结构适时微调”,应该说是“九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寻找二者的结合点,既要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所必需的资金供应,更要防止和避免需求过旺、通货膨胀的反弹;既要重视在总量上实行紧缩,更要注重在结构上进行调整。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经济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和健康的体质迈向21世纪。
注释:
〔1〕〔3〕〔4〕〔5〕〔6〕国家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国信息报》1997年4月4日
〔2〕邱晓华:《‘96回顾与’97展望——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与走势分析》,《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