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 255100
摘 要: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阵地,它兼具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授课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高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确保新课程标准真正得以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落实 高中课堂教学 动态关系
学校教育的“人的社会化”任务,并不只是依靠特别课程或活动去完成,还应当聚焦学科课堂教学的互动维度。教室是静态的,但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在师生的知识传授学习、情感交流及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问题阐述、思辨逻辑无一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旨在总结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得失,希望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启迪作用。
一、人格魅力与师道尊严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学习,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学会打造民主课堂,给予学生“言论自由”,彻底否定老师的“绝对权威”,不要时时处处想着维护师道尊严,这样才能提升学生批判评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枝繁才能叶茂,树大是因根深,教师只有具有光采照人的人格魅力,其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自我表现与学生接受的关系
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自我表现和发挥是否出色,并不依据于自己的感觉,而是依据于学生是否接受并认可了他的表现。显然,要在实践中做到并不容易,部分经验尚不丰富的青年教师身上,最易见到两种冲动:一是自我表现的冲动。教师进入教室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把本节知识内容统统倾倒出来。二是说服学生的冲动。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必然存在观点的冲突和方法的迥异,教师不能一味依据标准答案或理论经验去说服对方,而是运用多层次多角度的适度评价来引领学生的思考。众所周知,学生是否深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才是评价教师授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合理把握自我表现和学生接受的关系,绝对不能成为一个夸夸其谈的演讲者。
三、知己与知彼的关系
所谓“知己”,就是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对自己的尺长寸短有清醒的认识,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尽量做到扬长避短,为课堂教学活动增色。所谓“知彼”,就是要求授课教师必须真正了解学生的现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应用于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成为课堂上闪亮的明星。
四、知识积累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从根本上看,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主题的智力活动,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授课教师即使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但如果不善于表述讲解,不熟悉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在课堂上也是不可能表现得很出色。反之,教师如果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资源很少,那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纵有高超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展示出来。所以教师需要把学科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对教学方法不懈探索结合起来,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逻辑思维的运用重在帮助授课教师透彻地分析知识要点之间的关系,授课内容安排上的逻辑层次。形象思维注重的是用具体的内容去引领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善于用形象的类比取代抽象的说明,用具体的数据取代简单的讲述,用生动的事例取代烦琐的论证,用幽默的语言取代枯燥的陈述。此外,教师还应当善于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在纠正学生错误时,要恰当地使用归谬法,沿着对方的逻辑把其观点推向极端,使其荒谬性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予以否定。把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生动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既能使整堂课显得严谨而又生动,条理分明而又感情充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预定讲授与当堂应对的关系
教师授课内容依据教案来进行,但又不能完全是硬性的,它必须根据学生的反应或疑问来动态软性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应当事先做好预案,以灵活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应对的是否恰当则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接受心理看,这部分“活的东西”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它解决了学生亟待解决的疑问,也体现了教师敏捷的才思和机智的应变能力。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知识面愈是宽广,可供调动的事实和素材愈是丰富,临场应变的余地就愈大,问题的解答就更加准确和精当。显然,授课教师只有同时重视预定讲授和当堂应对,并以最佳的方式把它们结合起来,才会避免课堂授课陷入尴尬境地。
七、收敛与发散的关系
所谓“收敛”,就是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必须始终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谓“发散”就是教师敢于把问题生活化,进而迁移或扩散到日常生活、历史事实、文学作品、典故轶事等上面去。显而易见,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思维方式应该互补,如果偏重于前者,可能缺乏情趣,过于死板;如果坚执于后者,可能错失重点,也不利于突破难点,更缺乏论证的严密性和严肃性。因此,授课教师只有把这两种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整个授课过程既紧扣主题,又汪洋恣肆;既逻辑严密,又妙趣横生,令学生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论文作者:张清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学生论文; 关系论文; 过程中论文; 课堂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