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区)农村中小学推广现代教育理论的方法与途径研究_教学理论论文

县级(区)农村中小学推广现代教育理论的方法与途径研究_教学理论论文

关于县(区)农村中小学普及现代教育理论推广教改成果方法与途径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改论文,现代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论文,途径论文,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县(区)农村中小学普及现代教育理论,推广教改成果方法与途径的研究”(简称“普推”研究)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992年底开题研究,1996年初顺利通过了省级鉴定。这项研究的实践效益显著,理论成果有创新,对于现阶段我国县(区)农村中小学的“普推”实践,对于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改革的内容广、规模大,引起教学理论、观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形成了学派林立、新潮迭起的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改成果。在这一派繁荣的景象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其一,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不少研究课题往往是写出报告、评审获奖便大功告成,束之高阁,很少考虑如何推广成果,使其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而一些在面上推广的成果,接受者也往往是学其“形”而不能学其“神”,对成果的理解肤浅,推广的过程“虎头蛇尾”,其收效甚微,最后还是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教改成果推广、传播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其社会效益的发挥,削弱了教育科研的先导功能,阻碍了教育科研的深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极大的浪费。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制约,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教学设备、手段陈旧,教育管理科学性差,从而导致了中小学教育内耗大、效率低、效益差。

上述现象,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时代需要,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农村中小学急需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广泛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急需把先进的教改成果转化成教学常规,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质量。这既是振兴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普推”研究的内容广、因素多、覆盖面大,是一项综合性、多维性的研究工作。因此,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

1.课题研究整体思路的设计

宏观上课题研究的认知思路是:从宁阳县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出发,全面调查“普推”低效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依据系统科学、教育传播学的原理,构建“普推方法与途径”的理论框架(或称“普推策略”)。之后,由点到面广泛开展“普推”试验,检验、发展、完善“普推策略”,最终形成“县(区)农村中小学普及现代教育理论,推广教改成果的方法与途径”。

在这个认识思路的统领下,在开展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确立的实施策略是:组织保证、理论先行、由点到面、区域推进、促进交流、及时总结。同时,我们还综合运用了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经验筛选法、归纳演绎法以及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工具。

2.“普推”低效原因的调查

课题组以宁阳县中小学为调查对象,结合文献研究,对县(区)农村中小学“普推”低效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概括,得出了如下结论。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①由于师资紧缺,存在着大量的民办、代课教师,这些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甚至连《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不了解;②绝大部分干部和教师,对教育理论的作用、学习理论的重要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把理论学习视为“软任务”、“远水不解近渴”。因此,这项工作缺少组织管理。

教改成果不能有效的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是:①教改成果对成果应用者的高要求与农村中小学教师低水平之间的反差。教改成果所蕴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成果的接受者却往往受教育理论水平和学识水平的制约,不能全方位的分析、认识成果,因此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应用上的机械性。他们往往把握不准成果的实质,取其“形”而舍其“神”,抹杀了成果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应用的收效甚微。②传播渠道的断层。很多教改成果,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传播的机会,不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知,当然谈不上推广应用。③无推广的组织保证。在升学教育模式的制约下,绝大部分干部和教师思维定势严重,思想因循守旧,不敢冒改革风险。教育管理者不愿组织成果的推广,教师不敢轻易采用成果。这样,教改成果就不可能在无组织状态下转化为教学常规。④没有形成一套大面积推广的运作程序。成果的大面积推广是成果由产生源开始,被广泛传播、大面积采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程序,但这套程序目前尚未建立起来,这是影响成果推广的又一重要原因。

3.“普推策略”的建立

针对“普推”低效原因, 我们依据系统科学原理及美国传播学家L·费斯挺格“认知不协调理论”,提出了如下普及现代教育理论、推广教改成果的策略:

(1)建立县、乡、校教育科研(或教改)机构, 赋予其普及现代教育理论、推广教改成果、进行教育改革的职能,从而为“普推”提供组织保障;把“普推”列入中小学管理干部、教师的职责中;建立有关“普推”的制度,制约其开展;把“普推”作为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内容,利用评价的制约和导向作用敦促其开展。(2 )从四个维度出发精选教育理论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这四个维度是:培养时代的建设者对教师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现代教育实践对教师的要求;推广教改成果对教师的要求。(3)从教、学、评、管四个方面精选成果,协同推广,避免推广单项成果带来的不协调。(4)根据“认知不协调原理”,构建“普推”的运作机制。 (5)以“普推”为手段,促进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教育理论的渗透、 科研方法的普及,由此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思想,唤醒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意识,推动教育改革的蓬勃开展,形成一种实践依靠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良性循环。

我们认为运用以上策略就能有效地普及现代教育理论、推广教改成果,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同时能够有效地把优秀的教改成果(教改经验)转变为学校教学的常规,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4.“普推”的实施

为了使“普推”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课题组按照拟定的“普推策略”,把“普推”的全程划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分步实施。

(1)调查研究,鉴别论证。首先,建立县、乡、 校教改领导小组,作为全县教育系统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组织所辖中小学的教育理论学习,开展教学改革和推广教改成果。其次,对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改革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对近几年来涌现出来的教、学、评、管等方面的教改成果进行剖析、鉴别。在此基础上,确定要普及的教育理论知识和适宜推广的成果。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把要普及的教育理论知识拟定为:学习论、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学论、教育测量与统计、教育研究方法、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另外,还有布卢姆“掌握学习的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拟定推广的教改成果为:①学的方面: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②教的方面:山东省“单元达标教学”(当然其中含有教、学、评、管的要素)、小学教学整体改革的经验;③学校整体管理方面;滕州一中学校管理的经验;④评价方面:主要是北京等地关于“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研究”。(2)进行“普推”的中试研究。所谓中试,即选择试验点, 探索分类型、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育理论学习的方法;对拟推广的成果结合当地教师的经验背景,改造成易于推广应用的“新成果”,即中试成果。(3)由点到面全面实施“普推”。(4)继承创新内化原成果,形成教学新常规。对三年的“普推”研究进行理论概括。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课题组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从初步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效益等方面作简要的介绍。

(一)教改成果大面积推广的理论认识和基本途径

1.“推广”的概念和意义

“推广”是教改成果学习运用的社会形式,是实现成果社会化的基本手段和操作过程。这里提到的教改成果是教、学、评、管等方面的实验成果和经验成果。“推广”可以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变广大干部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推广”也是成果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过程;是成果起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和社会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有时,“推广”还会成为争论的新起点。

2.“推广”的条件

“推广”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必须经历科学论证,确定证明成果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不加论证而盲目的推广,带来的危害将是大面积的,而且是无法挽回的。②对教学条件没有特别要求。即对师资水平、教学设施无特殊过高的要求,不改变正常的教学秩序。③必须建立“推广”的组织体系。④“推广”又是一个研究过程,必须体现现代教育研究的特点。

在这些条件中,“组织体系”是“推广”的重要保证。“推广”的组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领导体系。领导小组应由县、乡、校三级领导人员构成;人员应由教育行政干部、教研科研人员和教师组成。②研究体系包括县、乡、校三级研究小组。③制约体系。为“推广”建立的规章制度必须是学校规章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④评估体系。为考查“推广”效果而专门制订的评价方案要完整科学,从而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敦促“推广”的开展。

3.“推广”的形态

教改成果传播应用的形态一般有三种: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但“推广”是以组织传播为主,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相辅,三种形态并存的综合传播形态。

4.“推广”的运作过程

“推广”的主要渠道是:县教研室——中试点——面上学校——学校教研组;“推广”的运作过程是:鉴别决策——中试——序进传播——转化成常规;教师个体吸收、内化成果的过程是:读解原式—模拟原式——衍化原式——形式变式。

上述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施内容及操作方法是:

(1)鉴别决策。首先对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 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对行将推广的教改成果从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等方面进行鉴别论证,由此选取适宜的教改成果组织推广。另外,“推广”的成果不应是单项或单方面的,而应是教、学、评、管诸方面的成果群。因为教学系统是由许多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构成,每一方面要真正得到优化必须以系统的全面优化为前提和保证,如果我们只考虑教学系统一个方面的优化,这不仅是有限的,而且会带来新的矛盾,造成整体失衡。

(2)中试。中试是探索原成果内化机制的过程。 其主要任务是:对拟“推广”的成果,结合当地教师的经验背景进行改造,形成易于“推广”应用的新成果,我们称为“中试成果”。改造的程序(也是教师个体吸收、内化成果的程序)是:①读解原式。即全面认识了解成果的产生背景、价值取向;成果的产生过程、适用条件、可能带来的效果;成果建立的理论基础、蕴含的教育思想、揭示的教学规律;成果提供的运用模式(或程序)等。②模拟原式。即对原式成果进行模拟性实践,感受成果中的“改革性因素”与本学科、本地教师的认知背景、本位经验、原有倾向性相协调的成份,并产生认同。③衍化原式。在模拟的基础上,将原成果结合本学科、本地教师的认知背景、本位经验,进行一番改造和制作,即再创造,使之适应于本学科、本地的基础和条件;然后在实践中检验、修正这种再创造;最后使原成果中的“改革性因素”与本学科、本地教师的认知背景、本位经验形成有序关系,内化发展成一个易于被人接受的新成果。衍化的操作程序是:改造原成果——实施——评价——调节——再改造——再实施——再评价——再调节……④形成变式。即把新成果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到此便完成了一个中试循环。

中试本身就是对成果内化的过程,内化一定对应着接受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任何教改成果,要想大面积推广必须经过中试,这一点迄今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的观点是:教改成果不在传播中发展,就在传播中消亡;不被内化,就被排斥。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认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推广“单元达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中试成果编制成一个“操作参照系”。这个参照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四个系列性材料——各学科教学目标系列、教学方法(或模式)系列、课型系列、达标评价系列;第二部分是各学科按教法、课型录制的录像观摩材料;第三部分是理论知识——“编制教学目标的方法”、“构建教学模式的方法”、“命制三种评价题的方法及实施细则”、“结合成果推广要学习的教育理论”;第四部分是吸收内化成果的运作程序。我们之所以称“操作参照系”,是因为:其一,“操作参照系”中涉及的因素与全县教师的认知背景能产生较好的协调,易于被内化;其二,“操作参照系”本身不是一些疆死的程序。

(3)序进传播。 序进传播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是由点到面的推广。其二是以理论先行为策略,全面学习成果蕴含的教育思想、依托的教育理论等,从而改变接受者的认知背景和原有倾向,使之适于接受教改成果。在此基础上,推广单位的教师以有效的推广机制和运作程序为指导,逐步吸收、内化教改成果。在整个推广过程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定式”促“变式”,以“内化”促“变化”。其三是点面相互推动,即点上研究出中试成果,面上应用完善,在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反馈到点上研究,推动点上的工作。

(4)转化成教学常规。在中试和序进传播的基础上, 吸取教改成果中可转化为常规的因素,纳入教学常规中,以优化教学过程。

5.“推广”的本质特征

“推广”的形态众多,“推广”的方式也因地、因人而异,但其本质特征应是:(1)“推广”是成果蕴含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2)“推广”是成果赖以建立的教育理论的综合渗透;(3 )“推广”是成果所揭示的教学原理的迁移;(4 )“推广”是对成果的逐渐改造和内化,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照搬。

(二)普及现代教育理论的内容、方式与方法

1.关于普及现代教育理论的意义

我们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才规格要求,一个时代便有一个时代的教育理论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变了,对人才的要求也变了。这样,就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培养这种新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思想理论已经更新换代的今天,要办好学校,要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组织学习和普及现代教育理论。

2.关于普及现代教育理论的内容

选择普及内容必须从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四个需要(即“普推策略”中提及的四个维度)和教师自身的四个需要出发。教师自身的四个需要是:(1)现实的需要;(2)改革的需要;(3)继承的需要;(4)发展的需要。

综合考虑上面的“双四”需要,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必须具备以下结构:教育哲学、系统科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现代教学论、教育研究、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普及现代教育理论的方式与方法

实践证明,采取四步走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宣传发动、集体辅导——联系实际、内化提高——结合教改、典型引路——推广经验、全面提高。

在“普及”的具体实施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 )教育行政部门下达文件,要求学校把组织教育理论学习提到议事日程;(2 )建立学习制度确保学习的持久开展;(3)举办讲座,培训骨干;(4)统一提供学习材料;(5)把学习的效果纳入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

4.“普及”的基本原则

在“普及”的过程中务必要坚持以下原则:实践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序进原则、内化原则。

(三)“普推”研究的实践效益

宁阳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改革空前活跃;一个运转协同、优化高效的教学过程逐步得到完善;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师资建设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一批有影响的研究型教师正茁壮成长,并由此带动了全县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全县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综观多项指标(限于篇幅略去具体数据),前五年宁阳县还是一个教育质量落后县,而今一跃进入泰安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县的行列。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 )县(区)农村中小学要想逐步转变广大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把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推广教改成果、进行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县(区)范围内大面积开展“普推”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协同和运转机制的完善。否则,将会出现新的矛盾,导致整体失衡。(3)县(区)范围内大规模的推广教改成果,如果没有组织保证, 没有科学的论证,没有有效的理论指导,不狠抓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收效是甚微的。

标签:;  ;  ;  

县级(区)农村中小学推广现代教育理论的方法与途径研究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