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约成为风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尚论文,节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陈新夏:
节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解决大多数人的温饱并使之过上富裕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奋斗目标。在当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提高,多数人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在生活方式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有好的一面,如人们更主动地追求生活的幸福,更自觉地享受生活,更讲究生活质量,更注重健康和休闲,更看重生活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等等。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度消费或浪费:一些人受到盲目消费心理的驱使,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以占有、享用财富的数量和价值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志,生活上相互攀比,以炫耀富有为荣,极力提升消费品的档次和数量,甚至追求奢靡和怪异的生活享受。
这种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既承袭了旧时代的陋习,也缘于现代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和行为的影响。当西方现代化进入高潮时,随着生产力发展和财富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一系列“现代化问题”,表现在生活方式上,便是拜金主义盛行,消费主义泛滥。在社会层面,一些企业和媒体不断制造消费热点乃至虚假的消费需求,宣扬“消费的价值就等于自我价值”的理念,在个人方面,一些人喜好一次性用品,无限制地追求更高档的汽车、住房及其他消费品。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既导致了人的生存的片面化,又浪费了资源并引发了环境危机。对这些问题,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深度的思考。美国学者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一书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消费社会里,富有已经把我们引向了歧途;只有人口增长能与高消费相匹敌成为生态恶化的原因;在物质财富的消费上,“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西方学者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反思、批判,从一个侧面凸显了节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对我们确立节约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无启示意义。
节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要依赖外部条件的改变,有赖于变革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同时,又取决于人自身的需要定位,即树立全面而合理的需要观。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需要的满足,也包括精神需要的满足和个性的发展,以及能力的发展和实现。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既有“生理”等基本需要,也有“自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艾伦·杜宁指出,获得幸福不能靠无限的物质需求,人们能够培养深层的、非物质的满足,这种满足是幸福的主要心理决定因素,它包括家庭和社会关系,有意义的工作和闲暇。这些论述表明,在人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中,物质需要及其满足是基本的,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决不是全部。在物质生活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人生活的幸福程度,并不与占有和享用更多的物质财富成正比,而是取决于人身心的协调发展,才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社会关系的合理化。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社会中,人的需要的满足,主要趋势并非占有和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源,而是进一步丰富精神生活、和谐人际关系、享受生活闲暇等。无限制地占有并消费财富,不仅不意味着人的发展,反而是异化、物化生活方式的典型表现。也就是说,从人的发展以及实现需要的全面性看,节约理应是衡量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节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对于节约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的意义,人们已有共识。还应看到的是,节约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节约从表层看,似乎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不然,因为它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节约直接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许多学者在论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时,除看到人与自然的方面外,还指出了这一问题涉及到同时代以及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正如《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所指出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实现代内和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判定生活方式合理与否的尺度。不合理生活方式引起的资源浪费和不公平问题,在以往主要与认识相关,在当代及今后,则更多地牵涉到人们的利益诉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例如,就在可持续发展愈趋成为共识、奢侈需求和生活方式受到广泛抨击的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和以邻为壑仍然是一些人的生活准则,一些富有者仍在无限度地追求高消费;不同地区或社会群体间的贫富分化正趋于严重,贫困地区或群体尚未完全脱贫,某些富有群体则在过量地消耗资源和能源。这种资源占有和享用上的差异造成的代内和代际不公平,似将严重危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此可见,选择节约的生活方式,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不仅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节约观念及行为规范的确立,应有政策和制度保障。但对个人而言,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加强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品质。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确立节约生活方式的优良文化资源。诚然,当代社会提倡的节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以往的节俭。在现代化建设中,倡导合理的消费,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目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但是,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节约作为人类美德的意义都不会过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节约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境界,一种道德品质,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存态度。作为物质与文化消费活动的方式,生活方式的选择从根本上取决于人们的需要定位,取决于他们所遵从的价值观。《增长的极限》一书在剖析资源危机后得出结论:“人必须探究他们自己——他们的目标和价值——就像他们力求改变这个世界一样。献身于这两项任务必然是无止境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人类是否会生存,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人类能否避免在陷入毫无价值的状态中生存。”价值观决定着人怎样看待人生,对生活有怎样的理解、怎样的要求和期望,决定着人的生活态度,包括他的利益观、幸福观,当然也包括他们的消费观。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确立合理的需要定位,全面理解生活的意义,加强人格修养,注重丰富精神生活,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才能超越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误区,以健康文明的态度对待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才能选择节约的、绿色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及持续发展。
(2)谢鲁江:
没有节约就没有发展
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节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可避免地要求我们减少投入,节约开支,如果这样就势必减少消费,减少需求,怎么刺激发展呢?表面看来强调节约与强调发展,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因此,需要我们分析节约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节约与发展之间的高度一致性。我们说,节约是发展的条件,节约是发展的内容,没有节约就没有发展。
节约是发展的条件
节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所说的狭义上的节约,是指减少物品的消耗或节省金钱的支出,而广义的节约则具有积累和储备的含义在内。财富不仅仅是创造出来的,财富还是积累起来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不仅仅是指每年创造的GDP总量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国家所积累的财富总量的不断增加和居民家庭财产总量的不断增加。如果光创造财富而不积累财富,那么每年创造的财富都会被消耗殆尽,没有积累,那我们就不可能扩大再生产,老百姓也不会有什么家底,也就不会真正富裕起来。因此,我们每年创造的财富必须有一部分能够积累起来,作为下一步发展的必需条件。要积累,就必须节约。可以说,没有节约就没有积累,也就没有发展。所以,节约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著名企业家鲁冠球曾经讲过创业初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企业在经过了最初创业的艰难时期之后,开始走向坦途,企业业绩不断提升,职工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和以前务农时的收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收入高了,钱多了,职工中间出现了胡乱花钱、甚至挥霍浪费的现象,鲁冠球对此深以为忧。他在思考怎么样让职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节约自己的收入用在更有价值的方面。他想到了股份制,吸纳职工入股成为企业股东,让他们把多余的收入节约下来向企业投资入股。这样,既支持了企业的发展,又纠正了职工乱花钱的不良行为,还使得职工成为企业的老板之一,更加关心企业的发展,并且可以在劳动收入之外再获得一份分红派息而来的财产收入。最终,企业发展了,职工利益增进了,这样一个双赢的结果,可以说就是来自节约,职工把收入节约下来形成积累,投入企业,从而促进了企业和职工利益的更大发展。
上面是从节约是促进发展的积极条件来说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节约还是发展的制约条件,因为发展必然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支撑力,那很可能会使得发展难以为继,或者代价高昂、得不偿失,最终失去发展的意义或丧失发展的成果。设想一下我们住在豪华的住宅中而没有饮水(因为水源枯竭)和煤气供应(因为能源枯竭),这样的发展对我们来说已经失去了维持和改善我们生活的意义,它还有价值吗?它还能够被视为发展的成就来宣扬吗?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发展真正成为一种成就而不是一堆问题,就需要节约资源,善待环境,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制约条件。
经济学开宗明义,讲的第一条原理就是稀缺原理,它强调的是,与人类社会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相比,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和手段总是相对有限的、稀缺的。由这一条资源稀缺的原理才引导出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或者说最优化、最大化原理,即强调要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来满足尽可能多的需求,这就是节约资源、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能。
因此,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强调效率优先,是和资源稀缺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效率优先是把资源稀缺作为前提条件、限制条件的,并不仅仅单方面强调钱赚得越多越好,GDP的总量越高越好,它要分析你用了多大的成本,投入了多少资源才赚得了这些钱,获得了这些GDP,看你是用节约资源、提高资源效率的方式来创造财富,还是与此背道而驰。
节约是发展的内容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就促使我国发展的任务、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经济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有没有发展、要不要发展的问题了,而是如何保证更好地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坚持发展的任务依旧,但是发展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变化,就是要从片面追求数量式的发展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这是发展内容和发展方式的本质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节约这一体现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方面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发展的内容。
例如,随着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强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对资源不加节制地消耗,对生态环境不予以有效保护,最终连人类的生存都会成为问题,也就谈不上发展了。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负面的现象和问题。
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节约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来强调,甚至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来约束人们必须坚持必要的节约行为。例如,德国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生物能源法规》,推动节能、环保和能源多样化。为了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德国政府还先后制订了《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促进方案》、《家庭使用可再生能源补贴计划》等多项法规,与此同时,德国还开征了生态税,利用税收杠杆来鼓励企业和家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2002年,德国还实施了《能源节约法》,要求全面发展节能型设备和节能型建筑。日本制订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措施,其中体现的主要指导原则就是:减少浪费、控制垃圾产生;重复利用、再生利用;燃烧利用、合理处理。
由上面的事实可以看到,节约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成为了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一,节约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类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需的要求和关键性的手段。第二,生态环境是我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自然承载体,节约可以有效地减少各方面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冲击和压力,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与自然更加和谐相处。第三,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要求,提倡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强积累,这样一些节约的内容和要求,很显然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第四,与发展相结合,节约是多方位的,它既包括发展内容、方式、目标和任务的调整,也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人民生活行为方式的更为合理化,还包括相应的鼓励节约、制止浪费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的建立,其中尤其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而且,与节约相关,还会形成一系列的新兴技术、新兴产品、新兴产业。特别强调的是,应当让节约成为一种积极的社会风尚,这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3)王琦:
建设节约型社会应打造节约型政府
打造节约型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务员都应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这对于提高公众的节约意识、控制和降低资源消费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责无旁贷。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由政府机关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责无旁贷,理当唱“主角”。
政府应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倡导者。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节约意识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因为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掌握并行使着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能够起到有力的倡导作用。特别是由于长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使一部分人节约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政府有必要运用自己作为社会管理者的优势,加强对公众的国情教育和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教育,使人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的资源现状,树立节约意识,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政府应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引导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地区和部门错误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来谋取经济的片面发展,实际上造成了巨大浪费。要摒弃这种发展模式,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低能耗、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单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快速完成,需要政府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科学的规划,在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法制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政府应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协调者。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取向,难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带来利益上的损失,甚至因为利益问题产生各种矛盾,而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集中行使者,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从全局出发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这就需要政府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各方利益,发挥协调作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化解矛盾,扫除障碍。
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积极发挥表率作用。最近,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方面提出了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发挥表率作用。要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政府部门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发挥表率作用:
政府机关首先应当牢固树立节约意识。长期以来,由于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节约资源的激励机制,政府机构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北京市的调查也显示:2004年,北京市48家市、区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用水量和用电量分别是普通居民的4倍、3倍和7倍。这说明政府机关确已成为资源消耗大户,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节约意识,认真对待节能问题,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树立“浪费就是腐败”的节约观,在全社会带头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良好氛围。
以提高工作效益为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政府机关中部分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沓等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了巨大的间接浪费。因此,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厉行节约,除了体现到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的具体行为上,还要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同时简化办事程序,减少“文山会海”的数量,减少不合理的审批程序和不合理收费项目,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益,真正建设一个办事高效、服务快捷的节约型政府。
要注重转变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在一些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本来属于社会和公众的工作,投入了巨大的财政支出,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收益,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还有一些政府部门为了部门利益,擅自扩大自己的用权范围,加大了公众享受政府服务的成本,也是变相的资源浪费。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分开,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既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效率,又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减少盲目决策造成的巨大浪费。政府的错误决策,一旦贯彻实施起来,必然会造成大量的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的科学决策,就是最大的节约。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中,有少数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盲目跟风,许多脱离实际的工程项目,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就匆匆上马。据报道,我国有180多个城市有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规划,突出表现就是“广场热”。“广场热”不仅波及到一些落后的县级城市,还大有向乡镇蔓延的趋势。这些看上去似乎无可厚非的发展规划,也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为此,要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采取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对于政府来说,这远比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