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影响展望_国企论文

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影响展望_国企论文

中国经济走势及冲击:1998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走势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目前的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取向

1997年,中国经济在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格局,全年GDP增长9%,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微涨0.8%,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不过,从动态角度观察, 中国经济的自动恢复能力并未明显增强,国民经济仍未终止缓慢回落趋势。据此,人们开始质询: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何时启动?如何启动?我们认为,虽然大部分经济指标表明国民经济目前仍然处于复苏调整阶段,但三次降息政策意味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开始启动。不过,这一轮周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三次周期不同,将以平缓渐进方式展开,而不是以一种突发性的加速方式启动。我们预测,1998年国民经济将终止回落,出现缓慢回升趋势,GDP增长率将达到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上涨5%左右。

正确把握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运行态势和宏观调控取向,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将以一种平缓渐进方式展开。这是因为,近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将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窄幅波动,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将进入加速时期,经济运行的“微波化”特征日益显著。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周期和结构变动的新格局,一方面得益于国内供给的“瓶颈”制约作用弱化、国内需求的拉动和约束作用增强,得益于国际经济的复苏和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宏观调控政策的改进和相应的传导机制作用的增强,反映传导机制的关键参数都有相当程度的良性变动。许多迹象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经济周期波动的增长机制和收缩机制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中,最为根本的是短缺在大多数经济领域已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由当前买方市场决定的需求结构不能有效地拉动由过去卖方市场形成的供给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升级,而供给结构的转型滞后又拖累了需求结构升级的实现。

其次,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自1993年以来逐步回落,当前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缺乏新的热点,但是,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不能靠传统的直接放松银根方式来加速启动。事实上,央行已三次微调利率,并决定自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希望通过间接方式刺激总需求,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银行利率是否适度,不仅仅取决于物价水平和物价的上涨幅度,而且,还取决于经济收益率的水平和增长幅度。降低利率,对于分离银行风险,降低国有企业成本,鼓励直接融资和证券市场发展,刺激居民消费,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降低利率,可能延缓结构调整进程,对于促进国有企业的破产重组、兼并收购,对于鼓励居民储蓄,则具有消极作用。从三次利率下调的效果来看,尽管现阶段居民消费比较平稳,储蓄仍然是居民投资的主要渠道,但是,居民和企业的流动性偏好提高,存款的增量结构向流动性较强的现金、活期存款倾斜,而且,资金分流效应显著,据统计,1996年我国银行存款减少2000亿元,1997年上半年银行存款又减少1400亿元。可以认为,目前的利率继续下调的空间有限,而且,由于利率下调对居民消费的刺激效果较差,由于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对利率是不敏感的,而且企业因缺乏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不愿投资实业,因此,继续降低利率对刺激总需求的效果也不会太显著。至于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固然可以看作是中国政府为放宽信贷而采取的措施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央行将从直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转向通过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

第三,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启动,应在坚持“适度从紧、适时微调”的财政货币政策原则的条件下,着力于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的“稳中求进、稳而不滞、进而不乱”。这意味着,一定要珍惜国民经济软着陆所带来的有利时机,利用目前经济增长周期处于收缩后期、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宽松这一条件,加快经济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长期政策和短期微调政策结合起来,使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在平缓渐进中实现结构的转型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们认为,积极启动和驾驭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政策选择应该是:第一,以切实推进国有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重组为工作重点,以推进投资主体企业化、融资方式市场化、宏观调控间接化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以积极发展和规范证券市场为强力支持,通过启动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融资投资制度创新,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第二,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紧中搞活”的发展方针,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贷款结构和基建投资的调整力度,着力结构调整,灵活驾驭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启动和展开。第三,以积极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为工作重点,争取早日加入国际贸易组织,通过削减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和逐步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等贸易政策,发挥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1998年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潜在冲击,主要地并非来自财政货币政策的冲击,而是来自国企改革和结构重组、金融风险和贸易自由化的冲击;1998年宏观经济的主旋律和政府决策当局的工作重点,主要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债务和资本重组,切实防范国内外金融风险和贸易顺差大幅度趋缓的冲击。

二、关于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党的“十五大”报告创造性地对公有制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对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作了科学的界定,明确指出:公有制的实行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它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上;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而不简单在于要达到多大比重,从而在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上有重大理论突破。理论上的新突破,必将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和非国有经济的放开搞活。在肯定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精神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债务和产权的重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等,因此,具体的改革措施必将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为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商机,但国有企业的改革绝不仅仅是股份制改革。事实上,只有部分经营业绩优良、符合一定条件的国有企业,才可能获准进行股份制改造、挂牌上市;而且,即使是上市的国有企业,如果不进行改制、不加强管理,经营业绩连续滑坡甚至出现亏损,最终也会被摘牌或被兼并。目前,许多国有企业人员富余,债务负担沉重;一些上市的国有企业,只热衷于通过上市或配股“圈钱”,而不积极转制、加强管理、发展主营业务,已经拖累资本等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危及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担忧部分上市企业在经历了吃财政、吃金融之后,要开始吃股民了。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健康、高效的微观基础,不仅是国民经济高速、高效稳定增长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最具体、最有效的制度性手段。考虑到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 可以预期:1998年,中央将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债务证券化、债权转股权和债务减免,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产权并购,积极推进直接融资机制和国企股份制改组,为国有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性重组创造条件;1998年,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将积极进取、规范运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启动和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提供必要的保证。

三、关于证券市场

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启动和展开,伴随着党的“十五大”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和直接融资的定位,我国证券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为:第一,在这一阶段,证券市场将由过去的“在发展中规范”阶段进入“在规范中发展”阶段,中国股市平均收益率将呈下降趋势,由目前的50%左右回归到30%左右这一合理范围。这是由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将以平缓渐进方式展开的内在机制和平均利润率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法制、监管、自律、规范”政策作用的结果。第二,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和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壮大国有经济”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新兴的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已经和正在对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规范和稳定发展,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将逐渐成为国有企业筹集资本金的重要途径。融资机制的改变,对于推动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投资行为的转变,将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三,证券市场的投资工具将更趋多样化;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将更趋合理,上市公司参股、控股金融业将渐成气候;证券投资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将成为主要的投资者;证券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制度将得到切实推进。

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对于减轻企业过度负债和银行的不良资产,对于引导居民直接投资,从而对于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结构调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中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弱有效市场,机构违规、上市公司不务主业、信息披露不充分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切,都限制着新兴证券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并构成了证券市场的强幅波动和对国民经济一定程度的冲击。

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强力支撑;没有微观基础的支撑,中国的股市就难免蕴含着很大的市场风险。由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将以平缓渐进的方式展开,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可能有急剧的跃进,因此,总体上说,股票市场的小幅盘升才是真;不过,这并不排除国企概念股、资产重组和产权并购概念股和关税概念股的个股行情。

四、金融危机及其冲击

自泰国央行被迫于1997年7月2日宣布放弃已坚持了14年的泰铢联汇制,让泰铢自由浮动以来,泰铢迅速贬值,股市狂泻不止,由此引发了泰国的金融危机。泰国金融风波累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汇市和股市,甚至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被迫贬值;波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引发韩国和日本的破产风潮和金融危机。

东南亚国家货币危机的爆发,固然与外来炒家的操纵有关,但其发生是因为这些国家内部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性和金融管理体系问题。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资,而在外资结构中,又倾向于利用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贷款和金融投资,长期贷款和直接投资的比重较低,并且有相当大的比重投资于房地产;经常项目逆差过大,进口入超,且进口品中消费品比重过高;银行呆帐严重,据统计,目前银行呆帐已占东南亚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 实行资本项目下的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制度。

这场金融危机,对东南亚有关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冲击。短期的直接效应是迫使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外债负担加重,导致东南亚有关国家开始着手深层次的经济调整。首先根据本国的经济现状,调整了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目标,避免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给金融市场造成的幻觉;宣布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实行自由浮动;在促进出口的同时,把减少盲目引进外资和进口作为减少经常项目赤字的重要一环;把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作为经济调整的一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尽管这场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不过,1998年东南亚有关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是不可避免的,进口需求将大大下降,而且,货币贬值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出口竞争力。

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外资外汇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开放不仅仅具有警示作用。它必将促使中国政府更加谨慎地对待人民币从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转向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和金融市场对外资机构的开放问题。这场危机,也必将波及中国经济,估计会在1998年对中国经济产生一些影响,特别地,外资流入速度可能会有所放慢,贸易顺差会有所减少。因为货币贬值使得东南亚有关国家按美元计算的生产成本至少是暂时地下降了,使得这些国家对外国投资者和进口商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从而使中国将不得不面对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外资和出口竞争压力;而且,中国也会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东亚地区的投资和进口速度的趋缓而受到影响,据统计,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和东盟等国家及地区的对华投资占中国引进外资的比重达85%,中国向这些地区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10%。另外,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必将趋缓,这也将对中国的出口形成很大的挑战。

幸运的是,由于中国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采取了宏观调控政策,加强了对证券、房地产行业的监管,使得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实行软着陆,在低通胀下保持了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由于中国外资外债结构比较合理,在3200亿美元的资本流入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达64%以上,在1200亿美元的外债余额中中长期债务的比重达80%以上;由于中国在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后,对资本项目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管理力度,而且在非本国居民持有本币数量控制方面也较严格,特别地,目前外汇储备比较充裕,到1997年底已达1400亿美元。因此,我们估计人民币将继续保持目前稳定而缓慢升值的态势,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的短期效应不会很大,央行不必藉此让人民币贬值。

虽然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的短期效应不会很大,但是,中国国有银行高比重的呆帐和不良资产,则构成了中国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其潜在冲击效应很可能导致信用货币体制的崩溃,使改革开放的成果丧失殆尽。金融风险可表现为货币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坏帐风险和证券风险等。居安思危,我们不能忽视金融风险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冲击效应,并采取积极的金融风险防范对策。为此,我们建议:第一,要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启动和驾驭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同时,正确化解和盘活银行呆帐和不量资产,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要加速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并进一步改革贸易体制,按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第二,中国不宜匆忙开放资本帐目,应在保持对资本帐目的控制的同时,分步骤、有选择地将金融市场对一些外资机构开放,以降低融资成本、分散风险、吸收外国的科技与管理经验;第三,要坚持合理利用外资政策。外资利用不仅规模要适当,方向要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而且结构要合理,合理匹配直接投资和金融投资的相对比重。

五、关于贸易自由化及其冲击

1998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将迎来它成立50周年的纪念日,届时将举行世贸组织部长会议。可以预计,中国政府将积极主动地采取务实的措施,争取早日加入世贸组织。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程的逼近,贸易自由化的步伐必然要加快,这不能不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定的冲击。事实上,最近,根据国务院决定,自1997年10月1日起,我国再次大范围地自主降低关税税率,使关税算术平均税率由1992年的43.2%降至17%,降幅达60.6%,加权平均税率由1992年的32.7%降至13.3%,降幅达59.3%。 这次降税, 是我国自1992年以来第4次大范围自主降低关税税率。未来3年,我国还将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争取到2000年使我国关税算术平均税率降至15%左右。在1997年8月1日结束的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5次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6—8年内,将取消所有不符合世贸组织原则的非关税措施,在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方面采取重大步骤。目前,我国实施非关税措施保护的商品,涉及海关协调税则目录中的343个税号,占目录总数的5.2%。在1997年9月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中国政府还承诺使贸易自由化向金融服务业和投资等领域延伸。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切实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按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加快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

关税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从而使国际贸易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重要经济杠杆;同时,关税也是国内新兴产业和幼稚工业的重要保护和引导工具。虽然关税减让这一贸易自由化措施有助于避免因其它国家或地区贸易自由化而造成的贸易转移效应,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但它也意味着国内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关税变动是通过影响进口品和相应的国产品的相对价格而发挥作用的。由于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关税保护率,因此,消除关税障碍对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冲击效应。关税减让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冲击效应究竟如何,需要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为了定量模拟和分析1997年10月1日开始的关税减让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冲击效应, 我们利用中国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GE)模型,进行了比较静态模拟。 我们首先计算了关税调整前、后加权平均税率在118个部门层次上的变动率,并将其作为模拟的冲击。由于存在大量的加工贸易、广泛的关税减免以及走私活动,中国关税的实际税率低于名义税率,关税的实际收入低于其名义收入;不过,在现有数据的限制下,我们只能通过比较1996年中国海关总署的关税收入和国家统计局的关税收入,对有关税率进行调整,并计算税率调整前、后的加权平均变动率。然后,我们对削减关税冲击分别进行了比较静态短期效应的模拟。

由于种种原因,模拟结果只具有初步的分析意义。不过,从模拟结果仍然可以发现:第一,1997年10月1日实行的关税削减,将引致实际GDP增长0.04%,出口增长0.54%,进口增长0.5%,引致投资和消费品价格、GDP缩减指数下降0.26%左右; 贸易条件(即出口税前价格的变动率与进口税前价格的变动率之差)将有所恶化,下降0.11%,而人民币需要贬值0.27%。如果结合考虑1996年实行的关税削减,两次关税下调将引致实际GDP、出口、进口分别增长0.14%、1.87%、1.71%, 引致投资和消费品价格、GDP缩减指数下降0.80%左右,贸易条件将下降0.37%,人民币需要贬值0.85%。该结果表明, 关税削减对宏观经济的短期比较静态效应不是特别显著,不过,对贸易状况的冲击力还是比较显著的,我们不能不对此保持警觉。第二,不同产业由于自身的行业特点和对贸易的依存度不同,而对关税削减具有不同的反应。模拟表明:缝纫及皮革制品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金属矿开采等行业是关税削减的最大受益行业,而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则受益较小或受损。据模拟,1997年实行的关税削减,将引致上述6个行业的实际产出分别增长0.33%、0.10% 、0.09%、0.08%、-0.01%、-0.21%,将引致缝纫及皮革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出口量分别增长0.70%、0.69%、0.68%、-0.06%,引致金属制品业 、缝纫及皮革制品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给业的进口量增长分别增长2.92%、2.32%、-0.17%、-0.29%。1996、1997年实行的两次关税削减,将引致上述6个行业的实际增加值分别增长1.43%、0.35% 、0.28%、0.28%、0.03%、-0.29%,将引致缝纫及皮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出口量分别增长2.63%、2.33%、2.25%、-0.11%,引致金属制品业、 缝纫及皮革制品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给业的进口量增长分别增长7.91%、6.05%、-0.59%、-0.98%。这表明,不同产业的不同企业,对关税下调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进口导向型行业或企业,应着力利用,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而出口导向型行业或企业,则应着力防范和化解其负面冲击。

标签:;  ;  ;  ;  ;  ;  ;  ;  ;  

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及影响展望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