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急性 胆囊炎 中西医 治疗
此3例患者均由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后临床效果不明显,或者其它疾病未痊愈又伴发了急性胆囊炎,为减轻痛苦,缓解病情,遂入住我科。在治疗中以中医温阳通腑理论为基础,辩证施治,发挥中医中药的特点,不但迅速缓解了症状,而且缩短了疗程,经济、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探讨,且希望能为以后遇到同类的疾病提供一个治疗思路,具体病例如下:
病例1:患者顾某,男,52岁,于入院当日下午5:30入院,主诉:胃腹部、胸胁胀痛无大便3日。患者2周前,因会餐后受凉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胃痛,腹痛腹泻,泻下物为水样便,自服“藿香正气水”、“胃炎宁”、“奥美拉唑”等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便培养:痢疾杆菌+性,在我市某医院经抗炎、液体支持等对症治疗后,腹泻症状缓解无反复,好转出院,但胃脘部、胸胁、腹部胀痛无缓解,且渐进性加重,胃、胸胁及全腹部胀痛难忍,伴有纳差,恶心呕吐,食入即吐,发热,口干口苦,全身不适,遂来我院求治。症见:腹痛腹胀,胃脘区疼痛,恶心呕吐,食入即吐,口干口苦,发热头痛,体温波动在38.6—39.1℃左右,乏力,夜眠差,三日无大便,小便正常,无黄疸,无泛酸、烧灼感。查体:T 37.1℃ P 92次/分 BP 140/90mmHg 体型偏胖,皮温高,胆囊压痛(+)性,胃脘区叩击痛、压痛均(+)性,有轻度的反跳痛,肝区叩击痛(+)性。辅助检查:B超提示:急性胆囊炎,ESR:53mm/1h,血白细胞正常(考虑为患者在综合医院用抗生素已用半月),肝功能正常。
治疗经过:急于6:00左右予抗感染、制酸止痛等对症、补液支持治疗;同时予中医药辩证施治:予针灸: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神阙等穴位以温阳健脾通腑,同时予绳灯加热理疗相应部位,以加强通腑散寒,辩证调护:避风寒,禁食水,畅情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经治疗,半小时后,患者腹胀减轻,一小时后,患者有频繁排气,二小时后,大便通,排出少量干结的褐色粪球,患者腹痛腹胀缓解,夜寐安,次日晨起,又有腹痛腹胀,但轻度能忍受,在前一日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以温脾汤合小承气汤加减,以后的5日之内,治疗方案不变,3日后主诉症状缓解无反复,大便通,一日一次,5日后停用针灸治疗,7日后停用液体静脉治疗,予艾灸上述穴位,中药在前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复查便常规、血常规、B超等指标无异常,治疗观察2日带中药出院。
病例2,陈某,女,46岁,8月22日入院。主诉:右上腹胀痛胃痛20余年加重5日。患者20余年前,常多因生气或进食辛辣刺激、油腻、水果等出现右上腹胀痛,伴有口干口苦,纳食差,胃痛胃胀,不易消化,具体治疗史不详,病情时轻时重,5日前,因喝饮料后再次出现上腹及胃脘区胀痛,在我院门诊B超示:胆囊炎(胆壁水肿),以“急性胆囊炎”诊治,予抗炎止痛等治疗后,胃痛、胁胀缓解不明显,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收住我科。症见:右上腹胀痛,口干口苦,纳差,食后不易消化,胃痛胃胀,夜眠可,二便调。查肝区叩击痛(+)性,胆囊区压痛(+)性,辅助检查:胆囊炎(胆壁水肿)(2011-8-17日我院门诊)。
治疗经过:予抗炎、制酸止痛等对症、补液支持治疗;同时予中医药辩证施治:予针灸: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等穴位以温阳健脾通腑,同时予绳灯加热理疗相应部位,辩证调护:避风寒,禁食水,畅情志。中药以温脾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同时因患者病情日久,舌紫,脉弦滑,瘀血象明显,配合中药活血通络,健脾散寒,以后的5日之内,治疗方案不变,3日后主诉症状缓解无反复,大便通,一日一次,5日后停用针灸治疗,7日后停用液体静脉治疗,予艾灸上述穴位,中药在前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复查便常规、血常规、B超等指标无异常,治疗观察2日带中药出院。
病例3,关某,女性,42岁,B超提示:急性胆囊炎(胆壁水肿),诊治方案基本同前,余不赘述。
评定:第一,以主诉症状的减轻及缓解为主,一般无其它伴发疾病的患者,当日半小时至6小时之内能减轻或缓解;第二,以体格检查阳性体征的消失为主,在经过纳入治疗组的规范治疗3日后,基本体征可以转阴,比如墨菲氏征、肝区叩击痛以及腹部轻度的板硬均可转阴;第三,以辅助检查的阳性指标转阴为主,7日后,复查血常规、胆囊超声及黄疸指数均可恢复正常(以上均指无其它伴发症、或治疗方向无妨碍的患者)。更可喜的是,经过该方案的治疗,随访后发现2年之内无明显反复。
讨论:根据中医治则:标本同治和《金贵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针灸内关(手厥阴心包)和胃、镇静、止呕,足三里(足阳明胃)健脾升阳、中脘(任脉)和胃止痛、三阴交(足太阴脾)疏肝和胃,调和三阴,诸穴共用,共凑健脾散寒,疏肝止痛之效。
论文作者:任雪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1
标签:胆囊炎论文; 患者论文; 日后论文; 胃痛论文; 中药论文; 针灸论文; 症状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