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师评价改革中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评价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评价改革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师评价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多重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教师评价改革引起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许多学校都在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同时也仍然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就当前教师评价改革中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透视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
一 处理好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教师评价多着眼于个人的工作表现,而且评价的结果与提职、晋级、加薪、奖金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奖惩性教师评价。近些年来频繁出现在学校管理中的“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末位淘汰”等话语,突出反映了奖惩性评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影响。应该说,奖惩性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们要看到,这种影响是自上而下的,它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是消极的。
要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教师评价要淡化评比和奖惩作用,强化其发展性价值,在实践中逐步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这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既关注结果,更关注教师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通过评价发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改进建议,帮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促进专业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许多学校都对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从理论与观念上理顺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对于深入开展教师评价改革来说十分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只要奖惩不要发展的评价和只要发展不要奖惩的评价,都不是全面的评价。对于这一点,英国教师评价改革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佐证。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较为广泛地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许多教师认为“参加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享受”(注: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116页)。但由于发展性评价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投资,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而且这种缺少奖惩的评价在效果上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近些年来英国又开始推行一种带有奖惩性的“表现管理”教师评价制度,试图以折中的做法实现教师评价的“双重”功能:一个功能是按照量化指标决定教师的薪金,另一个功能则是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注:王小飞:《英国教师评价制度的新进展》,《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第43~47页)教师评价既是督促和管理教师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顾此失彼,不能充分、全面、均衡地发挥教师评价的多种功能,评价改革肯定会事倍功半。
如何在评价实践中正确处理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关系呢?首先,要淡化评比与奖惩。过去,学校往往先通过量化的评价给教师排队,分出若干等级,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给教师发放不同额度的奖金;现在,学校可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表现标准,只要教师能达到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可以拿到数目基本相等的奖金。这样,教师们就不用为了奖金的多少而你争我夺,奖惩性评价的压力大大减轻。其次,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淡化奖惩性评价,并不等于让教师又“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学校可以通过设立集体奖,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为优秀教师提供晋升、外出访问、学习等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要求其他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进修,同时组织优秀教师和其他教师结对子,将教师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体教师在专业上共同进步。
二 评价标准多元化
只有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才能使教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评价改革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什么样的评价标准能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在评价标准中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等,成为当前教师评价改革的重点。
1 评价标准要反映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
新课程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等有关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师评价标准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等有关文件,从职业道德、了解和尊重学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等几个方面评价教师的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如:1)注重教师角色转变,发展新型师生关系;2)注重教师间的合作与共事;3)注重教师的读书与进修,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4)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5)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6)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 不能把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依据
传统教师评价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我们曾对二百多名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让他们对当前教师评价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排序,结果发现排在第一位的问题就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教师评价中过分倚重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就会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搜索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另外,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不是学生个人完全能决定的,也不是教师完全能左右的,而是由来自学生(如个人素质、努力程度)、教师(如教学水平、职业道德)、学校(如校风、资源开发)、家庭(如家长文化素质、家庭教育态度与方式)、社会(如社会风气,社区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实际上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用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为评价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是,这一规定能对教师评价产生多大的积极影响,还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学生分数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与权重。
同样的道理,仅以发表文章篇数或参加各种教学比赛的获奖次数来评价教师工作,也是不合理的。教育部已明文规定:“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社会团体、民间学术机构组织的教学评比结果不得作为教师晋升、提级、评优等的依据”。(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第5页)实际上,无论是以分数评教,还是以获奖次数评教,都隐含着一个在教师评价中过分注重量化和量化不当的问题。在重建教师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问题。
3 尊重和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
发展性教师评价倡导评价内容与标准的多元化,要求评价者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去评价教师工作,以发现其优点和长处,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在自尊、自信中不断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为了体现和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多几把评价的尺子,使更多的教师通过评价取得成功并不断成长。教师可以有自己的专长与个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与魅力。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中建立个别化教师督导与评价体系的做法,对不同的教师或教师群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不同的程序和时间安排进行评价和指导。(注:王景英,梁红梅:《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特点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第54~59页)具体地说,新教师、不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不仅在评价标准上有所区别,评价周期也可以不同。新教师和不合格教师的正式评价每学期或每学年一次,而优秀教师可以每年、每2年或3年一次。为了使评价标准更好地适应教师的个体差异,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发动教师在满足基本表现标准的基础上,自主提出个人的发展规划和评价标准。一个教师如果能合理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并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就可以说是一个好教师。
三 构建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评价制度
改变教师评价主体较为单一的状况,“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第5页),使评价成为教师本人、管理者、同事、学生乃至家长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已成为当前教师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如何构建以教师自评为主的评价制度作些分析。
1 构建以教师自评为主的评价制度的重要意义
目前,自我评价与反思在教师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是开展发展性评价的关键。
之所以要在教师评价中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因为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他本人最了解开展教育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充分听取教师的自我剖析,他人(包括学校领导和同事)才能做出贴切的、富有建设性的评价意见。另外,教师是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主体,只有教师的主动参与,评价结论和建议才能真正被教师接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欲望和热情,才能使教师真正从评价过程中获益,激励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重视对教师自评的规范与指导
构建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评价制度,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与反思,主动觉察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对其形成的背景、原因与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寻找可以或可能解决问题的措施或方案,并就此展开行动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自我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给自己评定分数,更不是把自我评价意见写出来应付学校的检查,它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并最终促进教师的成长。因此,在实践中,如果硬性规定每个教师都要经常性地(甚至是在每一堂课后)把反思的意见写下来,也许在最开始的短时间内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时间一长就很可能成为教师的一种额外负担,使教师疲于应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反思的实际效果。
为了使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落到实处,要重视对教师自评的规范与指导:1)学校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自我评价在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意义;2)激发教师开展自我评价与反思的主观愿望;3)指导教师掌握自我反思的要求与方法;4)鼓励同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有利于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的环境;5)建立必要的程序与制度,督促教师的反思与成长;6)让教师感受自我反思带来的进步,使自我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
3 自评与他评的有机结合
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其家长都是教师教学工作共同体中的一员,他们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来观察和评价教师的工作,为教师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有用信息。对教师来说,这些观察者的评判是帮助自己成长的宝贵财富。学校在评价实践中要把教师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教师自评为主的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