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8%看8%,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199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7.2%,第二季度约为6.8%,上半年平均为7%。如果1998年要实现年初预定的8%的经济增长率目标,下半年就必须要达9%的经济增长率。今年是否能实现8%的经济增长率已成为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之一。最近我到青岛市调查时发现,经济增长率目标“层层放大”:山东省提出今年要实现9-10%的经济增长率目标;青岛市提出确保11-12%的经济增长率目标;下属县市又提出13-14%的目标。关于经济增长率8%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现在已经成为政府的“政治许诺”。当前,从我们所处的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大历史关头看,确保8%是必要的。但我想,如果跳出仅就8%而谈8%的思路来讲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增长率,或许更有意义。它不是一个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发展目标理论探讨与现实问题。
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否能够实现8%,作者所讨论的是实现8%增长率到底为了什么?
一、新发展观:从追求GDP到追求人类发展目标
如何看待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目的还是手段?我认为,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什么是发展的目的呢?现在国际上最新的发展观已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人类发展的目标。1990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发表了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人类发展概念以及测量人类发展程度的指标,到目前为止已发表了8份《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是什么含义呢,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扩大人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包括接受教育和训练的机会,获得公共卫生服务的机会,从事就业劳动的机会,也包括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等等。所谓能力,则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竞争的能力,提高自身收入水平的能力,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包括民主参与的能力,等等。所以说,发展是一个相对广泛的、需要协调和平衡各种不同目标的目标集,人文发展的概念并不是仅仅追求GDP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是实现人类发展这一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增长是为人类服务,而不是人类为增长服务。这是目前联合国每年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阐述的一个最新的也是最重要的发展观。需要指出的是,当1987年世界环境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直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它正式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之后,中国政府于1995年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从以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上来;今天提出人类发展的战略和新的发展观就标志着人类在发展观上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把经济增长作为追求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只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我实际是想说明增长和发展的含义相差较大,前者是以物为中心,而后者是以人为中心。强调8%的经济增长率是十分必要的,但容易形成为了8%而8%的局面。
二、增长效应:水平效应与速度效应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两种不同的效应,第一种我们称之为“水平效应”,它是指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本投入,它会产生一个短期的增长效应,只要增加资本投入,经济增长水平就会提高,所以它是一个水平效应。第二种我们称之为“速度效应”。就是说当加快技术进步进程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组织变革,便会产生一个长期的增长效应,就是经济增长曲线的斜率加大,增长的速度加快。这两种效应的区别在于水平效应是短期效应,只对短期增长起作用,速度效应则是长期效应,对长期增长起决定作用。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来说,起根本作用的是速度效应。根据OECD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观点,影响和决定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主要因素是:物资资本的高投资率;人口的技能和教育水平的迅速改进;开放和与其他经济成份的互相作用,以便在比较优势范围中得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增进吸引外国技术的能力;愿意承受和鼓励结构改变,愿意实施制度变革。(《世界经济200年回顾》,中文版,改革出版社,1998年)。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根本含义不是要简单地加大投资力度,而是要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快经济成本质变,使它的增长率发生较大的变化。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效应是不同的。根据对GDP增长曲线分解为趋势分量和循环分量计算,在70年代,GDP增长趋势大约是5.5%,80年代上升为9.5%,到90年代上半期是10.9%。也就是说,通过多次的连续的结构性调整和大规模的技术引入与扩散之后,增长速度效应在不断提高。1997年世界银行的《2020年中国》报告表明,1978年到1995年,我国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居世界首位。这就说明通过结构调整导致的长期性地增长效应明显提高。所以说我们应不必过分介意今年或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多高,而应更加关注影响长期性发展的速度效应,再次强调的是结构变革与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当然,从短期来看,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是必要的,这是两个不同概念。就是在此意义上,所以说目前提出淡化8%是必要的。我们只有坚持进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为下个世纪初期的长期高速度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估计,今后中国经济增长长期趋势在8-9%,低于90年代上半期增长趋势。这是因为经济总量规模基数变大;国内制造品市场已出现供大于求的格局,制造业高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减弱;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国内投资率已属世界最高水平国家之例,很难再进一步提高;出口依赖度(指出口额占GDP比重)上升速度明显减弱或变化不大,带动GDP增长的能力(指贡献率)不大可能进一步提高。长期增长趋势有所下降,会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率。但中国仍属于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之一。
三、横向国际比较;再看中国经济增长实绩
评价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并不只是参照以往的历史记录,更重要的是要作经济发展的横向国际比较。中国的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程度迅速加大,出口额占了全国GDP的四分之一,加上进口额占了40%左右。国际经济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又有赖于国际贸易增长,包括非贸易服务增长如旅游收入增长等。从1997年7月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发展为亚洲金融危机,我们称之为外部冲击,在这种外部冲击影响下,不同国家表现出不同政绩,东南亚和东亚11个国家和地区中,目前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汇率没有贬值,此外,今年只有中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地区经济增长率可能保持正值,其它国家从-0.5%到-15%,均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观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参照系就不能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记录了,而应放在同一个外部冲击条件下,与其它国家的国际比较了。我们看到,新加坡的增长下调到2.5%到4%,台湾地区也已下调到5%到6%。在这种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率能够达到6%到7%,已经是东南亚和东亚地区最好表现了。正像法国总理经济顾问对我所讲的,中国是亚洲地区唯一经济繁荣的“孤岛”。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如期实现8%GDP增长率则更好。
需要指出的是,从6、7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和部分北方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洪涝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是对经济增长的新的外部冲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GDP的损失量还很难估计,即使没有实现8%的经济增长率,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不可预见又不可控制的外部冲击来临时,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8%经济增长率。适时调整经济增长指标是各国政府的正常手段,不应把这一问题赋予政治色彩,适时作出调整是必要的,只要把客观情况讲清楚,人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谁都不是“魔术师”,做不到“点石成金”。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不对称性,决定我们不得不采用“试错法”,做出灵活的调整。
四、新旧周期交汇点:我国正在进入新的增长扩张期
今年经济增长率既是旧周期的低谷点,又是新周期的起始点,即使经济增长率低一点也是正常的,不属于经济发展大落类型,也没有出现经济衰退迹象。改革以来我国经历了四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1991年开始进入第四次经济周期扩张期,1994年以后进入收缩期,持续了四年,本应从去年下半年进入第五个周期的扩张期,但由于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使得进入扩张期的时间有所滞后。我们的分析认为,从1998年下半年进入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的可能性在增强,这种可能性表现在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系统增加信贷、刺激国内需求增加的政策不断出台等各方面。就经济周期而言,中国可能进入新的扩张期。虽然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deflation),如物价上涨率为负值,上半年为-2.1%,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出现经济衰退,经济增长率仍保持正增长,且处于旧周期结束新周期开始的交汇点上。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低一点,下半年会高一点;今年经济增长率低一点,明年经济增长率会高一点。8%只不过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点而已,而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如何使这一过程保持持续、稳定及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五、新经济成分:增长的重要来源
增长是不平衡的过程,也是结构变动的过程,表现为此消彼长,新经济成分在迅速增长,旧的经济成分在相对衰落。实现8%的经济增长率仅反映了全国各地区或各部门经济增长的总体平均水平,我们更关注增长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哪些地区或部门在增长?首先,新经济成分的高速度增长,如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国有控股公司、外资企业等经济成分保持了高增长率,例如1998年上半年“三资”企业及其他企业工业附加值增长11.3%,高于全国工业附加值7.9%的增长率;其次,新兴行业在高增长,如电子、计算机、通讯业、金融服务业等;再者,基础设施有较快的增长,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对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岗位发挥主要作用(李岚清,1998年7月21日)。从地区来看,我们希望中部、西部地区能有较大的增长。一方面,这种新经济成分或部门的增长,恰恰伴随着结构变动引起的快速增长,它会带来今后长期性的速度效应;另一方面,旧经济成分和传统产业部门增长缓慢,伴随着结构调整还会出现衰退的局面,影响了全国经济增长率。从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看,调整过程中通常出现暂时的经济增长率下降,这是结构调整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六、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和公平增长
长期性的速度效应给经济增长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经济增长应带动就业增长。80年代,我国每年平均就业增长率大约是3%,而经济增长率达到9%,属于“高就业的经济增长”类型,90年代上半期,经济增长率达到12%,而就业增长却降到了1.3%,而属于“低就业的经济增长”类型;去年,经济增长率是8.8%,而就业增长率只是1.09%。这些数据表明,高的经济增长没有有效带动就业增长,按照这一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的比例,如果今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就业增长率也只能是1%。所以,我认为,如果今年能有效地把就业增长率提高到1.25%或1.5%,这将比实现8%的经济增长率更有意义。
此外,人们更关注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有效地实现公平增长。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现在来看,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1997年城镇人均消费水平增长大约只有1.3%,这主要是因为大量下岗职工造成城市消费增长不足,所以说,解决和提高具有较大人口的低收入者的消费增长,将带动整个城市消费需求的扩大,而居民消费一般又集中在基本消费上,这个市场是相当巨大的。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1997年只是3.4%,1998年上半年这一增长率几乎为零。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我们不仅关心经济增长,而且关心这种增长能够相对使得全体人口包括低收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增长应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使收入分配相对公平。
七、政府主要职责:从追求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我个人认为,衡量各级政府的业绩不能只看经济增长指标。经济发展是多样化的,涵盖多种目标。政府提出经济增长率目标是必要的,老百姓关注更多的却是切身利益和需求目标。经济增长率与民生问题并不一定是必然联系的,只有当政府政策能够促进民生的解决,经济增长才能够与百姓密切相关。对于生了严重疾病的职工来说,医疗费能否报销;对于退休职工来说,退休费能否按期如数领取(据劳动部统计,截止1998年6月30日,全国仍有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新拖欠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其中森工、军工、农垦等行业系统资金缺口较大。见《中国劳动保障报》,1998年7月21日。辽宁省被拖欠发放养老金职工已超过40万人,累计拖欠养老金12.25亿元,1998年1月至5月拖欠4.7亿元。);对于下岗未就业职工来说,是否能领取基本生活费(1996年全国下岗职工平均每人每月领取生活费77元,其中黑龙江人均27元,内蒙古31元,吉林44元,辽宁45元),这些比经济增长是否达到8%更重要。养老保险能否推进、失业保险能否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能否出台,也许比政府的经济增长率目标更重要。如果说,这些改革措施能够顺利推进,那么即使职工收入增长水平不那么高,但是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建立起来,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历史性功绩。人民关心的是民生问题,而政府应当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政府的职责就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八、追求目标:没有水分的有效益的8%
实现名义的8%的经济增长率比较容易,但是实现没有水分的8%的经济增长率是比较困难的。不能为了8%而8%。库存增加经济效益不断下降,企业亏损日益严重,实现这样的8%没有多少意义。
我们的库存大体分为四类,其一是资本库存,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中,有一项是资本形成“库存增加”,1997年为2860亿元,相当于GDP的3.8%,而台湾1995年仅为0.7%;其二是工业产品库存,1995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库存额为12049亿元,其中产成品库存量为4598亿元,1997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库存额为14796亿元,其中产成品库存量为5921亿元,分别占GDP的比重为19.4%和7.8%(《中国统计摘要》,1998年,第112页);其三是商业库存,1994年全国批发零售贸易业库存为5819亿元;1996年上升为7227.3亿元,占当年GDP的10.4%;其四是大量的能源与物资库存,如煤炭、石油、木材、钢材、水泥等大宗物资库存。
一般而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库存水平低,追求最小库存量,甚至一些企业实行零库存,而在传统计划经济的国家,库存比例高,企业生产追求产值,而不考虑其产品能否销售出去。
因此,不是能不能实现8%的问题,而是实现什么样的8%,如果库存大量增加,很容易实现8%,这等于无效生产或低效生产。在当前处于供大于求的现实中,一味地扩大制造业生产,势必扩大库存。因此,我们希望8%的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份的、实实在在的、有效益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