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剧作的三重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剧作论文,视角论文,评价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道德评价是从社会伦理观念出发来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的杠杆。道德评判是一种 社会理想主义的裁决,它要求个性符合善的原则。历史评价则是以历史的结果作为评判 历史事件和人物作用的度量衡。它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裁决,强调历史结果的进步性,以 结果为基准而衡量过程。历史评价遵奉的是真的原则。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都是以社会 存在为基点、以人类生存与发展为指向的思维判断,其范畴涵盖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双 重领域。审美评价与二者不同,它仅仅以人类的精神世界为对象,而根基于立体的主观 感受。它的视点只落在审美裁体——历史剧作对于历史事件中人物的精神状态的描摹, 对于人物个性、气质、情绪、心理的把握上,遵循美的评判原则。这种美是审美载体对 于对象神韵恰切体现的美。由上述可知,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是对于社会存在的评价, 而审美评价则是对审美载体所表现社会存在的程度、火候、分寸的评价。前者属于观念 和哲学的范畴,后者属于艺术的范畴,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上。
二
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是集团、阶级、政党、个人对于社会存在的必然态度。
然而,社会道德观念不是一个恒定物,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度 ,而其前提是永远与人性的本能冲动发生矛盾。由于罗马时代人们的性欲泛滥,便有了 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文艺复兴呼唤人性,延宕而牵出性解放。儒学对于原始蒙昧文化的 文明规范,导致禁锢人性的宋明理学,理学的背面则是呼唤人的解放思潮。道德观念的 历史演进轨迹呈绕中心直线的波状曲线,所谓新旧道德观念则是历史具体时期的环节规 定性。由此可知,道德既是规范人性、维系社会正常发展的力量,是一种有效的“文明 压抑”(弗洛伊德语),又是违背人的自由发展、扼杀人性的恶棍。
历史评价则时时与道德评价产生悖论。历史的前进常常以残酷为代价,因而黑格尔说 恶是历史的动力,恩格斯说“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相对的退步,一些人的幸福发展是通过 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资本的原始积 累集中了人类全部的贪婪、残忍、疯狂,但不幸的是它却导致划时代工业革命的到来。 当我们看到一位充满了恶的欲念、时而践踏人类善良天性的人物,堂而皇之地坐进历史 功绩的宫殿而受人瞻仰时,不能不产生人性的悲哀。人类的良知使我们本能地厌恶那些 抛开对手段、过程的道义的审视,而只“以成败论英雄”,导致“成者王侯败者贼”的 历史悖论的反人道主义倾向。当我们看到某些有着完善的人格理想和高度智慧的历史精 英,身处国难,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以身殉道,然而却横阻在历史车轮的去路上,扮 演了历史悲剧角色时,不能不感发崇高与悲愤的情感。
就艺术创作的观念层面说,单纯的道德评价,往往导致非历史主义。而单纯的历史评 价,又会带来道德观念的逆动。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二者应成为同一坐标系中的纵轴与 横轴,它们的连接才能完善体现各自的功能。在艺术品的复杂意念蕴涵中,我们无法生 硬区分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高下,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上述悖论的怪圈。就艺术创作的 审美层面说,我们应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与历史、道德皆逆向运动的人,可以成为 成功的审美对象,只要艺术完整呈现了他的人性的复杂存在状态。艺术家不必一定要对 他进行历史的和道义的宣判(那常常使人物失去个性的丰富而遁入价值模式和道德模式) ,而将权力与信任赋予观赏者。
三
显然,评价艺术本体,运用的应该是审美评价而不是道德或历史评价的手段。这一认 识建立在艺术的审美功能论之上。艺术的基本功能不是对社会存在作出评价,那将是历 史哲学的任务,而是对于社会存在的真实状况作出把握,并将其形象地体现于艺术品之 中,从而带给欣赏者以审美愉悦。那种单纯或首先要求艺术负载道德、历史评价使命的 观念,是在敦促艺术违背自身规律而走向生命力的枯竭。这类实证不需要再在这里出示 了。
无可否认,历史剧的创作者和表现对象都是具体的社会存在,都处于一定时期道德与 历史的范域中,因而它逃不脱道德与历史观念的框范,决无成为单纯审美对象的可能。 这个规律先天地决定历史剧具有两种鲜明的性质:一、客体总是体现着特定的历史、道 德环境的意志,打上时代的烙印。二、主体不可避免地会用时尚的流行道德眼光和历史 眼光去审度对象,故而作品必然会带有道德、历史评判的色彩。作者在观念、理智、感 情上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态度,是剧作内涵的有机构成,这使得观赏者在面对剧作时 ,自然就有了三个评价角度:道德、历史、审美。一部历史剧应是真、善、美三者的有 机统一。然而由于接受者亦生存于特定的观念场中,他决不会放弃自己从道德、历史角 度审视对象的习惯和权力。但是,对于创作主体来说,却不应该主动要求作品直接承载 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负荷,创作的目的只能是建立一个 艺术地把握历史生活的完美构架,寻找美才是它的真正归宿。
四
认识到这一步,我们已经经历了历史剧观念演进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是:(一 )道德评判阶段。它囊括了传统戏曲衍生的全过程。“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明 初戏剧作家高则诚这一句警语,成为戏曲创作数百年奉为圭臬的法度。这是“文以载道 ”文艺观念在舞台上的延伸。近代以来,当反封建成为文艺创作的基本母题后,人们同 样基于道德功利目的,沿用同样的艺术理解模式,仅仅将道德观的支撑点挪移了一个角 度,“风化”的内容变了,而对于艺术功能的非本体负荷要求没有变。它导致人物形象 的道德化模式。(二)历史评判阶段。人们在社会与思想革命中获得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视 角,要求它在文艺观中的体现与表露。于是出现对历史人物的“翻案”热潮。历史剧不 再是艺术地展现人物心灵的殿堂,而成为宣判历史人物功过的法庭。它导致艺术堕为宣 传品,成为观念的工具和附庸。(三)审美评判阶段。因了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变故,人 们才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与人生,理解了艺术的特殊属性。历史剧第一次探入了历史本 质与人物内心的深层,展现复杂、深刻而真实完整的人性、人格,成为历史剧创作普遍 的艺术追求。至此,文艺回归了它的本性,显示出青春跃动的生命力。自然,道德与历 史观念仍然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前提,然而它们不再“越位”了。
至此,本文可以完成它的结语:对一部历史剧作,离不开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标尺 ,亦不可否认它的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观赏者也自可依据自身的信息感应能力和接受 能力去多方品味。然而创作主体的目的只能是深刻揭示人性在历史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从这一任务来说,越是不带任何偏见,越是能够超越道德、历史观念的局限,就越能发 现人性存在的复杂和真实状况,而将其呈现在舞台上,就越能树立起成功的艺术典型, 越具有审美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