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与生物学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_校本课程论文

结合高中生物教材 有效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课程论文,教材论文,生物论文,高中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件编号:1003-7586-(2008)04-0059-02

21世纪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给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本文谈几点关于如何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做法。

1 认真学习和研究《生物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还应当参与开发课程资源。随着国家教材多样化政策的推行,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市可能使用的是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目前已经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新教材有五个版本:人教版(朱正威、赵占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山东版(张时新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江苏版(汪忠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河北版(刘植义主编,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以及北师大版(刘相钰、刘恩山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各地尽管使用的教材不统一,但课程标准中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是一致的,所以教师在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时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

2 依托现行生物教材,明确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纲要

校本课程开发纲要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以明确生物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活动安排、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依托现行生物教材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体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有效实施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校本课程内容围绕课标规定的具体内容标准对教材进行改编、延伸和拓展;由于教材的校本化建设仍然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根本宗旨,所以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个别探究性课题可以延续到课外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围绕实施生物课程标准的情况开展。具体评价实施途径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第一,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了解校本课程实施结果。如笔者所在课题组进行了“关于生物课程目标中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调查”、“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生物学习方式调查”等。通过调查的数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生物校本课程实施后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教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校本课程提供了依据。第二,纸笔测验数据分析。当前,通过对各阶段学生纸笔测验结果的分析仍然是评价校本课程建设情况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客观性和科学性。

3 结合生物教材,建设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一种课程类型,其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使课程校本化,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生物学科的教学不能完全满足于对现有课标教材的使用,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有个再加工的过程,否则不能适应《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对现有生物教材进行改编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出新专题来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

3.1 对高中生物课标教材进行改编,实施教材校本化建设

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行新的课程开发。在这里“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第二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对高中生物课标教材进行改编属于第二种校本课程开发形态。对现行教材的改编操作性更强,目标指向性更明确,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实施途径是学案。学案就是导学方案,主要通过教师设计(学生可以参与),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编写学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材校本化建设的过程。

3.1.1 通过学案的媒介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校本课程内容确定为以所用生物教材内容为本,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经验,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前后顺序,增加一些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的内容,对一些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如选修3中“蛋白质工程的崛起”一节,学生在必修课中已经学习过中心法则及蛋白质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等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中心法则的内容,引导学生加强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3.1.2 以学案为媒介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

依托现行生物教材,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教师对生物课程标准中反映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理解。它的开发与实践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践过程,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事实上就是贯彻事实课程标准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版本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一)中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一个探究实验,通过参考和分析人教版和苏教版两套教材,结合实验操作,将酵母菌细胞呼吸装置图进行了改进(图1),改进后的装置实验效果良好。

图1 改进后的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装置图

3.1.3 通过学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性整理

课程标准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学案途径引领学生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整体与局部、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关于必修3《稳态与环境》这部分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学案途径要求学生从细胞水平、群体水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性整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不同层次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从而明确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依靠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3.1.4 通过学案途径整合课程资源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也应当参与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既包括教科书、教学用具、媒体信息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无形的资源。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教学效益。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选修模块。如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以专题讲座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学术性较强,对不少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构成了挑战。学案明确要求学生查看人教网生物栏目中各个专题的专家视频讲解以及查询相关网页;再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学案要求学生回忆“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等,这些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现有的认知结构已经贮备了关于基因和基因重组的相关信息,这为进一步“同化”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奠定了基础。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探究性学习。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学案的途径明确告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什么样的资料,查阅何种书籍,怎样做探究性实验等。如,“基因工程的应用”一节,教师可以通过列出下列学习提纲,“什么是乳腺生物反应器”、“什么是工程菌”、“什么是基因治疗”等,采用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的方法学习。

3.2 拓展生物教材内容,开发专题形式生物校本教材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兴趣是始终要关注的问题,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教师最了解学生,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要考虑结合教材内容和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开发出专题形式的生物校本教材。笔者结合必修2《遗传与进化》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相关基因工程的内容,开发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前景》校本教材。

标签:;  ;  ;  ;  

高中生物教材与生物学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