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免考”改革及其启示_大学论文

美国大学“免考”改革及其启示_大学论文

美国大学“可免试入学”改革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美国大学论文,可免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统一高考制度1952年建制迄今已逾60年,其间几经风雨。进入21世纪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进入改革的快车道,花样多、力度大,呈现出高考前50年所没有的热闹图景,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议。统一高考作为一项极富中国特色的考试招生制度,其改革深受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种要素的影响。“就高考论高考”固然重要,但“跳出高考看高考”同样不可或缺,有助于我们理性破除思维定式、清醒认知考试本质及其功能局限,制定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考试招生政策,把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源头关”。美国大学实行的招生办法是典型的“多样化招生”,其大学招生制度具有“标准多元、综合评价、自主招生”等特征。近年来,美国部分高校又开始试行“可免试入学”改革。这些办法或举措颇值得我国高考多样化改革关注与借鉴。

       一、美国大学招生标准的变迁

       美国高等教育发端于1636年创建的哈佛学院,迄今已三百多年。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大学招生制度的发展变革很值得我们研究。殖民地时期,美国本土建立的学院以欧洲的教育模式为参照,深受其母体欧洲大学“办学自主、学术自治”传统的影响,加之其时的公立普通教育甚为缺乏,没有相对统一的普通高中教育标准提供参考,因此,殖民地学院的入学考试都是自主进行,且没有笔试,一般由校长或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试。即便是这种口试,也常常由于生源的缺乏而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美国建国后,虽然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新建学院数量剧增,但大学招生由各校自定标准、自主录取的做法并没有改变。

       内战爆发后,美国大学进入转型期,尤其是《莫里尔法案》颁布后,不仅许多老式学院转变为大学、出现了研究生教育,而且建立了各种新型学院。伴随着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类型的多样化以及高中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入学率也增长迅猛。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公立大学通常根据获得认证资格的公立高中的毕业文凭来录取学生,但东部的精英大学由于入学竞争激烈,除了高中学业成绩外,还参考其他入学标准,如推荐信、个人信息(含家庭社会地位)、志愿书等。①

       转型期间,私立大学于20世纪初发起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开发学术科目通用考试,用以作为入学标准,仅有高中毕业文凭者是无法进入这些竞争激烈的私立精英大学的,只有在学术科目通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才会被录取。彼时,在纽约的犹太人由于重视教育、学业优良,在学术科目通用考试竞争中占据优势,得以大量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引起反犹的耶鲁和普林斯顿等精英大学的恐慌。他们希望借助于某种智力测验,用来证明日耳曼血统的青年要比其他劣种人如阿尔卑斯山人、地中海人(包括犹太人)和黑人青年更优秀。②在这一背景下,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即“学术性向测验”,后改为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即“学术评估测验”)于1926年被引入大学招生。可见,SAT起初的定位是一种测量固有智力天资的智商测验而不是测试学生对学术课程的掌握程度。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西部的公立大学开发了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即“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作为SAT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此后,SAT或ACT等标准化考试成绩便取代高中成绩成为打开大学之门的“万能钥匙”。有学者因此认为,公立大学与高中之间的直接关联,从20世纪中叶起遂被切断。③

       如今,美国4000多所大学类型、层次各异,有各不相同的入学要求与标准,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者实行开放入学(Open Admission)的大学(含两年制社区学院),只需申请者提供高中毕业文凭或同等学力证明即可录取;一类是有入学要求的大学,要求申请者提供高中学业表现、SAT或ACT分数、推荐信、课外活动、才艺证明、小作文等一系列材料中的一种或数种,通过对多元指标的综合评价(holistic review)来选录学生。④

       在上述指标中,高中学业表现是美国大学入学最重要的一项考量。对高中学业的考查主要包括三部分:修读课程、中学报告、高中成绩。每所高校对中学课程修习的规定各有不同,有的学校对申请者修读什么课程并不作硬性要求,例如,八所常春藤盟校都未对中学必修课程提出要求,但会提出他们所建议的或认为能够为大学学习做好准备的理想课程结构;多数大学则对此做出硬性规定,要求申请人在中学必须完成年限长短不一的英语、数学、生物、物理、历史、社会科学、外语等课程的学习。尽管对必修的课程没有要求,但高竞争性大学一般都很注重学生追求上进、挑战自我的精神,希望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选修一些难度大的高级课程或大学预修课程,如AP(Advance Placement)、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等课程。修习并通过了这些高级或预修课程的考试,无疑可以为大学申请成功增加筹码。中学报告由申请者所在中学的校长或升学顾问填写,以表格形式呈现,内容涉及学生在中学课内课外的活动及其业绩,既有客观选择项,又有主观报告项,有些大学还要求学生提供高中最后一学年中期报告(Mid-year School Report),以便于追踪入学申请提交后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业进展(如果申请者此后的学业表现不佳,则有可能被大学收回录取资格)。

       中学报告通常要附上填有课程名称和分数的正式成绩单(由升学顾问、校长或其他学校官员填写并寄送)。各大学所要求的中学报告内容繁略不一。有的比较简单,主要是填空,内容包括学生的各科成绩、年级排名或平均成绩,以及所在中学的基本情况,如学校性质(是否公立、私立,有否隶属宗教派别等)、开设课程(有没有开AP或IB课程)、对学生毕业有何要求、上一年度学生的标准化考试平均成绩、毕业生中准备申请四年制和二年制院校的比例等。有的则不厌其烦,要求提供更为周详的学生信息,例如,普林斯顿大学要求的中学报告包括以下三部分:学术表现(Academic Standing),包括候选人的排名、课程平均成绩、年级最高的平均成绩以及申请人所在中学同届毕业生申请四年制和二年制院校的比例等;综合等级评定(General Ratings),包括学术成就、学习动力、潜力、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思维开放性、情感成熟度、自信心、领导才能、对他人的关心、职业道德、自私性、同学的评价、老师的评价等;总体评价或总结(General Evaluation/Summary Statement),选项涉及学术、课外活动的参与及贡献、个性品质等方面,要求报告完成人从总体上对申请者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分出三六九等。⑤

       高中成绩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年级排名(Class Rank),一种是平均绩点(GPA)。对高中成绩的考查,大学一般不设僵硬的“底线”。但精英大学在招生简章上都会列出上一届新生的中学成绩排名或GPA情况,供报考者参考。为保证中学成绩在大学录取中被充分尊重,有的州还制定出相应法规,例如,德克萨斯州的法律规定,中学排名在前10%的学生将自动被该州任何一所州立大学录取⑥;爱荷华州也有类似的立法规定⑦。州立大学如果拒收高中成绩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必须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可能会被上告。尽管中学成绩是美国大学入学最主要的考查标准之一,但大学在评估此项指标时,也并非片面追求高分数,而是将其放置到学生的中学教育条件或家庭背景中综合考量。

       标准化考试分数是仅次于高中学业表现的另一条主要入学指标。美国大学入学的标准化考试主要有SAT和ACT。其中,SAT分为推理测验(Reasoning Test)和学科测验(Subject Test)两项,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在大学学习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内容包括阅读、数学、写作等,后者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能力,与中学所学课程内容关联较密,科目考试包括英语语言及文学、外语、历史与社会、数学、自然科学等5个领域的20门。ACT是占据美国大学入学测试“半壁江山”的另一项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在中学的学习效果,但也有能力考测的成分。标准化考试分数是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因子之一,大学排行榜会报告各校招收新生位于中间50%段的标准化考试平均分数。

       课外活动也是一些大学尤其是精英大学审查学生入学申请时较重视的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大学了解学生对非学术活动或在学校以外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承担的义务、所做的贡献,而且可以关注到学生的特殊才能或成就。这是由于他们重视校园及其文化的多样化,而新生群体及其课外活动的多样化正是校园文化多样化的基础。但也并非每所学校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个个都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履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例如,哈佛大学便认为,他们招收的多样化新生群体中,有的是那些在学习或研究领域有非同寻常的成就者,有的是对所在中学或社区有引人注目的突出贡献者,有的是在某一特殊领域表现出色的偏才怪才,有的则是能给大学带来不同景象的有着特殊成长环境或经历的学生。许多大学都强调,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不在于所列清单的长短,而在于参与的深度、贡献与影响力,特别是学生在其中所扮演的领导角色。

       不少精英大学还要求申请者提供推荐信、才艺证明、小作文等辅助考查材料,并参考后者的面试表现。推荐信一般要求两封,由高中最后两年的主要课程任课教师所写。有的学校还规定,如学生认为有必要,也欢迎提供这两封以外的推荐信做参考,例如由雇主、教练、教区宗教领袖、朋友乃至家人所写的推荐信。由于希望选拔到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些大学也鼓励申请者提交各种才艺证明。例如,普林斯顿大学规定,申请者如有特殊才艺,可将音乐表演或美术、文学创作等作品直接寄送给招生办,由招生办安排相关系科的教师来观看、鉴赏和评估这些幻灯、磁带、唱片或其他发表作品。对于一些有运动特长的申请者,则由学校相关教师或教练与申请者直接联系,安排考核。这些相关教师和体育教练向录取工作人员提供的关于申请者的才艺信息,在审核申请过程中会被加以考虑。有些大学还要求学生提交一篇短文(essay)或个人自述(personal statement)。一般学校会给学生提供若干参考选题,比如出国旅行经历、个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学术经历、最喜欢的书,可选数个话题进行写作,短则两三百字,长则四五百字。选题多从上届申请者征集而来。此外,面试表现也是一些大学录取评价的内容之一。面试并不在校园内由招生人员完成,而是由散布在全美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校友志愿者们代表学校在当地进行。这些材料可使大学在冰冷的考试分数与学业成绩之外了解学生作为“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爱好、兴趣、生活经历等活生生的另一面。

       二、美国“可免试入学”改革缘由与实效

       尽管美国的大学享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权,招生标准、规模及运作完全由各校招生委员会自主制定,且录取评审指标多元,但在招生实践中,标准化考试分数逐渐成为凌驾在大学招生自主权之上的“无冕之王”,自1926年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标准化考试分数便成为美国大学近百年录取新生深为倚重的“黄金罗盘”。截至目前,标准化考试分数仍被美国2400多所四年制大学视为录取抉择的最重要依据,并且一直是颇有影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座上客”。

       正如统一高考在中国饱受非议一样,标准化考试在美国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近20年来,不断有学校改革入学政策,逐渐弱化对标准化考试成绩的要求,部分大学甚至完全实行所谓的“可免试入学”(Test-optional)政策,SAT或ACT成绩不再是必须提交的申请材料;有的大学则实行所谓的“不问,不说”(Don't Ask,Don't Tell)政策,要求申请者不提供标准化考试分数。

       实行这一改革主要基于两点理由:

       其一,标准化考试成绩对预测大学学业成绩效果甚微。既然标准化考试分数是大学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人们自然期望它能很好地预测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业表现、按时毕业率乃至未来职场前景。然而研究者发现,标准化考试分数对大学学业成绩的预测力实际上微不足道,即使根据考试开发者自己提供的数据,标准化考试分数的预测度充其量也只有两成,意味着大学学业表现的绝大部分程度无法通过标准化考试分数有效预测到。如果把这样一种预测度很低的标准化考试分数作为大学录取新生的“黄金罗盘”,则大学招生所倚重的实际上是一个“找不着北”的无效罗盘。⑧

       相反,人们发现,高中成绩比标准化考试分数能更好地预测大学成绩和毕业率,正如加州大学荣退校长理查德·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和伯克利分校统计学家索尔·盖泽(Saul Geiser)所认为的:“高中学科成绩的总平均绩点被证明是大学成绩的最佳综合预测指数,无论高中的品质或类型如何。”⑨这一点已被许多相关成果所证实,其中,以考试机构自身主持的研究项目的证实最具说服力。主办SAT的大学委员会在一些写给统计行家看的专业性文章中,承认高中成绩对大学学业预测最为重要,但在一些面向大众的出版物中,他们对真相却采取了选择性取舍态度,声称标准化考试的预测效果是最好的。⑩

       为了提供更令人信服的证据,美国的统计学家还进一步对标准化考试分数在高中成绩对大学业绩的预测水平基础上的增值情况进行探究。他们采用线性多元回归方法并通过建立模型,来测量SAT和高中成绩对大学学业解释功效的贡献度(即模型里所谓的决定系数)。与SAT有着密切利益关联的考试业界,声称发现决定系数有8个百分点的提升,即从单一高中平均绩点的决定系数13%提高到附加SAT后的21%;(11)但独立研究者多认为仅有2%的增长,无论是SAT或ACT,都未能在高中平均绩点的决定系数基础上增加几个百分点。相比于考试产业在考试准备和管理费用等方面每年耗费美国人数十亿美元之巨,研究者们认为这点可怜的增加是微不足道和没有价值的。(12)

       其二,标准化考试强化了社会不平等。美国不少学者认为标准化考试带有歧视性质,将社会淘汰“粉饰”为学术淘汰,窄化了被录取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及种族来源多样性,大学入学越倚重它,对少数族裔、女性及低社经地位青年就越不利。(13)而且,标准化考试分数在性别与种族之间存在的差异,远非考试不公平问题的全部,研究表明,家庭收入与考试分数之间也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即学生的家庭收入越高,标准化考试平均分数也越高:那些来自年收入低于2万美元的贫寒家庭学生,考试分数比来自4万-5万美元中等年收入家庭的学生低100分;来自中等年收入家庭的学生,考试分数又比来自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家庭的学生低200分。(14)加州大学的统计学家索尔·盖泽(Saul Geiser)和玛利亚·森迪莱斯(Maria Santelices)2007年曾对SAT词汇和数学两部分的分数与家庭收入进行相关性研究,也证明了标准化考试分数承载着社会不平等:“SAT词汇部分与家庭收入在.32水平上相关,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在.39水平上相关;数学部分与家庭收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分别在.24与.32水平上相关。而高中平均绩点与家庭收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却分别只在.04水平与.06水平上相关。”(15)

       鉴于标准化考试分数与家庭收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而高中成绩却与后两者几乎无关,标准化考试的反对者们极力推崇以高中学业表现取代标准化考试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负责招生事务的副教务长布鲁斯·沃克博士(Bruce Walker)曾发布过多份关于“10%解决方案”的研究报告,阐释高中排名是预测大学成绩和毕业率的绝佳且可靠指标:“位列任何高中毕业班前10%的成绩,可以使年轻人克服来自低收入贫寒家庭、父母无高中文凭以及就读低水平高中等劣势。在德克萨斯大学,那些来自年收入在20,000美元以下的最低收入家庭以及毕业于官方认为是最差高中的成绩排名前10%的年轻人,其学术表现要强于那些高中成绩排名在10%之后、毕业于模范高中、来自高收入且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家庭的学生。”(16)因此,以高中成绩来录取学生,被认为既有助于提升大学校园种族与社会阶层的多样化程度,又有助于低社经阶层学生获得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

       基于以上原因,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支持“可免试入学”改革的行列中,主张抛弃标准化考试这一最初由私立大学设计、旨在将高社经地位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尽收囊中、带有社会偏见与歧视的旧的“黄金罗盘”,创新出适合21世纪的招生方法。历史社会学家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ray)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曾经坚定信奉并坚决主张运用智力测试来筛选大学新生的默里(17),如今转而提倡废除标准化考试:“证据压倒了一切……我坚决主张SAT必须终止。不仅仅是弱化其重要性,而是不再实施……SAT分数原本应成为底层大学前进的信号灯,结果却成了顶尖大学炫耀的资本。”(18)

       在过去20年间,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学进行了“可免试入学”的改革尝试,截至2014年,已有800多所四年制大学(占该类大学总数1/3)在招生中部分甚至全面实行了“可免试入学”政策,其中不乏高水平大学或文理学院。(19)因改革效果良好,“可免试入学”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统计学家托马斯·埃斯彭沙德(Thomas Espenshade)和张杨松(Chang Young-Chung)通过建立统计模型,来预测“可免试入学”政策对新生的社会构成和学术能力产生的影响,以此判断这一新政策到底“是不是赢家”。研究结果预言,无论私立或公立大学,在终止使用标准化考试分数、改而采用高中成绩和大学预修课程(AP课程)考试分数作为录取依据后,将会招录到社会构成更多样、学术能力更强的学生。(20)这一预言正在一些进行改革试验的大学中成为现实。

       以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为例。2009年,维克成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榜前30所精英大学中唯一实行“可免试入学”政策的大学。新政策实行前,维克的高年级学生只有6%为有色少数族裔;新政策实行后招收的三届学生中,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学生比例增至23%、亚裔学生增至11%、父母双方均未上过大学的所谓“第一代大学生”比例猛增至11%、家庭收入接近贫困线的佩尔奖学金获得者的比例翻番至11%。从入学新生的高中排名看,居前10%的人数比例由2008年的65%上升到2011年的83%。(21)新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降低维克的品质与学术声誉,反而因生源成分更加多样而使校园更具活力与吸引力。因此,维克实行的“可免试入学”被认为是一个既利于提高生源品质又利于提升招生公平性的“双赢”政策。

       除了依据高中成绩和AP课程成绩来选拔新生,也有一些学校尝试采用其他方式来甄选生源,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尝试采用非认知性考试“彩虹项目”(Rainbow Project)来评估申请者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发现,与SAT相比,这些非认知性考试对学生大学成绩和保留率有更强的预测力,而且更加公平,考试分数也没有性别或种族差距,有助于提高弱势阶层子女的入学率。(22)

       三、美国“可免试入学”启示

       与SAT长期是美国大学招生的“黄金罗盘”一样,统一高考也长期在我国大学招生中雄踞“一统天下”的重要地位,对我国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可见的未来,高考仍会是高校选拔新生最重要的依据与途径。然而,最重要不等于唯一。以往教育领域出现的许多负面现象或问题,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学业负担过重、智育独秀等,都是缘于我们错误地将高考这一“重要”途径践行成“唯一”途径。固然,将所有教育与社会问题都怪罪于高考有失公允,但我们不得不正视它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的强大指挥与牵制作用。造成这些负面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入学渠道与录取依据过于单一,高考背负了太大责任、被寄寓了太多希望,成为许多考生精神世界的“不能承受之重”。(23)

       从测量学上看,人才考核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才具有高效度。高校选拔新生也同样如此。而统一高考作为一种笔试(除外语科目有少量口试),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高考再改革、再完备,也只是人才考核众多手段之一,无法也不能据此对考生素质进行综合评价与考核。单一的考核手段与录取标准,造成“唯分是重”、“分分计较”,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既不综合也不多元,成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标实现之瓶颈。

       披览近几年发布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无一不对高考改革提出指导意见或明确规定。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纲挈领地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目标;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并针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高考科目改革及一年多考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指导思想;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随后,上海、浙江两省市相继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都体现了多元考核、多一把“尺子”量学生以及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思路。从以上指导思想与改革精神,可以归纳出我国高考改革的最主要目标是“公平”与“科学”,其中,科学又包含“分类”、“多元”、“综合”等要素。美国大学进行“可免试入学”改革的动机主要也是出于公平与科学的考量,从已有的改革成效看,这两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虽然美国学术界对“可免试入学”政策尚有许多争议,但其关于大规模标准化统考的反思与破除统考迷信的改革尝试,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近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进行了分省命题、自主招生、新课改高考、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平行志愿录取模式、考试安全、高职单招、高考加分范围调整、促进重点大学招生计划区域公平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改革,并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高中阶段也相应进行了学业水平考试、综合评价、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种改革尝试。但受高校招生体制所囿,这些科学合理的高中教育改革及人才评价手段,往往止步于高考录取分数线“画地为牢”的界外,无法深入到高校招生体系内发挥应有的作用,令人深为叹惋。

       1977年恢复高考迄今近40年,高考改革在“怎么考”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世界先进的考试理念与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吸收与借鉴,但在“如何招”的问题上,高考改革却障碍重重、举步维艰。笔者认为,后者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高考改革攻坚克难的目标。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需倚重统一高考成绩作为选拔新生的主要手段,但“只有统考才公平”的迷思必须破除,高考分数“独霸招生天下”的状况必须改变。唯其如此,我国高校招生方可逐渐挣脱藩篱、闯出新路;我国教育方可真正选拔英才、功利千秋。如果我们目光短视,仅仅关注考试这一环节,注定要与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多元多样的需求相脱节。我国高考制度要发挥良性的教育与社会功能,必须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桎梏、推动人才评价多元化与招生录取多样化改革。至少,可以先推动少数顶尖大学深化招生改革,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不拘一格、科学选才。俗话说,“秧好谷一半”。选好生源是高等教育品质保障的前提,只有选取综合素质全面、培养潜质优良的“好秧苗”,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才会有良好起点。而这正是美国大学“可免试入学”改革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注释:

       ①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李子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0页。

       ②Soares,J.A.The Power of Privilege:Yale and America's Elite Colleges.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25.

       ③⑧(14)Soares,J.A."For Tests That Are Predictively Powerful and without Social Prejudice." Research & Practice in Assessment,7(2012).

       ④郑若玲:《美国大学招考制度的启示》,《光明日报》,2007年5月9日。

       ⑤详情请参阅普林斯顿大学申请材料中的中学报告表格。

       ⑥Needham,Jerry."North Fast Class Ranks Draw Anger." San Antonio Express-News,November 14,2006.

       ⑦End the 50% Admissions Rule? DesMoines Register,November 27,2006.http://desmoinesregister.com/apps/pbcs.dll/section? category=OPINION.

       ⑨Atkinson,R.,and S.Geiser."Reflections on a Century of College Admissions Tests." Research & Occasional Paper Series:CSHE.4.0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http://cshe.berkeley.edu/,2009.

       ⑩http://thechoice.blogs.nytimes.com/2011/11/09/sat/.

       (11)百分比由Raw R相应数据的平方所得,详见Kobrin,J.B.Patterson,E.Shaw,K.Mattern,and S.Barbuti.Validity of SAT for Predicting First Year College Grade Point Average(Report No.2008-5).NY:College Board,5.

       (12)(21)Soares,J.A."Private Paradigm Constrains Public Response to Twenty-first Century Challenges." Wake Forest Law Review 48,no.2(2013).

       (13)Soares,J.A."The Future of College Admissions:Discuss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7,no.1(2012).

       (15)Geiser,S.,and M.V.Santelices."Validity of High-school Grades in Predicting Student Success beyond the Freshman Year:High-school Record vs.Standardized Tests as Indicator of Four-year College Outcomes." Occasional Paper Series,6.07,Berkeley,CA: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7.

       (16)Walker,B.Overcoming the Effects of Social Structure on College-going Behavior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Texas and the Top 10% Solution.Austion:University of the Texas,2009.

       (17)1994年,查尔斯·默里在其与心理学家理查德·赫恩斯坦(Richard Herrnstein)合著的《钟形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与阶级结构》(The Bell Curve:Intelligenc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的书中宣称,智商是天生的,在不同种族中的分布是固定的,与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无关。黑人的智商总体上比白人低,这是他们不如白人成功的根本原因。

       (18)Murray,Charles."Abolishing the SAT." In J.Soares,A.ed.SAT Wars:The Case for Test-optional College Admissions.NY: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2,69.

       (19)The National Center for Fair & Open Test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Do Not Use SAT/ACT Scores for Admitting Substantial Numbers of Students into Bachelor Degree Programs.2014-08-20.http://fairtest.orgsitesdefaultfilesOptionalPDFHardCopy.pdf.

       (20)Espenshade,Thomas J.,and Chang Y.Chung."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dmission Preferences at Elite Universitie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6,no.2(June 2005).

       (22)Sternberg,Robert J."The Rainbow and Kaleidoscope Projects:A New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Undergraduate Admissions." European Psychologist 14,no.4(2009).

       (23)郑若玲:《将高考分数标准由“硬”调“软”》,《光明日报》2014年5月13日。

标签:;  ;  ;  ;  ;  ;  ;  ;  ;  ;  ;  

美国大学“免考”改革及其启示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