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300300
前言: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是保证人民群众居住生活安全与否的关键,而砌体结构工程是建筑工程建设中重要环节,本文就砌体结构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砌体结构工程 质量 PDCA循环
1.研究意义
砌体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质量是建筑的根本,加强砌体工程质量的预防与控制,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砌体结构中的质量问题分析及防治
2.1.灰缝砂浆饱满度不符合要求问题
原因分析:(1)砂浆的和易性差。(2)工人未按“三一”砌砖法规定要求进行操作。(3)水平灰缝缩口太大。(4)干砖直接上墙,未提前进行淋水润湿处理。
防治措施:(1)改善砂浆和易性的方法有:使用化学外加剂、增大混凝土的浆体含量、增大胶凝材料用量、增大混凝土的砂浆含量,即增大砂率、降低最大粗骨料粒径,使用级配较好的砂石(2)砌筑时要求采用“三一”砌砖法,并且严禁铺长灰和摆砖砌筑,避免造成砂浆不饱满。(3)砌筑过程中要求先把口灰铺满,然后进行刮缝。(4)砌筑用烧结普通砖必须提前1~2d浇水湿润,含水率宜控制在10%~15%,严禁干砖直接上墙使砌筑砂浆早期脱水从而降低强度。
2.2. 砌筑墙体裂缝问题
原因分析:(1)砌块龄期未到规定时间,强度不满足要求就已上墙。(2)墙身面积过大而没有设置构造柱和拉结筋。(3)砌组方法不正确,上下层砌块没有错开搭接形成了通缝,灰缝砂浆不饱满,墙体整体强度低。
防治措施:(1)砌块要求28天后进场后再使用,或在砌块进场前三天不间断浇水养护;防止混凝土加气砌块自身干缩产生变形(2)填充墙应沿框架柱每隔500mm~600mm设置2Φ6通长拉结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抗震烈度为6、7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抗震烈度为8度时应全长贯通【1】。(3)砌筑时上下层砌块必须错开搭接,不能有通缝,同时灰缝的砂浆饱满度要大于80%;保证砌体间有足够的强度及良好的粘结性。
2.3.构造柱质量问题
原因分析:(1)构造柱、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及漏筋。(2)构造柱的马牙槎进退尺寸不满足要求,进退面不在同一竖向直线上。(3)钢筋绑扎不符合规范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防治措施:(1)支模前检查模板,木模板要将内表面清理干净,涂好脱模油,先横刷一遍后再竖刷一遍。支模要牢固,以满足在浇筑混凝土后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要求,避免出现胀模、漏浆等。在浇筑混凝土前,要将杂物从模板清扫口处冲洗干净,并应充分浇水湿透、无积水,以避免出现孔洞和露筋现象。圈梁和构造柱的混凝土相交处,在同一层内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同时振捣[2]。(2)墙体与构造柱连接处的墙宜砌成马牙槎,马牙槎伸入墙体60~100mm,槎高200~300mm并应为砌体材料高度的整倍数。马牙槎应从柱脚开始,先退后进,同一进退面应控制在同一竖向直线上。(3)构造柱纵向钢筋采用绑扎搭接时,钢筋搭接长度50d。构造柱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不少于4根箍筋【1】。出现主筋搭接长度不满足规范规定时应采取焊接补强措施;若箍筋间距大小不均匀或出现歪斜,在砌筑时要随时调整,支模前应彻底调整。构造柱的钢筋骨架要有定位措施(如焊接矩形钢筋定位套),以保证不发生扭曲变形。
2.4.组砌问题
原因分析:(1)砌筑中排砖不正确,造成错缝,通缝,砌块搭接长度不足等问题。(2)砌筑漏放构造钢筋。如内外墙不同时砌筑,未放置拉结钢筋,从而导致内外墙交接处产生较长的竖向裂缝。砌体用断砖,墙中出现较多通缝。(3)未按要求设置皮数杆控制砌砖层数而造成砌筑墙体出现错层现象。(4)砌筑墙体留槎错误。
防治措施:(1)提前做好排砖图交底,控制好摆砖,在保证砌砖灰缝8~12mm的前提下考虑到砖垛等处用砖的合理模数,按制好的排砖图施工。(2)在需砌筑墙体的剪力墙上预埋或化学植筋6钢筋,深度为10d,与直径6拉结筋绑扎搭接,每隔500mm~600mm设置一道,拉结筋伸入墙内长度应沿墙全长贯通。有缺陷的砖块要求分散砌筑,一砖或者半砖厚墙体处严禁使用破碎的砖块。(3)提前确定好标高,做好皮数杆,第一皮砖的标高必须控制好,严格按照制好的皮数杆进行砌筑。(4)砖砌体的转角处与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严禁无可靠措施的内外墙分砌,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设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墙高的2/3,当不能留斜槎时,除转角处外,可留直槎,但直槎必须做成凸槎,留直槎处必须加设拉结钢筋,埋起长度从留直槎处算起,每边不小于1000mm,末端应有90°弯钩[3]。
3.建立完善的PDCA循环管理机制
在砌体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相应的科学管理机制,如采用PDCA循环管理机制。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它是指一项工作的开展要经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把PDCA循环运用到砌体结构质量管理中,即:P(计划)是根据砌体质量需要,结合本建设项目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D(实施)是按照计划进行技术措施的实施、执行等各项工作;C(检查)是按照计划的要求检查验收砌体结构质量的进展情况;A(处理)是根据计划的实施、检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处理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确保砌体砌筑的质量 [4]。
4.总结
砌体结构施工是一个综合性的施工过程,每一道工序都可能对结构质量,使用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控制砌体结构的施工质量,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分析造成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出现问题后能及时进行整改及后续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质量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
参考文献:
[1] 砌体填充墙结构构造12G614-1[Z].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2] 邢旭光. 浅谈二次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15).
[3] 刘雅莲. 分析土建砌体结构施工技术[J]. 建材与装饰, 2013(38):66-67.
[4] 苏华东,袁外. 安全管理在项目中实际操作的讨论[J].广东建材, 2009(1):114-11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强,男,1993年9月出生,中建二局三公司天津分公司镇江美的城三区一标段技术员,郑州大学、本科。
[第二作者]韩明明,男,1989年08月出生,中建二局三公司天津分公司镇江美的城三区一标段技术总工,三江学院、本科。
[第三作者]王春艳,女,1982年12月出生,中建二局三公司天津分公司质量技术部科技主办,辽宁工业学院,本科。
[第四作者]于春祥,男,1991年02月出生,中建二局三公司天津分公司质量技术部职员,太原理工大学。
论文作者:张强,韩明明,王春艳,于春祥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砌体论文; 砌筑论文; 钢筋论文; 砂浆论文; 结构论文; 砌块论文; 墙体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