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的进展、成果与反思①
王春姣
(长春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摘 要] 通过对近五年国内关于核心素养文献的梳理,从核心素养内涵和实践两方面展开综述,进而反思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为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内涵;实施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焦点话题和研究热点。从2013年至2018年五年间,我国学者对基础教育界的核心素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新课改的影响和推动之下,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公布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持续升温,成为教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对我国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增强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本刊讯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和青少年视力健康工作重要指示精神,11月21日,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眼保健知识专题讲座,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现场讲解眼保健方面的知识。会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随莲、王良与毕宏生亲切交谈并参加了活动,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成波主持讲座。
一、核心素养研究的进展及文献统计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搜索引擎,检索“核心素养”,设定搜索条件为“篇名”,搜索时间为“2013年到2018年”,搜索来源期刊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截止到2018年4月28日共检索期刊文献649篇。利用Bicomb软件对649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提取频次高的关键词为: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学校,来展现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魏小安则从旅游者的需求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从本质上说,旅游者在寻求文化、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则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文化品位越高,独特性越强,多样性越丰富就越有发展前景,在这里旅游文化的消费特性和经济性都得到了充分肯定[6]。
二、核心素养研究的成果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核心素养”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中的基础地位,为新一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梳理近五年的研究成果,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包含内涵解读与实践探讨两方面。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1.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
从食品立法的视角来看,有关部门在现阶段就是要在根源上健全立法,通过运用立法的途径与方式来惩戒制售毒害食品的不良行为。具体在实践中,关键举措在于运用全局观来规制整个过程的食品流通与食品生产,确保食品消费者都可以拥有更为放心的食品安全环境。针对当前各个核心性的立法环节,应当将安全阀全面布置于食品安全立法,以便于开展综合性的安全威胁防控。
2.具体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主要国家和地区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
虽然具体表达方式不同,但各国对“核心素养”的认知理念是共通的,即都“重视公民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
两分钟就可以弄懂的概念或解决的问题,学生应该先放下别的任务,在工具的帮助下,集中精力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堂就是验证自主学习成果和加深理解教材的机会。
3.核心素养内容体系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往往是建立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解读。不同年段,人的核心素养要素有所不同;同一“核心素养”在不同的年段,具体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核心素养是通过后天接受教育来形成,并通过不同教育阶段的长期培养终身而持续发展的。因此,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具有动态发展性,它既要符合时代性变化,又具有终身发展的特点。
2.核心素养的特征
在青海省东南部有一个黄南藏族自治州,这个州地处黄河九曲第一弯,东南方向与甘肃省夏河县、玛曲县、碌曲县和本省玛沁县为邻,西北方向与本省贵德县、同德县和海东市的化隆、循化县接壤。面积达到17,921km2。小麦、青稞、豌豆、玉米、洋芋、油菜籽、胡麻是黄南州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油菜、蚕豆等。养殖的牦牛、藏绵羊、山羊是主要畜种。
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角度来界定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及其逻辑关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阐述,学科核心素养在构建过程中如何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如何把握核心素养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核心素养“可学、可教、可评”,核心素养评价是核心素养能够有效实施的保障,是核心素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虽然关注了评价理念、评价方式、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的转变和创新,但与原有教学评价的本质区别才应该是研究重点。关于核心素养评价的研究成果还薄弱,实证性研究还较少,也是核心素养研究的难点。
(二)核心素养的实施探讨
1.宏观层面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结构
教育问题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核心素养就是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4.核心素养的评价
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我国研究者大都是通过对国际研究的分析及认知,结合本土的反思来获取自己的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见下表。
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更多的研究者着眼于具体学科的特点,进行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和构成要素的讨论。“学科素养以核心素养达成为基础,同时兼顾学科特点,发挥学科特长,才能体现学科特色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才能落到实处,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和学科自身价值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体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大都是基于对文献梳理和个人经验的定性描述,其具体构成要素往往是由学科核心概念构成,而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构成要素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价值等还缺乏深入的挖掘。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
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定义及特征有了一定的认知后,继而核心素养内容体系就成为主要的研究主题。对核心素养内容体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借鉴与探索两个阶段。“借鉴”阶段,学者致力于从国际视角下探寻核心素养内容体系,试图为我国核心素养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国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本土理论发展的推进。学习与借鉴核心素养内容体系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提供一定的启示。尽管各国家或地区对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不尽相同,但有许多共通之处。“探索”阶段,学者开始逐步开展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学者研究角度不一,或是对核心素养的构成结构,或是对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逻辑关系,或是对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原则等逐步开展系列研究。直到林崇德及其课题组(2016)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思路,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学生核心素养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供建议。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对人生成功和社会健全发展的角度”探讨其内容体系的构建依据,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结合实证研究,构建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和我国文化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内容体系。
在确定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后,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研究本质上是实践研究,研究者较多关注如何在实际学科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研究者通过真实案例,展示了核心素养落实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在无机化学中一些学说的建立与发展、完善过程中。例如酸碱理论、原子学说、配合物理论等。
核心素养是上位概念,属于顶层设计。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着力点,从而真正实现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的落地,让各学科和各学段进一步加强配合和衔接。已有研究表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达成要求,又要体现学科特点。因此,首先,在教学中要认真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其次,应当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与评价目标,根据学科核心素养严选教学内容,合理组织,进行单元化设计;最后,应当根据所选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注意对学生各方面进行诊断与发展。
三、反思
核心素养的提出、推进和落实必须经历一个自上而下、不断演化的漫长过程,同时也需要课堂实际教学的不断摸索与实践,才能使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地,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从这个意义来看,目前我国核心素养相关研究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上有课程层面的顶层设计,下有具体教学实践。但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已有研究重视理论性解读,缺少批评性研究,研究深度不足。研究者多运用比较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反思我国现状,得出一定的启示;文献研究对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总结;从研究内容来看,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学科核心素养,无论是课程层面还是教学层面,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多,具有实践指向性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本土化的实践指向性研究,使核心素养的理想价值诉求与一线教学实践存在较大落差。
无论是国外核心素养的前沿研究,还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其出发点都是通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从我国学者研究中发现,由于现阶段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正从“理论解读”转向“素养落实”的研究,研究的出发点、实施过程和最终目标均指向了课程与教学层面。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个体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最终目标应该指向学生自身。已有研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没有聚焦到某一个学段的学生,没有聚焦到学生个体同一学段的不同核心素养的融合,也没有聚焦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因此对学生主体性关注不够。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递进的过程,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研究者从课程层面、学科教学层面、学生主体、教师的角度等拓宽研究视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多样化的解读与研究,以理论研究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发展,同时又能以实践研究丰富核心素养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佑清.“核心素养”研究:新意及意义何在:基于与“素质教育”比较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2):3-8.
[2]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29-35.
[3]徐瑾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品质”研究:基于TALIS调查中上海教师教学策略的实证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9):9-15.
[4]张咏梅,胡进,田一,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用路径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为载体[J].教育科学研究,2018(1):15-24.
[5]张传燧,邹群霞.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3):36-44.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12-02
①本文系2018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180720);2018年度吉林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JLXH1351394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春姣(1983—),女,吉林松原人,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
◎编辑 马燕萍
标签:核心素养论文; 内涵论文; 实施论文; 长春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