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_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_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恢复、继承和发展,它克服了不讲生产力或只讲生产力的两种错误倾向,回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点上来,因而更具有理论的彻底性。然而,目前人们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解出现了新的片面性和倾向性问题,即把它局限在“经济的层面”和“物的层面”,这可能成为“一手硬,一手软”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等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以下简称“本质论”),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推进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发展。

一、“本质论”的提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随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而提出的。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弄清以下三个关系问题:

其一,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有侧重点。如果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那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前者回答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应该”(即应然)怎样的问题,以示同其它主义尤其是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直接对应概念是个人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个人主义极端化的产物),带有一定的超时空性质;后者回答的主要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主义“只能”(即实然)怎样的问题,也就是从何着手的问题,它并不否认同其它主义特别是同资本主义有某种历史联系。前者可以称之为“理论论证”,侧重于一般、普遍、共性;后者可以称之为理论的“实际运用”,侧重于个别、特殊、个性。同样的理论论证可以指导和产生出特色纷呈的实际运用的形式、模式来。然而,即使我们搞清楚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并不等于我们同时也搞清楚和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因为理论上懂得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不能立即运用它在现实实践中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可惜人们往往认为,只要掌握了主要原理,而且还并不总是掌握得正确,那就算已经充分地理解了新理论并且立刻就能够应用它了。”〔(1)〕此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前者可分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后者可分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同层次问题其内涵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地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就有可能造成某种思想上的混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更加强劲的说服力。

其二,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问题。人们通常把这两者视为一回事,其实不然,它们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如同什么是人与什么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两者的区别一样。人的本质是什么,只是什么是人这个问题的重要方面。什么是人?这个问题可以作出多种多样的回答。而人的本质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只能靠科学的抽象。同样,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重要或核心方面,它不能被孤立地理解。研究表明,西方学者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定义就有二百几十种之多。我国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时,涉及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也有十几个方面内容。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关于社会主义体制,关于社会主义模式,关于社会主义特征,关于社会主义原则,关于社会主义道路,关于社会主义机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等等。邓小平考察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时,就有几个不同的视角,例如: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特征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原则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本质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等。这就说明,邓小平提出和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然而,他对社会主义思考的最突出、最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一般层面上,而是抓住要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努力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指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廓清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模糊观念,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其三,要弄清社会主义本质的统一性、全面性(整体性)、层次性和过程性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本质是存在社会主义现象之中的内在联系,是社会主义内部比较深刻的稳定的方面。它具有统一性、全面性、层次性和过程性等特质。其中,所谓统一性是指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各国都应当是统一的,即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各国社会主义的多样性是在体现共同的社会主义本质基础上的多样性,以示同资本主义在根本性质上的区别。所谓全面性是指社会主义的本质应当体现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亦即体现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与此相应的就有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社会主义“政治本质”和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之分。所谓层次性主要是指体现在社会主义诸方面、各领域的本质,它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可以分为深层的或潜层的本质、中层的本质和高层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质”是属于深层次本质,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属于高层次的本质,社会主义“政治本质”属于中层次或中介层次的本质。此外,层次性还指社会主义本质在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体现的不同情况。所谓过程性是指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把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本质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完全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为“应然”的社会主义本质要随着作为“实然”的社会主义实际发展过程不断地“获得”并逐步显露和展开。同时,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由浅入深的过程。作为“应然”的社会主义本质非到作为“实然”的社会主义过程进入更高的发展状态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只有当社会主义本质充分体现出来之时,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运动才能进入不可逆的历史状态。

二、“本质论”的彻底性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基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作出的,他抓住了社会主义更深层次的本质,亦即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因而是彻底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是以社会生产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他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经济关系,把经济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秘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都必须从生产的角度进行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但他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这些思想主要包括:

第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所开展的革命斗争,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解放被资产阶级私有制束缚了的生产力。这种革命斗争和目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提供的条件的结果。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就应当剥夺剥夺者,发展生产力,使之得到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如果不能以此为前提,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

第三,无产阶级应当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而人的全面发展则应作为生产力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根本目的。应当处理好物质生产力发展和精神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即在逐步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历史进程中,将环境和人同时得到改变。〔(3)〕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首先在列宁那里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创造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在不完全具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力的历史前提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搞革命,如何搞建设。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在俄国这样的国家,革命容易,建设难。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机器大工业。他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要有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就必须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进行文化革命。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著名公式上。一个公式是:“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4)〕另一个公式是: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5)〕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列宁也没有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同样是丰富的和深刻的,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遗憾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不同程度地被后来人“遗忘”和扭曲了。虽然后来有斯大林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用10年的时间跑完西方工业化国家100年跑完的路程的理论和实践,又有毛泽东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理论和实践,但是,总体说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停留在或侧重于生产关系、公有制、计划经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的层面,既忽视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必要的既定的生产力前提,又忽视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和突出的任务。邓小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新视角,首创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科学概念,并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抓住了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更深层次问题,因而更具有理论的彻底性,成为衡量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

三、“本质论”的发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既恢复和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的理论财富,又创造性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经验,解决了社会主义思想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一大难题,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然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和终结。另一方面,正象任何一个定义都不可能把一个复杂事物概括无遗一样,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也只是突出其中最根本的能够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东西,还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以外”的其它所有的内容,即使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本身所涵盖的内容也难以在其现有的文字中表明。因此,我们应当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同时,还要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再认识。如前所说,社会主义本质如按其领域可分为“经济本质”、“政治本质”和“文化本质”。相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本质”和“文化本质”来说,社会主义“经济本质”更根本即更深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出发点,以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为归缩点的。它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所有制性质、经济基础、分配方式、目的与手段,以及革命与改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经济”领域,属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质”。虽然邓小平同时也论及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本质,但他更注重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质”。因为这不仅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6)〕而且也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然而,如果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只表现在“经济”层面或经济领域,那就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因素起着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的基本原理——“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替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造成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7)〕——不符合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政治本质”和“文化本质”的许多论述,也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是一个现代化后发型的国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就不能不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的非经济因素对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正负效应。因此,在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基础上,突破“经济”层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本质,进而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的“整体本质”,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生产力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持续而又健康地发展。

有人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作了庸俗化的错误的理解,以为“生产力”的概念,就是等同于“物”的概念,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理解为解放和发展作为“物的生产力”,并进而把它等同于经济效益,等同于产值,等同于金钱……。总之,只见物,不见人,在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异化现象,直接导致“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这些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大相径庭的。其实,邓小平在多次反复强调物的生产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十分重视人才;十分重视对人民负责,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因此,我们应当在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力问题的基础上,突破“物”的层面,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人方面的本质。因为生产力第一要素是劳动者。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在于释放劳动者的内在潜能。1978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先后讨论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科学技术标准,不能不最终归结于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标准,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标准,社会地位标准,亦即“人的标准”。只有这样,才算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才算把历史唯物主义最终贯彻到底。〔(8)〕近年来,人学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悄然兴起,可以用来作为一个有力的例证。当然,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是以解放和发展作为物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决不会倒退到马克思主义以前去。

最后,上述两方面的突破都有赖于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限于篇幅,不在本文赘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9页。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9页。

(5)《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94页。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478、第482页。

(8)乔耀章《第一生产力与生产力第一要素》,《社会科学报》1993年11月17日第3版。

标签:;  ;  ;  ;  ;  ;  ;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_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