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的系统生成_客体关系理论论文

生态美的系统生成_客体关系理论论文

生态美的系统生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界对生态美的研究,正由具体走向抽象:从认定它是自然中的生物美部分,到说它是生态系统的美,再到论证它是生命体与环境的和谐,理论的概括性在增加。立足生态哲学,我认为它是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自由实现。

一 事物潜能的整生与生态美基础

潜能是事物的基元性、根本性存在,是事物隐态的本质与本质力量,是事物显隐发展结构的自设计、自组织、自控制、自调节的总体性机制,是一切形态的美特别是生态美整体生成系统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整生构成分形。整生是“以万生一”和“以一生万”的统一。前者是以局部之“万”生发整体本质与结构之“一”,后者是以整体之“一”生发局部之“万”,使之整体化、“一”化,形成分形的“自相似性”,产生对生的机制。

万物的潜能均为大自然整生。一朵花,一尾鱼,既标识了所属物种的进化成就,又呈现为整个自然历史的结晶。每个人在母体中的十个月,走过了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接受了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界进化的成果,名副其实地成为人类和大自然的“儿子”。基于发生学上“以一生万”的整生,人类个体间的潜能有了“自相似性”,可对生为生态美。也同样是基于发生学上大自然对所属成员的“一”化,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潜能,有了同构性对应的生态背景,形成了对生为生态美的前提。

事物潜能的整生化,是通过诸多中介来完成的。它以“父母”的直接衍生和所属小系统的共生来接受大自然的整生。因为中介的不同以及制约、影响中介的条件与环境不同,不同事物甚至同类事物的整生性潜能也就有了区别。只有那些直接秉承了“父母”的优异本质,进而秉承了所属物种的优异本质,最后秉承了大自然优异本质的事物,其原初潜能达到最佳形态的整生,走向丰盈优异,方可成为生态美的基础。如果说,事物本身的潜能是个别性的,它秉承“父母”优异的综合性潜能则是特殊性的,通过“父母”而秉承的所属物种的优异潜能是类型性的,直接通过“父母”、间接通过所属物种而秉承的大自然的优异潜能则是普遍性的,从而构成了整体对个体质、性、貌“分形”的阶梯,增加了整生的层次性和有序性。事物的潜能达到上述普遍性、类型性、特殊性、个别性的递次统一,或者说,其个别性的潜能,在整体的分形中为所属特殊性、类型性、普遍性的潜能依序生发,接受了它们丰盈而优异的成果,达到了理想的系统发育,也就实现了多层次的系统性整生和最高层次的系统性整生,形成了完备的“一”化。

事物潜能的整生性越充分,自相似性越完备,相互的对应域也就越宽,对应的层次和对应点也就越丰富,当然也就越能造就主客体潜能的对生,以构成更为系统的生态美。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整生的客体潜能、整生的主体潜能以及双方的对生,构成了生态美综合性的生发基础。

二 生态美的生成与主客体潜能的对生

事物在相互生成中共成整体质,是谓对生。主客体潜能凭借适构的生态关系,各自促进了对方潜能的发展与实现,在相生互长耦合并进中对生出了生态美。

1.生态形式美成于主客体潜能的对生

生态对象形态、数量、体积、速度的美,是主体的视觉结构、功能与生态客体的构造、运动两相对生的产物。比如圆形,就不是纯客体的美,而是客体的特定形体结构与主体特定的视觉结构共同生发的。在客体一方,它的特定形体结构有一种被主体感觉为圆形的可能性,或曰潜能;在主体一方,他的视觉结构则有一种将客体特定的形体结构感觉为圆形的潜能,两者适构对生,生态对象的圆形之美生焉。

复杂的生态形式美,是生态系统特定的形态、构造与主体特定的感官结构、功能适构对应,进而谐构对生的。在人与自然共同进化、持续发展的整生性过程中,生态客体潜能发展与实现的完备形态、优异形态,跟主体潜能发展与实现的完备形态、优异形态生成了异质同构性,对生出了生态美的复杂形式。像耦合对生、生态平衡、生态循环等生态美的形式,无不是人体结构、社会结构与天物结构、自然结构完备优异形态的共同抽象与共同反映,无不是主客双方的对生态、共生态与整生态的结晶与凝练。主客体对生,不仅表现在天人结构的同形与生态结构的天人共组方面,而且表现在主体对这种同形共组结构的适构性认知、认同、选择、概括、升华方面。这种双重的主客体潜能的对生,不仅成就了生态形式美,还为一切形式美的产生提供了最终的生态依据。

2.生态内容美成于主客体潜能的对生

生态美的内容有真态、善(含益与宜)态、真善统一态。事物的真态是主体对其本质合乎实际的反映。就客体而言,它是事物潜质与本性的对生性实现,就主体而言,它是人的认知潜能的对生性实现,就整体而言,它是客体的潜质与主体的智慧适构对生,进而耦合共生与整生的。单有客体本性的实现,而没有与之适构的主体智慧的发现,没有两者的耦合对生运动,就无法共生出生态规律的真,无法共生出生态的真之美。可以说,一切生态规律的真之美,包括自然形态的、社会形态的、自然与社会统一形态的,均是生态客体的本性与主体智慧的耦合对生性实现,都是两者的适构性共生与整生。在人类处于蒙昧阶段,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自在、自为地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着自己的本性,然而没有相应的人类智慧去认识它、发现它,有如“养在深闺无人知”的佳丽,无所谓真,无所谓美。凭借实践与进化的机制,主体智慧的形成达到一定阶段,与生态客体的特定层面、特定范围、特定系统的本质适构耦合,从而对生进而共生出初级层次的生态规律的真之美。主体智慧结构发展了,与生态客体较深层面、较广范围、较大系统的本质适构耦合,对生进而共生出较高层次的生态规律的真之美。随着自然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生态客体的本质结构与主体的智慧结构实现了历史的动态耦合,对生进而共生和整生出由浅而深、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到普遍的生态规律的真状生态美系统。人类智慧与生态客体本质认知关系的动态适构与谐构,在耦合对生与共生和整生中,还实现了自然生态物真态美向人造物真态美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真态美的拓展,形成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动态发展的仿生真态美系统。这就说明,生态规律真态美的产生、深化、拓展,是与人类智能跟生态客体本质的动态适构、谐构、耦合、对生、共生、整生相联系的,或曰是受后者决定的。生态规律的真之美,不外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实现。

建立在真状生态美基础上的善状生态美,借助于审美性生存关系和实践关系构成,是主客体的意志潜能及主客体需要与功能的对生性实现,是主客体目的的耦合性生成。善状生态美主要有四大层次:生态环境适合主体身心的宜之美,生态对象物质功利的益之美,以及伦理功利和系统功利的善之美。宜之美,是主客体潜能的相适相宜性对生,生态审美特性突出。益之美,是客体潜在的功能、价值与主体欲求、需要之间的对生性实现,是客体的潜在价值与主体的实践目的及实践智能与体能的统一。生态伦理之善的美,表现为主体合乎生态道德规范的行为,它是主体的意志与目的和客体的意志与目的两相统一的产物,是主体自律与客体他律的结晶。在社会领域中形成的生态伦理之善的美,是客体的社会生态规范和社会生态目的与主体的生态伦理意志和生态伦理的实践能力耦合对生的,是个体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产物。在社会与自然共组的生态领域中,生态伦理之善的美,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协同发展的总体生态规范和生态目的与主体的生态伦理实践耦合对生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系统功利之善的生态美,是上述三者中的大美,或曰生态大善之美。在这种美中,主体的生态伦理意志、生态伦理目的、生态伦理行为及其结果,直接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序、持续发展特别是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大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序、持续发展相关联,像火、计算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环保和绿色工程、循环经济都属此列。可见,系统功利之善的生态美,是主客体巨大潜能的对生性实现。

宜与益既包含在善中,又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成分,与真善一起构成生态内容美的整体。生态内容美的整体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生态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序列化对生而成的。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既是生态美直接的生成机制,也是其他形态之美的最终依据。可以说,生态美是一般形态之美的普遍性与深刻性的反映。它作为普遍形态的美,是一般之美的深层形态与高层形态。也就是说,生态美,既是美的一种类型,有着独立存在性,还是美的普遍形态,存在于所有之美的高处、深处与大处。所有的美都可以从生态视角作阐析,都可以发掘出其最终的生发机制:主客体潜能的对生。

三 生态美的发展与主客体潜能的整生性对生

对生是整生的机制。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有走向整生的趋向性,牵引着生态美的发展。

1.古代、近代的生态美与主客体潜能对生中的量态整生

主客体潜能在对生中走向整生,生成生态美,有着历史的发展性。在古代和近代,它们的对生,分别走向依生与竞生,最后形成量态的整生,所生成的生态美主要是一种元素质,或是客体的质,或是主体的质。也就是说,生态美的整体质,是客体或主体的元素质的生发与扩展,是单质的,是单质单生的,而非多质共生的。

古代的生态美,作为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实现,可以表述为主体潜能对客体潜能的依生性实现。它是一种对象性实现,是客体潜能向主体的实现,是客体面向主体的对象化,是通过客体生发主体、主体向客体生成的对生,形成主体对客体的依生,形成客体化的量态整生结构。这种主客体潜能在对生中走向依生,最后在量态的整生中构成的生态美,在中国古代主要是天人合一的“道”之美,在西方古代主要是神人合一的上帝之美。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 进而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这就在道为本体的前提下,在道与物(包括人)潜能的对生中,形成了人对道的依生,进而在道的量态整生中,整个世界均成了道质、道性的生态美。西方基督教哲学与美学认为,上帝三位一体。他展开圣子的位格,化生人与万物;进而展开圣灵的位格,道成肉身,使万物与人以耶稣基督为榜样,向自身回生。在这神人潜能的对生中,构成了人对上帝的依生,形成了上帝的量态整生,整个世界也就成了单质、单生的上帝之美了。这就见出,在古代,主客体潜能双向往复的对生,造就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依生,纯化与强化的是客体量态整生的美。

在近代,生态美作为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实现,可以表述为主客体潜能的竞生性实现。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主体潜能归根结底地向客体生成,最终构成的是主体量态整生的美。更具体地说,在主客体矛盾冲突的竞生性对生中,主体的潜能外化、扩张、实现与生成为客体的本质,客体在竞生中被主体征服了、同化了,成了主体的对象物,其潜能成为主体潜能的肯定、确证与认同,产生向主体生成的生态运动。正是在主客体潜能的竞生性对生中,主体与客体同一了,同构了,主客体统一而成的整体,变成了放大的主体,变成了量态的整生体,形成了主体整体的审美结构。如果说,这种生态美也是系统生成的话,只能说是量的扩大,值的增长,而不能说是质的新生、整生与升华。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偏重于主体审美量的系统生成的生态美。

2.当代生态美与主客体潜能对生中的质态整生

在当代的生态美中,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把古代主客体潜能的依生型对生所形成的客体量态整生,与近代主客体潜能的竞生型对生所形成的主体量态整生整合为一,升华为耦合并生的对生,展开为质态整生。当代生态美,既是对古代与近代生态美的超越,更是对它们的辩证继承与系统创新。也就是说,古代和近代生态美,进入当代生态美,成了更深刻、更系统的生态审美构建的有机成分。

主客体潜能的耦合对生,所生发的各种各样的质态整生,即整体新质的系统生成与系统生长,是和形态整生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形态整生为基础,为载体的。主客体潜能的耦合对生,首先生发了耦合并进、动态平衡、良性循环、网走周流的形态整生,进而同步地生发了相应的质态整生。这种质态整生,主要是整体新质的系统生长,构成的是有机发展的生态美。

耦合对生的持续进行,水到渠成地展开了耦合并进的形态整生。主客体潜能的每一次耦合对生,都在双方潜能的互进中,推动了整体新质的发展。也就是说,这种耦合并进,既是双方潜能的互进,更是这种互进与所生发的整体新质的步步共进。像一对夫妻,相亲相爱,耦合并进,推进了美满婚姻的整生之美。

这种耦合并进,进而形成动态平衡。耦合对生构成了交互发展、协同前进的整体生态结构。在这一结构里,主客体潜能制衡地相生相长,生发的整体新质呈中和态发展,所构成的生态美典雅而灵动,整体和谐又活力沛然,可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衡生境界。像人类与自然耦合对生,中和并进,就构成了大自然生态和谐之美。

耦合对生的持续进行,水到渠成地展开了良性循环的形态整生。耦合对生,既可以是主客潜能耦合并进的线性对生,又可以是主客潜能在生态圈各生态位上的循序环行对生。后一种对生,可形成良性循环的形态整生,进而同步生发螺旋提升的质态整生。这种整生,既保持了主客体潜能衡态共生系统新质的中和性,又构成了系统新质的周期发展性,在生态发展的协同性和有序性方面都步入了高级的境界。像审美活动生态圈,由审美欣赏活动、批评活动、研究活动、创造活动四个生态位首尾相连构成。主客体潜能循序耦合对生,使这四大活动次第展开、良性循环,形成整体审美质综合发展、螺旋提升的审美场。又如循环经济显示的生态美,也是主客体潜能逐级并进的圈态对生所生发的。

耦合对生的持续进行,水到渠成地展开了网走周流的形态整生。耦合对生,既可以是主客潜能点状共时的对生,又可以是它们线、环、体历时的对生。体状历时的对生,整合了点、线、环的历时对生,可形成主客体潜能在生态系统中网走周流的形态整生。复杂的生态系统,形成网状的生态位,主客体潜能在所有网结上对生,进而在所有网结间纵横对生,往复运转,生发出网走周流的形态整生。在网走周流中,整体新质生焉,这是“以万生一”的质态整生;同样是在网走周流中,整体新质流布到各生态位,实现了各局部的整体化,这是“以一生万”的质态整生。两种整生呈对生态展开,形成了双向的网走周流,保证了立体推进的结构,张力与聚力的活态平衡。这就形成了立体推进的质态整生,生发了系统和谐发展的生态美。

同是主客体的对生,既可生成古代客体量态整生的生态美,也可生成近代主体量态整生的生态美,更可形成当代及未来各种各样的形态整生与质态整生统一的生态美。可见,生态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实现的界定,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弹性空间。

也就是说,生态美本质的界定,既要有普遍适应性,又要含不同时代的变化性,更要具备当代的创造性,达到历史的稳态发展性和时代的整体超越性的统一,才会更加具备生态发展的意义,才会更加具备整生的态势。

主客体潜能对生性实现的历史蕴含不同,造就了各时代生态美的质态结构与生态过程的不同,显示了不同审美场及其审美范式的范生力。古代天态审美场及其依生之美的范式,造就了古代生态美客体化的质态结构与依生性对生的客体量态整化过程;近代人态审美场及其竞生之美的范式,造就了近代生态美主体化的质态结构与竞生性对生的主体量态整化过程;当代生态审美场及其整生之美的范式,造就了当代生态美整体化的质态结构与耦合性对生的系统新型与新质的整化过程③。

四 生态美的提升与主客体潜能的自由对生

从生态审美哲学的角度看,主客体潜能对生的性质和所生成的生态美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双方潜能自由对生的质、值、量、度决定的。

主客体各自整生的潜能结构,为其自由对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主客体各自潜能结构的整生性越好,就越能自由对生。潜能的整生性,是历史形成的整生性与历史实现的整生性的统一。在古代,客体的潜能达到了历史形成的整生性与历史实现的整生性的统一,与未趋此境界的主体潜能形成了非平衡的自由对生;在近代,主体的潜能走向了历史形成的整生性与历史实现的整生性的统一,与未达此要求的客体潜能形成了非平衡的自由对生;在当代,凭借历史的整合性,主客体潜能均达到历史形成的整生性与历史实现的整生性的统一,形成了耦合并进的自由对生。

受制于整体的生态关系,古代、近代、当代的主客体潜能形成了不同结构比例和结构关系的自由对生,从审美哲学的源头上,分别形成了客体量态整生、主体量态整生和主客体质态整生的生态美。这就显示了生态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系统生成。

主客体潜能不同质度与量度关系的自由对生,有着如下多层次的体现,从而更具体地反映了生态美系统生成与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轨迹。

1.主客体潜能的自主对生

事物的潜能自主对生,是其本身的必然要求与必然趋向,如强行抑制,则违其本性,破坏了事物的有机联系,有碍世界的有序性。事物潜能之所以是自主对生的,因组织机制、动力机制、调控机制在其本身,外部环境为其提供相应的条件与契机,使其按照预定的程序自然与相宜事物对生,表现出自在自为、任性任意的自由特性。

这种自主对生,如物我双方均出于春蚕吐丝的需要,即出于生命的必然要求与自然趋向,是情之所至、性之所发、意之所趋、趣之所适,可达天人自主整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竞自由”,不就是万物与人的潜能不受约束、不受压抑地对生性实现吗?它们之所以很美,乃在于其潜能与人的潜能达到耦合并生的自主实现。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④,“依赖于自己和按照自己的爱好而生活”⑤,超脱了内在物欲、奢望的羁绊和外在舆论、情势的逼迫,就成了内外皆然的自主性对生行为。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李白的“一生好人名山游”,雷锋的“热心助人”,都是率性任心的行为,都是生命的本真趋求,都是潜能的对生性自主实现,从而与客体共成了一种美生境界。

这种自主对生,成了主客体潜能对生性自由实现的一般形式、基础形式。自主是自由的一般性意义,前提性意义,抛开了自主,也就无所谓自由。贾高建曾指出:“自由的一般规定:人的自主活动状态。”⑥ 主客体潜能的自主实现,是与两者的对生性关系相关的,并可从主体、客体、整体的自主度进行分析。如前所述,在古代、近代的美中,主客体的对生性关系,主要是依生型对生关系和竞生型对生关系,最终生成的均是一种对象性生态关系。对象性生态关系是一种同化和顺化的关系,在古代的生态美中,处在对象性生态关系中的客体,占据着同化的主导地位,主体处于顺化的趋同地位。所以,客体潜能的对生性实现,集中表现为对主体的创造与同化,自主度高;主体潜能的对生性实现,集中表现为对客体的依从与趋同,是在对客体的肯定与趋向中表现出自主性,实际上是对客体自主性的确证,是客体自主性的一种延展,本身固有的自主度低,影响了自身潜能的自由实现。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古代的生态美,主要是一种客体生态美。在近代的生态美中,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自主实现,主要是一种主体化的对生性自主实现。由于生态结构关系在竞生中的移位,主体由顺化地位挪为同化地位,自身潜能在向客体的对生性实现中,有着很高的自主度,客体潜能的自主实现则受到了压抑,进而异化,变成主体潜能自主实现的一种形式,最终导致主体潜能的自主实现成了整体潜能的自主实现,造就出主体化的整体生态美。

主客体潜能对生性自主实现,或造就了客体潜能整体化自主实现的古代生态美,或造成了主体潜能整体化自主实现的近代生态美。正是上述两者的趋合与统一,历史地形成了主客体潜能耦合并生性自主实现的当代生态美。处于耦合并生性关系中的主客体潜能,在相生相抑与相竞相赢中,均得到了充分的自主实现,并有机地构成了整体的自主实现,从而共生出、结晶出具备系统新质的生态美,有别于单质单生的古代客体性生态美或者近代主体性生态美。

2.主客体潜能自足对生

主客体潜能对生性自主实现,这是生态自由的一般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整体结构形态的对生性自主实现,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内在的、完整的生态自由。它能使主客体的潜能,尽性尽意、尽质尽能地自足对生,形成整生度更高的生态美。

主客体潜能的自足对生,须依赖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平衡自由与广泛协同,依赖社会与自然生态文明的提升与发展。人处在平等、协同、和谐的群体中,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不再成为约束个性、压抑生命的必然,而是成了人自主展示生命、个性、情趣、才能的依赖、保证与基础,整个社会文化成了个体全面潜能的对应化、对生化存在,成了个体全面潜能的对生性实现物,成了个体全面潜能的相互肯定与相互确证的共生体。人处在自然中,双方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关系,自然不再是外在于主体的异己对象,也不是为自己所征服、破坏转而报复自己否定自己的对象,而是成了人自身生命的对应物与对生物,自身价值的共创者与相互肯定者,自身才智外向实现的协同者与共生者。凭此,主客体的潜能在耦合并生中,达到自主自足的整体性实现,生成完备的生态美。

主客体潜能整体结构化对生,可形成纵向历时的整生之美,以及横向共时的整生之美。前者指主客体按照程序实现预定的潜能,构成了秩序井然、比例匀称、层次分明的序列化对生,形成整生的动态审美结构。如人的一生,在其生命的诸阶段,即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均完备地实现了预定的潜能,一生潜能的对生化实现,都是自由的,其生命的历程也就成了美的历程和审美的历程,并与生命的对生物构成了流转不息的生态美场与生态审美场。后者指主体生命运动的某个阶段,特别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其潜能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自主的对生化实现,构成了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系统结构,形成了光彩照人的整生之美。像伟人毛泽东的壮年时代,各种潜能诸如军事、政治、艺术、历史、哲学的发展处于巅峰时期,并相互促成,达到了整体结构化的对生性实现,构成了一代通才的整生之美。主客体潜能整体结构化的对生性实现,是一种在自主基础上的自足实现,它是造就主客体的美生,构成生态审美场的机制。

主客体潜能自足对生的程度,或曰尽质尽性尽能地对生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两者的生态关系决定的。在古代生态美中,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实现,是以客体为主导的,是客体生发主体、主体趋同客体的对生化实现。正因此,客体的潜能得到了完备的自主实现,主体的潜能受到抑制,难达自由挥洒的境地,常常出现客体潜能的自足实现导致主体潜能的非自足实现,客体潜能的结构性实现往往成为主客体整体潜能的结构性实现。这样,主体也就谈不上实现整体的美生了。古代西方神人合一的生态美,人压抑感性趋同于神;古代中国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生态美,人牺牲个性与欲求趋同于天,趋同于群体,二者均属于以自身潜能的不完备实现成就客体潜能的完备实现,使自身潜能的不完备实现成为客体潜能完备实现的特殊形式,或为客体潜能完备实现的一种确证。近代的生态美则与之相反,主体在压抑、征服、否定客体中自足地实现自己的潜能,把自身潜能的完备实现建立在客体潜能的非完备实现的基础上,使自身潜能实现的完备性变成整体潜能实现的完备性。当代的生态美,主客体潜能耦合并生地实现,双方彼此生发,彼此约束,交互共进,既达到了各自潜能的结构性实现,又同步地实现了整体潜能的结构性外化,所生成的生态美自由度高,美质当然超过古代和近代的生态美,并可望趋向天人整生的生态美和造就人与自然关联贯通的生态审美场。

3.主客体潜能的自律对生

主客体潜能合规律合目的地对生,既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实现,又为双方潜能自主地对生和自足地对生提供了历史的现实的依据。也就是说,主客体的潜能只有达到合规律、合目的地对生,即自律的对生,它才可能是自主、自足地对生。作为高层次的生态自由,它包含并整合着自主、自足的对生。

合自身所属小系统及自然大系统的规律。事物潜能的外向对生性实现,是循规律而行的,也就为外界环境、外部规则所认可、所协同,从而无阻无碍、通达顺畅,达到自然逍遥的境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鱼、鸟潜能与环境的对生性自由实现。这种对生,首先暗合了鱼、鸟物种的生态规律,具备了自由实现生命潜能的直接前提与基础,如果是鱼跃陆地、鸟翔海底,则有违物种特性与生态规律,也就无法自主地实现跃与翔的潜能。再者,它们的跃与翔还要符合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与环境构成和谐的生态联系。鱼跃大海,鸟翔高空,处于自然运动的整体联系之中,与自然的整体运动相适应,是组成自然整体运动的有机成分,是自然和谐运动的一个环节。它们跃与翔的条件,是整体的生态环境提供的,并因此受大环境的运动规范与调节,进而与整体的运动保持了一致性、协调性与统一性。再如人类的活动,既符合社会的规律,也符合自然运动的总规律,方具备与客体自律对生的依据。

合自身所属小系统及自然大系统的目的。主客体潜能合规律地对生性实现,成为历史的必然,为环境所认同,获得了自由的特质,而它的合目的对生性实现,则成为历史的必需与必要,为环境所肯定,同样具备自由的精神。概括起来,主客体潜能合规律合目的地对生性实现,之所以是自由的,乃在于它具备了一种社会的、自然的和历史的、现实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合理性,既构成了主客体潜能对生性实现的自由特质,又成为双方潜能对生性自由实现的保障、基础与依据,并且还是双方潜能在对生性实现中生成较高审美品格的保证。

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跟目的相关的,生态美也亦然。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合规律是为合目的服务的,合规律是手段、合目的才是宗旨。也就是说,合目的是主客体潜能在对生中构成生态审美特质的最终根源。

主客体潜能合目的地对生,也有层次上的区别与联系。最低层次的目的,是优化个体自身、发展个体本质的微观目的。基于此,事物潜能合个体目的的实现,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是个体本性的显示。在这一点上,潜能的自主实现与合目的地实现达到了同一,只不过前者偏于感性欲求与意志,后者偏于理性目的与理想罢了。高一层次的目的,是优化所属群体与种类,发展群体与种类素质的中观与宏观目的。最高层次的目的,是优化整个大自然系统,持续发展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大自然界的统观目的。一般来说,主客体潜能合多重目的地对生性实现,可获得整体自由的品质。

古代的生态美,主客体潜能偏于合规律的对生性实现,客体性强,客体的自由度大;近代的生态美,主客体潜能偏于合目的的对生性实现,主体性强,主体的自由度大;当代的生态美,主客体潜能的对生性实现,应该是充分、全面、系统地合规律合目的的,在耦合并进的整生性自由对生中,占有了美特别是生态美的最高、最深、最全的本质规定,而成为美的当代形态和生态美的前沿形态。

4.主客体潜能的自然对生

主客体潜能三个向度的对生性自由实现是统一的。自主地实现是任性任意地实现,整体结构性地实现是尽性尽意尽能地实现,合规律合目的地实现是按性按质和依性依质地实现。这里的规律与目的,都是内在的、自然而然的。规律是事物的性与质的展开和所属系统的性与质的展开及其相互联系,目的是事物性与质和所属系统性与质的存在与发展的要求,均不是外在的、异己的必然。也就是说:三度自由都以自然为共同的本质规定,能整合成自然的自由。主客体潜能自主的对生性实现,即任性任意地实现,是自在自为的感性自由。主客体潜能的整体结构性的对生,在尽性尽意尽质尽能中包含了目的与规律,是感性自由向理性自由的过渡,是潜理性自由。主客体潜能合系统目的合系统规律的对生,从感性自由、潜理性自由走向了自律自觉的理性自由。三者整合,实现感性自由、潜理性自由、理性自由的统一,使主客体潜能自然对生的生态美,达到了老庄哲学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孔子年届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审美创造的“浓后之淡”和“无法而至法”的生态艺术境界。

生态美走向生态艺术的自然之境,实现了审美价值的整生。一是生态审美价值本体的系统生成。真善益宜形态的生态美,各具相应的审美价值,在相生互长中,提升了本己的审美价值,又在真善益宜诸美咸集毕至中,生成了生态审美价值本体,在共生整体质中共有了整体质。二是生态审美价值和生态功利价值的共生。生态美真善益宜同形共构的价值本体,既是一个生态审美价值系统,也是一个生态功利价值系统,两者耦合并进,形成更大系统的价值整生。三是质、量互进的生态审美价值的整生。生态美实现生态审美价值、生态功利价值、生态艺术价值的三位一体,达到质与量的同增共长,构成了深度、宽度、高度三维关联立体推进的价值整生。

三级价值的整生,使生态美和一般形态的美有了更为明晰的分野。一般形态的美,讲究审美价值的纯粹性和其他价值的潜在性,不追求真善益宜的价值并生与相生,也不追求真善美益宜的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的耦合并进,更不追求审美价值领域、非审美价值领域、高审美价值领域的贯通为一。

立体推进的价值整生,确证了主客体潜能对生的自然性,显示了生态美自由的超越性。以往美之自由,有三大局限,一是存在时空的局限,二是审美距离的局限,三是审美疲劳的局限。当代生态美将超越这三大局限。它是真善美益宜统一的生态美场,将逐步与生态场和生态环境场重合,最后使整个世界成为生态美场,也就获得了全时空的存在。它是生态自由与审美自由的统一,是审美功利与其他生态功利的耦合并进,不需要排除功利,保持审美距离,以促成和维系美的生成与存在,不存在功利干扰美的生成与持续,使真善美益宜在显态统一、同物共相中整生,获得了超越审美距离的自由。它凭借生态审美自由,不仅自身实现了真善美益宜的整生,还与主体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生态审美关系是认知关系、实践关系、日常生存关系与审美关系的整生,保障了审美活动与生态活动的同步展开与持续发展,避免了单一的审美活动所造成的主体审美感官的麻痹与审美心理的疲倦,以及由此引起的审美注意的分散和审美活动的中止。也就是说,生态美因自身真善美益宜的整生性构成,处于生态审美关系中,使主体相应地形成了不会疲倦的生态审美感官,不会分散的生态审美注意,不会中止的生态审美活动,从而在生态审美价值的生发上,获得了高度的自由。正是在对以上三大局限的超越中,当代生态美获得了以往形态的美无法比拟的存在的自由、生成的自由、价值的自由。而这一切,是主客体潜能整生态的自由对生即自然对生造成的。

如果说,美是和谐主要解释了古代之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要解释了近代的美,那主客体潜能对生性自由实现的生态美,则试图对古代、近代、当代的美作整体的生态性解释,并进而说明古代的客体化生态美,转换为当代的主体化生态美后,历史地、逻辑地共生出当代的整生化生态美。生态美的逻辑界定,既包蕴生态美的生态史,又尽可能地把各历史阶段关于美的经典性解释,融为自身的理论层面,以显示出更充分的系统生成性。

注释:

① 老子:《道德经》第42章。

② 老子:《道德经》第25章。

③ 关于古代天态审美场、近代人态审美场、当代生态审美场及其相应的审美范式,请参阅袁鼎生著《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⑤ 卢梭:《爱弥儿》,转引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⑥ 贾高建:《三维自由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标签:;  ;  ;  

生态美的系统生成_客体关系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