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重新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多年来,“左”的思想理论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绝对化,不敢讲二者的继承性、联系性以及相互借鉴、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近年来,有些人又鼓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论”,否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以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对于反“左”防右,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使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更加主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可从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两方面考察。从其时间向度考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主义某些因素是在资本主义的母体中得到孕育和生成的,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蕴涵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直接的历史前提。如果没有资本主义所获得的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成果,那就很难谈到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更合理、更能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新的社会形态,这两个社会形态存在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从空间向度考察,资本主义与已有的或现实的社会主义在时代大背景下共同存在于一个“地球村”,它们彼此发生着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和发展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共生期,它们处在相互渗透、交叉、内在统一,即通常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系中。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否定关系。一方面,两种制度是对立的,表现为两种制度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取代物,社会主义只有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自身的超越;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辩证的扬弃式否定,这意味着否定中有肯定,“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既有所排斥、抛弃,又有继承、吸取,并且进一步加以创新和发展。换言之,社会主义一方面必须抛弃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关系,腐朽的意识形态和一切丑恶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又必须批判地吸取和保留资本主义的科学成分和有用之物并纳入自身的结构,把它变成自身的有机构成。社会主义通过这种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扬弃”,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达到了新的更高级的文明境界。所以社会主义又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和创新物,而且继承是创新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辩证否定是双向的,包括两种社会制度分处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性辩证否定和两种社会制度同处一个历史阶段的共时态的横向性辩证否定。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关系和继承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是具有本质区别的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否定和对立,是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质。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与质的差异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对立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为基础,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消费资料分配原则,以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资本主义制度则相反,它是以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为基础,以资产所有者的利益为社会最高利益,以按资分配为分配原则,以贫富两极分化为最终结果。
其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是对立的。社会主义是由劳动人民掌权、人民当家做主的无产阶级专政类型的国家政权,以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以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而资本主义国家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是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对人民群众实行压迫和剥夺的社会制度;以貌似民主的议会制、多党制、三权分立为其政治形式,以强权政治作为其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再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是对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集体主义,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目标,提倡健康积极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与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反映的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阶级本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核心,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等等,都是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在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下,不少人精神空虚、思想颓废、理想荒芜,物欲横流,呈现出可悲的精神境界。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标志着这两种制度具有本质的区别,体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十月革命后,14个资本主义国家武装干涉,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扼杀在摇篮中。资本主义世界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的尝试失败以后,自50年代开始,就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企图通过内部瓦解的办法消灭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引入资本主义轨道。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从来都是采取敌对的立场,以消灭社会主义为他们最主要的政治目标。对社会主义者来说,为消灭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立场,也是丝毫不能动摇的。在今天的现实情况下,社会主义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外交上发展友好关系,经济上发生日益频繁的交往,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否定和对立斗争的关系实质,是没有也不会改变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又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社会形态,虽然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但这并不排除二者之间内在的历史继承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两个不同阶段,即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并改变旧的条件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承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1页。 )可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纵向继承,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而且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表现,更是历史赋予社会主义的庄严使命。
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的学说也是以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为基本前提。科学社会主义认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人们的臆造,“而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注:《列宁选集》, 第1卷,86页。)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产生,表明二者具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历史性联系。
——社会主义种种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的母体中孕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离不开旧社会旧时代所创造的物质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同时又成为“使自己必然走向灭亡的物质条件”。没有这种物质条件,就不能产生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直接造就了未来社会的主体——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科技能力。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必将把资本主义时代留下的社会文明传递给未来社会。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直接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精神文明的种种条件。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高度完善的文化设施体系,高度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以及全社会所普及的较高文化素养,比较文明的社会精神娱乐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未来社会直接的精神条件。
总之,由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因此,继承资本主义时代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文明成果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与合作关系
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想不同,社会主义并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胜利,几乎所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不足、甚至是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而资本主义尽管屡遭危机,但没有灭亡,在世界上仍处于优势地位,于是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共处与竞争的“一球两制”的局面。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成为一个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的整体。生产力运动的连续性和积累性越来越具有世界性或国际性,这就使得现时作为与资本主义共处、追求比资本主义更高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生产力标准出发,通过吸收、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和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验,加快自身发展,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否则,将违背生产力自身运动的内在规律的要求,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谈不上显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从生产力标准来看,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处在同一社会经济时代——现代社会阶段,生产社会化是这一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任何同一社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都具有共同的本性和要求,这种共同的本性和要求必然会超越社会制度的界限。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并不妨碍二者在各自的经济发展中必然要遵循共同的经济规律,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例如,两者都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都需要具备一些共同的条件,遵循一些共同的规律,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互适应,在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两者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工业化以及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是其共同的特征,因而都需要具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条件,遵循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从经济属性看,两者都是商品经济普遍发展的社会,不仅存在着市场、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共同特点,而且存在着根本制度不同的两种市场经济在运行机制、调控手段、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方面的高度相似之处,同样也面临着市场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劳动者失业、通货膨胀等现象的相似。即使在民主政治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两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要遵循民主政治的一些共同规律的东西。如政治生活的法律体制、选举制、任期制、公务员制、权力制衡原则、有效决策等等,是任何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来看,越是共同点较多的社会形态之间联系的范围便越广,相互借鉴意义也越大。
从时代的大背景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间的经济和科技交流和联系更为密切,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迅速发展。在这种大趋势之下,没有一个国家不借助于国际协作,关起门来生产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孤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求得经济的迅速繁荣和发展。这就使现实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有着强烈的依赖和互补关系。资本主义需要借鉴吸取社会主义的长处以保证自己机制的更好地运行,从而使其寿命延长,社会主义也需要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先进科技、管理技术,以发展和壮大自己,为最后取代资本主义创造条件。在两种制度的经济交往和合作方面,往往一方的技术、管理、资金为他方所需,而另一方的市场、投资环境、廉价的劳动力又为他方所需,这就使基本处于同一发展序列和水平的双方有了合作互补的基础,这种合作就能产生优势互补和优化的良好效应。同时,由于人类生存的共同需要,许多问题的解决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如绿色主义、环保哲学,共同反黑、扫黄、打白(毒)和反腐败,共同致力于发展与和平,共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所有这些都表明,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相互联系与协作正在加强,相互学习与借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方面,我们越自觉,对社会主义越有利。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替代关系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无论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借鉴对方的长处和有益的经验来完善与发展自己的制度,特别是经济制度。例如,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的政府干预制度、计划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吸取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则正在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市场机制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经验。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使两种制度“趋同”的论调颇为流行。例如,美国社会学家保·索罗金提出了“社会趋同论”,认为这种社会趋同形式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可以称之为一体化的特殊形式。”(注:P·A·索罗金《我们时代的基本趋势》,78页,纽黑文, 1964。)荷兰经济学家J·丁伯根和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则提出了“经济趋同论”,认为两种制度都离开自己原来的极点位置向中心点聚合,呈现出“相互接近的趋势”,并且“朝着比原来理解的纯粹资本主义和纯粹社会主义要美好的制度发展。”(注:转引自李琮:《当代资本主义论》,723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可见,所谓“趋同论”,其基本思想就是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最终要趋于一致,即殊途同归。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并不是为社会主义所取代,而是变成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新”制度。“趋同论”的不正确,首先在于它抹杀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差异以及它们所体现的阶级利益的对立,它只看到两种制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某些现象,而不了解这种现象是“中性”的,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资本主义用了它不会因此变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用了它也不会因此而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出现某些趋同现象,决不会消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其次,“趋同论”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长处混合在一起,用“趋同社会”代替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不正确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只有一种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从来没有发生过两种社会制度的“趋同”,或“混合”。社会主义吸取资本主义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括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则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的,也是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非但不会使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反而会使社会主义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加完善、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万古长青。恰恰相反,资本主义越是发展;越是为它自身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条件。正如大机器工业摧毁了封建主义一样,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必然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替代。当然,在漫长的替代过程中,会有迂回和曲折,会有挫折和倒退,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82~383页。 )这是我们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总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定性与继承性、必然替代与必须利用的辩证统一。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用否定性去取代继承性,或只讲替代性不讲借鉴利用,就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结论,把本来是在社会联系中产生的制度归为“否定一切”的突发性产物;在实践中则会导致要处处同资本主义划清界线,要同资本主义“对着干”,甚至会出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极端做法。反之,如果用继承性去取代否定性,用必须利用取代必然代替,就会陷入庸俗进化论或“趋同论”,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者主张“全盘西化”,对资本主义奉若神明,良莠不分。这两种偏向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的,我们理所当然地应当断然拒绝。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