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标准与中国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劳工标准与我国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工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07)21-0023-0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发达国家屡次利用劳工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实施限制,而我国是贸易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弄清劳工标准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1、劳工标准的界定

目前国际上对劳工标准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条文中有相关规定。自由结社权、集会和谈判的权利、禁止使用童工、禁止强迫劳动、取消就业歧视作为核心条款而成为各种劳工标准的主要依据。此外,世界贸易组织部分条款也提到劳工标准问题。1947年关贸总协定(GATT)中规定限制有关监狱劳工产品的出口,1948年在哈瓦那章程中呼吁提高劳工的生活水平。发达国家后来多次(如1986、1994)建议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条款中将核心劳工标准与贸易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下未果。总的看,WTO条款的影响集中在贸易方面。

国内学者对劳工标准的界定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彭刚(2001)认为,劳工标准就是劳动力成本或劳动力价格;刘铁民、张华俊、耿凤等(2002)将劳工标准概括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政策和基本要求。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童工与女工保护以及强迫劳动等一系列有关劳动者基本权益的问题;王学秀(1997)将劳工标准的内容划分为伦理道德和与国际贸易利益相关的两方面。有关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童工问题、工会的权利等,与国际贸易经济利益相关的内容包括工资水平、工作时间、工作安全条件、劳动环境等,并且认为“劳工标准引起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内”;王冉冉(2000)认为,劳工标准应该划分为与人权有关的以及同贸易利益相关的两方面。与人权有关的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如自由结社、罢工权、集体谈判等,人格尊严,如禁止强迫劳动,禁止劳动歧视,如男女就业歧视,关心下一代成长,如禁止童工等,工人工作条件,如工作环境的健康安全标准等。与贸易利益相关的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待遇标准,如最低工资、保障工人合理收入。

应该说,国内外关于劳工标准的讨论的侧重点不同。西方国家由于发展程度高,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像我国严重不平衡,再加之法律、福利制度完善,因而劳动力价格未成为其关注的关键内容。而在我国,劳动力价格则是重点,这一点在彭刚,刘铁民、张华俊、耿凤,王学秀,王冉冉等学者的观点中都特别强调。由于中西方企业在工会设置上的差异,自由结社权、集会和谈判的权利在我国较少引起注意,本文也暂不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童工问题的资料非常难以取得,因此本文也暂不涉及这个问题。禁止强迫劳动也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之一,主要涉及工人工作时间、工作安全条件、卫生条件等。安全卫生条件在达到国家标准的时候对个人不会造成影响,因此本文以工作时间来表示强迫劳动。就业歧视主要是男女的就业歧视问题。因此,本文所界定的劳工标准是指以国际核心劳工标准为基础,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劳工标准,具体是指劳动力价格、工人劳动时间、男女就业比率三方面。

2、国家竞争力的界定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以国外学者或机构为主,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几种。一是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其对外贸易竞争力,而外贸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国外市场上占领市场份额并获取长期利润的能力。二是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2002)将国际贸易和投资与竞争战略理论融合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实质上是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具体包括生产要素,与主导产业相对应的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策略、企业结构以及同业竞争4个关键要素以及机会与政府两个变数,而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关键在于4个关键要素和两个变数的整合作用。整合的结果是企业效率,其表现是国际市场份额。三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IMD)和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EF)评价体系。两机构都认为,一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环境决定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具体的指标设计上有所侧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IMD)对国家竞争力的评价基于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小。通过排名的具体指标,显示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差距,使各国直观的了解到本国的强项和弱项,对各国的发展和改进有指导意义。相比较而言,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EF)比较重视实际运营和机制等方面问题,侧重于经济的动态增长,重视企业家的意见,大量使用定性指标。虽然如此,两机构却都认为,一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环境决定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从两机构评价体系的变动情况来看,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环境所占的指标也呈上升趋势。

综合以上理论,笔者认为,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结果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也就是国际贸易和波特所阐述的理论。事实上,使用出口份额或出口额作为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情况很多,例如Carmichael(1978)使用的贸易竞争指数,Lundberg、Lars(1988)使用的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等;二是以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因素为基础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瑞士洛桑国际管理(IMD)和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EF)的评价体系。因此,本文界定一国国际竞争力为竞争结果(出口份额或出口额)以及影响因素(一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环境)的综合。

二、我国劳工标准与国家竞争力关系模型及其验证

我们将劳工标准界定为劳动力价格、工人劳动时间、男女就业比率等3个方面;国际竞争力界定为出口份额或出口额、一国的经济体制、宏观经济环境等3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将以中国统计年鉴中我国公民年平均工资(averageWAGE)为变量来测量平均劳动力成本或价格;以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averageHOUR)来测量禁止强迫劳动;以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女性就业比例(peroFEMA)来测量取消就业歧视。

此外,本文将以我国的年出口额(export)来测量国际竞争力的结果;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verageGDP)则作为测量影响国家竞争力因素的指标。具体分析时,对出口额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开进行讨论。认定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为小概率事件概率所常用的0.05。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2006,以及中国劳工统计年鉴2003、2004、2005,数据在不同年份中有差别,以最近的统计年鉴为准。

1、劳工标准与出口额的关系

(1)平均年工资与出口的关系。为了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先将数据作散点图,如图1所示。

图1 平均年工资与出口额散点图

从散点图上看人均年工资与出口额有很强的一元线性关系。因此,本文将用线性回归模型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设模型为:

结果显示,常数项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回归参数也通过显著性水平0.01的检验,否定H[,0]。模型的拟合优度R[2]=0.935,调整拟合优度R[2]=0.927,表明模型对观测值拟合较好。

进一步控制其他可能变量的影响,笔者借鉴Matthias(2002)的研究方法将以上因素代入回归方程。具体包括以人口密度(denity of population,简写为denopop,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人口总数与国土面积相除而得)所表示的劳动力数量优势,以及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占全国人口比例(percent of school,简写为perosch,由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相加后除以人口总数而得)、百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the number of person in high universtiy per million,简写为nophiun,由中国统计年鉴2006普通高校在校人数计算而得)所表示的智力优势的影响。

先代入人口密度和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占全国人口比例,回归方程为:

统计结果,常数项,人口密度、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占全国人口比例的p值分别为0.594、0.160、0.161,不显著。因此,统计结果说明人口密度、人口比例对出口没有相关关系。

再代入百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回归方程为:

统计结果,常数项、劳动力成本、百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的p值分别为0.288、0.722、0.097,均未能通过检验,说明百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所表示的智力优势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

(2)对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与出口的关系进行检验。由于中国劳工统计年鉴在2005才开始提供该数据,因此,本文将只对其提供的少量数据作分析。回归结果为:

模型的检验p值为0.084,常数项、averageHOUR的P值分别为0.087、0.084,未能通过0.05显著水平的检验,但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10的检验。拟合优度R[2]=0.916,调整拟合优度R[2]=0.758。

(3)对女性就业比例(peroFEMA)与出口关系进行检验。女性就业比例数据采用中国劳工统计年鉴中“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998年缺省值采取1997、1999年平均值)与“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之比。其回归结果为:

模型检验的p值为0.333,常数项、peroFEMA的p值为0.227和0.333,不显著。

2、劳工标准与平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1)人均年工资与人均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同样将数据先作散点图,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两者有很强的一元线性关系。设模型为为:

对劳动力成本与人均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检验。假设劳动力成本对人均年国内生产总值没有影响,即H[,0]:A[,1]=0。将1996~2005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线性关系为;

数据显示,常数项和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否定H[,0]。模型的拟合优度R[2]=0.989,调整拟合优度R[2]=0.987,接近于1,表明模型对观测值的拟合度很好。

(2)对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与人均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检验。其回归方程为:

模型、常数项、aveGDP的检验p值分别为0.088、0.096、0.088,均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10检验。拟合优度R[2]=0.912,调整拟合优度R[2]=0.746。

(3)对女性就业比例(peroFEMA)与人均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检验,其回归方程:

模型、常数项、peroFEMA的p值分别为0.567、0.346、0.567,不显著。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劳动力成本对出口能力的检验显著。我们看到人均年工资每增加1元人民币对应的是年出口额增加404000美元。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与出口的检验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10的检验,拟合优度也达到0.916。值得注意的是,回归系数达到4982.94,说明工作时间的增加对出口的贡献巨大。具体地说,每位工人每周工作时间增加1小时,则国家年出口总额将增加49.8294亿美元。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占全国人口比例和百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在回归中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10的检验。这说明在目前情况下,智力的提高对我国出口的作用不明显。女性就业比例(peroFEMA)与出口关系检验不显著,说明女性就业比例未能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结果造成影响。

(2)劳动力成本对人均国内市场总值的检验显著,人均年工资每增加1元将增加大均年国内生产总值0.462元。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与平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模型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10的检验,且拟合优度达到0.912,说明工作时间的延长对增加平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正面作用。女性就业比例(peroFEMA)与平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检验不显著,说明女性就业比例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关。

(3)人口密度变量在回归中未能通过检验,这再次说明我国的出口优势不在劳动力数量方面。

2、建议

(1)工人的工资应该得到提高。长期以来,在国际国内有一种看法:我国出口的竞争力在于绝对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提高劳动力成本将影响我国的出口,进而将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然而,统计结果显示,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劳动力成本对出口、人均国内市场总值的检验均为显著,且回归系数较大。劳动力绝对成本已经不是推动我国现阶段出口的主要因素,这一点在人口密度变量未通过检验中也再次得到验证。

如果我们进一步将生产率和工资一起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此论点将更明显。

通过表1我们发现,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是8个国家中最低的,仅为墨西哥的8.9%,甚至低于印度。波特说:“我认为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即指单位工作日所创造的新价值)。”那么如何解释我国个人劳动生产率较低却是世界出口大国(2006年我国出口额是9691亿美元,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呢?不可否认,我国出口仍然以“物美价廉”为主,以至于“8亿件衬衣才能抵一架空客A380”,那么如此低廉的价格又如何而来?笔者认为关键原因是波特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产业积聚”。事实上,现在像越南、老挝等国的绝对劳动力成本远低于我国内地,却并未对我国外商投资造成影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相关产业已经建立庞大的产业群,如义乌的小日用商品、永康的五金、昆山的电子、顾德的空调等,其产业分工和配套所导致的低成本是许多国家所无法竞争的。因此,工资的低廉将不应该是我国今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事实上,近年来过分低廉的工资给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国民生活质量未与经济同步增长、民工短缺等问题已经引起政府、人民的广泛关注,成为现阶段社会不和谐因素之一。

(2)大力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我国终究会将“产业积聚”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东欧、非洲、亚洲等国家也正在建立如班加罗尔这样的产业中心,我国即使想继续保持在机电、纺织等行业的优势地位也必须大力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我国“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的现实将不允许以资源的持续投入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增长。例如,一直以来被认为“无限供给”的民工也已经出现短缺现象。因此,要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大力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

(3)坚决禁止强迫劳动。本文中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对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结果均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0.05的检验,这说明“劳动时间对提高国际竞争力有正面的影响”的结论尚待商榷。再者,我国劳动时间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时间过长的工作不仅对工人的身体、精神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工人也失去了休闲、专业技能提升所必须的时间。更何况,在珠三角地区已经有外国公司对我国出口企业工人工作时间、环境等进行蹲点考察,国际市场上反对强迫劳动所生产产品的呼声日高,我国必须拿出强有力的措施应对这种无视长期发展的行为。

(4)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层次,尽快摆脱血汗工厂的现状。研究中,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占全国人口比例和百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在回归中均未能通过检验,这说明目前我国劳动者的智力增加未能带动出口的增长。可能的原因是我国的出口目前仍然处于低附加值阶段,主要出口产品的类别与智力增加无关。因而,提高产品出口层次,增加出口附加值将是我国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方向。而提高劳工标准应该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加大对影响一国国际竞争力内在因素的关注。我们固然要关注IMD、WEF关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排名,然而,对IMD、WEF的关键内容“一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环境”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什么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产业霸主的摇篮,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具备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环境的能力。美国2006年国情咨文将国家竞争力最终归纳为科学、技术与整体国民素质3个要素,这其中劳工标准对提高国民素质有积极意义。例如,统计结果中女性就业比例对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检验均不显著。然而,取消就业歧视将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同时作为核心劳工标准的一部分,我国应该加强取消就业歧视方面的工作。

总之,劳动力成本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结果以及影响因素都有正面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打破长期的“低劳动力成本”思维,对我国劳工标准的制定也有重大参考意义。强迫劳动同样通过检验,然而我们却并不能对其鼓掌喝彩,如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就业歧视未能通过一项检验出乎意料,然而,作为人权的基本方面,其标准的实施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收稿日期:2007-09-06

标签:;  ;  ;  ;  ;  ;  ;  ;  

劳动标准与中国国际竞争力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