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材施教
2012年语文教学改革中提出的“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在2013年被证式立项为“2013年浙江省教研重点规划课题”。这一课题旨在改善长期存在与语文教学中的“理想化预习”的状态,完善语文教学中阅读系统。
一、对于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原因的分析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逐渐倾向于少数的学习优秀的学生,这忽略的大部分学生,这样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以往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段之间的差异,它存在以下缺点: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各异,在课业沉重的今天,学生的课前预习难以得到保证,学生本来的认知基础就有差异,预习的质量也各不相同,课堂上教师对教学的起点的把握和教学进度上的掌控都有难度,教学目标的完成也有难度。
“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的教学改革,在实践中要求语文教学立足于课堂取消课前预习,让学生以零起点开始课堂学习,将课前的预习改为课堂预习,改变教学的模式,让“教”与“学”最佳契合,避免学习交流中只有少数部分的学生参与而大部分的学生热情不高的状况,这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公平性的体现。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
1.立足课堂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相互配合,通过调动学习氛围,将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解教授,做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和掌握。教师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上也要给予重视,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让学生与教师进行角色调换,由学生来讲解,通过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的复述和重组表达,来加强其对知识的系统记忆。教师在此期间可以给予恰当的指导,就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讨论和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先学致疑
在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和方法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思维方法,例如要求学生探究文章的中心内容、表达方法、表达方式、表达效果四个基本写作方面,在提出问题并解惑的过程中,让其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把握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通过质疑这一过程来探究相关问题,这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提问的能力。老师在讲解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让其深入的理解观点后再用议论文的写作和记录读后感的方式来让学生将收获的知识进行梳理和表达。提问能力需要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组讨论,在团体的共同努力下提出问题,培养其发散性的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因材施教
(1)在实行因材施教过程中对进度的掌握上,教师容易有困扰,即它的具体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如是根据初中教学的教材还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掌握度来进行因材施教。在这一矛盾问题上,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赶进度为了教学而教学。初中教学还是应以学生为主,实行“学为中心,因学施教”要求教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根据教学的进度来而不是按照数量上的规定来进行。
(2)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过去是教什么,教授的程度掌握在什么度,这通常是根据教材来确定的,而在课改后,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目标,掌握教学深度,更新理念。例如:探究在阅读课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课文深度定位理解层次的要求,具体来说即是怎样提出文章在“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么样”四个方面的理解要求。
(3)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会有遗忘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在课堂中穿插小测试,通过反馈来巩固教授的知识,但测试不宜过多,应尽量将时间花在语文知识的讲解上,给学生消化的时间。
(4)课外时间的利用问题。课改取消了课前预习,改变了过去教学一味围绕课本展开的特点,学生有更多时间来进行课外的阅读。因此,课外阅读的指导和管理成了教师的一大责任。教师应尽的责任有:推荐有价值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以作品或作家构建课外阅读的体系;通过检查阅读读书笔记来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鼓励和赏识教学方式来促进该措施的顺利开展;还能不定期的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等,通过搭建相互学习交流平台,营造读书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4.教学实例
采用“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的教学的模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其学会举一反三的习惯,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例如:在初中《吹短笛的男孩》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提出“对骑兵们的服装进行分析”这一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对吹短笛的骑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怎样能让这个欧洲风格明显的画面上带有中式的乡土气息?”通过提问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回答。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让其以往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这一教学方法,在各学科中都有一定的意义。
三、总结
语文学科“理想化的课前预习”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累积而成,要建立一套新的学习系统来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容易的事,这需要更多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校和教师一起努力践行。
在“立足课堂,先学质疑,因学施教”这一课题研究中,如果所有学校都能保证教师课题研究期间有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自由调整教学进度的自主权,尽可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和教师能改变成绩至上的观念,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度上正确的进行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师进行举一反三的教学,鼓励其课外阅读等,那么教学的效果会得到改观。通过推行这一课题达到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初中语文学习效率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南乡中学 527300)
论文作者:吴炳均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这一论文; 课堂论文; 因材施教论文; 知识论文; 课前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3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