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解释模式的语境分析_还原论论文

生物解释模式的语境分析_还原论论文

生物学解释模式的语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生物学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63(2010)03-0008-05

科学解释的语用学研究强调解释的实用特征,将解释理解为在特定的语境下对特定问题的“回答”。在语用学看来,解释理论是用来“拯救现象”的,解释应该解决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解释是应对实际问题的多样化解释策略。每一种解释策略都说明了现象的某个方面和某个层次,都具有独特的“语境信息”,即与特定语境相关的“解释内容”和“描述信息”。这些“语境信息”决定了生物学中每种解释模式的自主性和解释类型的多样性。

一、解释的语用学研究:语境问题

解释的“语境相关性”问题,是针对正统科学解释(说明)模型忽视科学解释的“实用方面”,进而忽视语境在科学解释中的地位提出的。亨普尔在1963年发表的论文《覆盖律的解释和预测》中提出,解释的“实用方面”以作为对其发表于1948年的论文《对说明的逻辑研究》中的科学解释的“覆盖律”模型(D-N模型或I-S模型)的补充。他认为科学解释的“覆盖律”模型忽视了解释的主体特征和“实用方面”,解释的“实用方面”揭示了解释的心理学和发生学特征,它指出解释是依赖于解释主体的。而只要引入了解释主体就势必造成解释主体对解释模式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并不是随意的、主观的,它并不导致科学解释的相对主义。因为解释主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理论背景、研究纲领、研究传统和理论范式中。简言之,解释主体处于一定的解释“语境”中,这保证了解释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我们看来,亨普尔开了对科学解释进行“语境相关性”研究的先河。

作为科学解释(说明)语用学的代表人物,范·弗拉森明确提出解释(说明)中包含着语境因素并将语境作为解释(说明)的本质特征。他认为,解释(说明)不是理论与事实相符合的两项关系,而是理论、事实和语境的三项关系。所谓解释(说明)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已接受的经验上合适的理论,权威地回答涉及相关事实的问题。解释(说明)主体接受了某一特定理论T,解释(说明)主体也就置身于理论T所代表的研究纲领中,用理论T的语言来询问和回答相关问题。可见,范·弗拉森将语境等同于与主体相关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纲领。理论背景和研究纲领构成了解释的语境。解释主体必须在此语境下采用特定的提问方式,提出相关问题,给出特定解释。解释是语境相关的并且是由语境决定的。关于语境对于解释(说明)的决定性,范·弗拉森有清楚的表述:“说明本质上是相对的,因为它是一种回答。由于说明是一种回答,所以要通过问题来评价它,而问题是对信息的需求。但是,问题‘为什么是P?’所要求的信息完全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此外,背景理论和有关评价问题是否产生的数据,都是依赖于语境的。甚至于背景信息中用来评价答案优劣的部分,它本身作为对问题的回答,也是一个由语境决定的因素。”([1],p.196)因此,“科学的说明不是(纯粹的)科学,而是科学的应用。它运用科学以满足我们的某些要求;这些要求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是相当具体的,不过它们要求的总是描述性信息。要求的准确内容,以及对它的满足程度的评价,是随语境变化而变化的。”([1],p.197)解释作为对特定问题的回答和对具体语境下的“描述性信息”的需求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解释是依赖于语境的。对于语境这一在解释中作为变量的概念,范·弗拉森认为:“语境变量既可能是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假设、所接受的理论,也可能是与语境紧密相关的世界图景或范式。”([1],pp.172-173)范·弗拉森的语境理论为我们理解语境概念提供了一种可能。

劳丹的“研究传统”概念对于理解解释的语境概念具有启发性。劳丹认为,“一个研究传统是关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实体和过程以及关于该领域中用来研究问题和构造理论的合适方法的一组总的假定”。([2],p.83)这组假定对于我们解决问题、做出解释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指针作用。因为“研究传统是一组本体论和方法论规则,规定‘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2],p.81),研究传统具有“整合功能”。正是“这种整合功能激发人们去解决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并且也正是这种整合功能规定或限定了什么样的解答才算作这些重大问题的解答”。([2],p.82)研究传统所具有的对问题的解答所具有的“整合功能”限定了解答的域,这与语境对解释的决定作用是一致的。正是不同研究传统的存在,构成了解释者、研究者的语境差异,限定了解释者提问的方式和解答的范围及解释的模式。研究传统对于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解释(这一点和范·弗拉森的理解一致)的“实用方面”是决定性的,它决定了解释是语境相关的。

库恩的“范式”概念同样可以深化我们对语境概念的理解。库恩认为:“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问题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3],p.95)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范式的转变类似于格式塔的转换,是没有理由的。新范式带来新的问题域和解题标准以及相应的解释形式。达得利·夏佩尔也认为通过“分析背景知识产生问题的方式,分析可供选择的研究路线是如何被描述以回答问题的,分析如何确定在什么时候问题得到解决的,就能理解什么是科学的解释”。([4],p.410)范式和背景知识都构成了解释者的语境,它们决定了解释者的专业兴趣、问题意识和解释的标准。

此外还有特定学科的专业训练,它形成了库恩所说的不同学科的“专业基质”(discipline matrix),这些“专业基质”是由本学科的历史发展形成的。进入该学科的人必须接受这样的训练,才能明确本学科的内容和研究域。更重要的是掌握该学科的理论语言和学科范式,掌握它的研究纲领。因而形成特定的专业视域和解释语境。

综上,无论是宏观上的研究纲领、研究传统、范式和背景知识,还是微观上的专业习惯和“专业基质”,都构成了解释主体的特定解释语境,决定了解释的语境相关性。总之,我们认为语境预先规定着解释主体的解释以及相关的“解释内容”和“描述信息”。

解释的“语境相关性”,对于理解生物学中解释模式多样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生物学解释的多样性的拥护者坚持生物学解释的自主性,反对将生物学解释作为高层次的解释还原为作为物理-化学解释的低层次解释,认为这种还原丧失了作为高层次解释的生物学解释所特有的“语义内容”和生命信息。而坚持还原论的人则认为,生物学不过是物理-化学解释的形式,它完全可以还原为物理-化学的解释模式。物理-化学解释的解释模式才是科学的、标准的解释。我们认为,还原论是不可取的,生物学中的多样化解释模式具有不可还原的、与语境相关的“解释内容”及“描述信息”,这些因素决定了生物学解释模式的自主性。

二、语境分析与生物学中解释的“自主性”问题

生物学解释作为研究生命现象高层次解释的自主性是相对于物理-化学解释的低层次解释而言的,生物学解释具有物理-化学解释所不具有的高层次宏观“语境信息”和生命现象独有的“解释内容”。生物学解释的“自主性”与生物学解释的“还原论”相对立,反驳了解释的“还原论”就确立了解释“自主性”。生物学中解释的“还原论”类型大体可分为:(1)“宏观进化”解释模式向“微观进化”解释模式的还原;(2)目的论解释向物理学机械因果解释还原;(3)高层次概念向低层次概念的还原等几种类型。下面我们将从解释的语境相关性的角度分别对这些“还原论”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说明。

1.“宏观进化”能还原成“微观进化”吗?

关于“宏观进化”能否还原为“微观进化”的问题,即种以上单元的进化能否用种以下单元的进化来说明的问题,一直是进化生物学中讨论的热点问题。迈尔、阿亚拉、斯达宾等人主张“宏观进化”的自主性,认为“宏观进化”不能完全在群体遗传学即微观进化的基础上得到解释。“宏观进化”通常是古生物学家和比较解剖学家研究的方向。此理论的解释起点或基础是生物的表现型,涉及适应、趋同、进化速率以及高等分类单元的起源问题。他们正是在这个层次上形成了自己的宏观进化概念,并建立起自己的宏观进化理论。“‘宏观进化’的自主性,是说‘宏观进化’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研究领域,它需要发展和检验自己的理论”([5],p.82),“宏观进化研究需要自主性假说和模式来阐述(这些假说和模式必须用‘宏观进化’证据来检验)”([5],p.84)。这构成了‘宏观进化’解释形式合理性的语境。

生物学哲学家斯坦尔尼同样主张高层次解释的自主性。他认为:“一些高层次解释拥有的某种因果类型或假设的信息可能会在低层次解释的水平上丢失。”([6],p.113)宏观进化的因素,如种群大小、地理分布、基因库、家系本身的进化性等因素都对宏观进化起到明显作用。虽然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因而种群内个体特征与种群大小密切相关,但没有单一个体形状可以预言种群的大小,因此种群不能还原为个体行为。而种群大小这一宏观进化因素在因果关联上当然是重要的,它可能帮助解释家系本身的繁盛。这些因素作为高层次解释的所要获得的“描述信息”决定了高层次解释的语境相关特征,也决定了高层次解释的自主性和不可还原性。约翰斯也主张存在不可还原的高层次解释。他说:“如果解释是为了提供一个关于我们知识统一的图像,那为什么即使当更统一的低层次解释很容易获得的时候,科学解释还经常使用高层次实体和过程。因此,当我们说某种解释科学或不科学时,我们事先假定了一种划分标准,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能力做这种区分。退一步说,即使这种标准已经给出,那么高层次非还原词汇仍被用于整个生物学领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7]

著名生物学哲学家鲁斯、杜布赞斯基等人都认为对“宏观进化”现象的说明必须建立在“微观进化”研究即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上,不存在群体遗传学以外的解释原则。“微观进化”的解释起点或基础是基因型概念,主要以基因频率的变化来解释进化。基因选择论者主张“宏观进化”可以还原为“微观进化”。他们认为选择的单元是基因,而基因型决定表现型。解释的起点是基因层次,应该在基因这一分析层次上建立有关进化现象的理论。从语境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微观进化解释不能说明宏观进化特有的“进化信息”和“解释内容”。这些信息和内容表现为种群大小、地理分布、基因库、家系本身的等宏观进化因素,它们是“宏观进化”解释特有的语境内容,是不能被还原的。

2.目的论解释或功能解释的还原

生物学中的目的论解释能否还原为物理-化学解释是生物学还原论问题的另一个焦点。关于目的论解释有无独立性问题,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目的论解释可还原成物理学的因果解释类型;二是认为目的论解释是生物学特有的解释形式,不能还原为机械因果解释。阿亚拉主张目的论解释自主性,他认为:“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区别在于其使用的解释模型和使用的定律在物理学中没有也不能还原为物理学中的相应形式。目的论解释是适用于有机体的解释模型,而不能适用于任何自然界中的对象。目的论解释在翻译成非目的论形式时必然要损失解释内容。”([8],p.10)拉里·赖特也持类似观点:“如果我们坚持现象的目的论解释可以还原为非目的论解释,那么二者的相等必须包含意义和内容上的相等。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区分严格逻辑意义上的相等和弱意义上的对应或相关。虽然每一现象的目的论描述都发生在一定的时空内,它本身有一个对应的物理-几何学类型的非目的论描述,但这两种描述并不是逻辑上相等的,因为目的论解释比物理-几何解释说出了更多的东西”([9],p.212)。因此赖特认为,正是对目的论解释的“多余意义”的寻求,以及该意义能否用非目的论术语表示,成了争论的焦点。而这“多余的意义”和不可缺少的内容造成了目的论解释的语境相关性。因为解释者的期望正是用目的论这种解释形式来表述生命特有的意义,从而满足了解释者在科学上的需求。布雷思韦特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正统的生物学家在其生物学研究中,解释目标定向行为时拒绝使用非物理的动因或特殊的预设是正确的,但因此而拒斥使用目的论解释而带来的智力上的满足则错了。”[10]

3.概念的还原

从上述对还原问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生物中的还原问题主要表现为高层次解释能否还原为低层次解释的问题。而高层次解释的独立性问题又与高层次理论的自主性、高层次概念的自主性联系在一起。所以,还原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高层次概念的还原。高层次概念的形成是与解释主体的期望、兴趣相连的,且与解释主体的语境相关的。高层次解释的概念通过还原必然会丧失语境信息和解释内容,这决定了高层次概念的还原是不可能的。

高层次概念和低层次概念分别对应于不同层次的现象,每一高层次现象都具有低层次现象所没有的“突现”特征。正是对这一“突现”特征的把握,才形成了高层次解释的独立性并构成了高层次解释合理性的语境。在将一个高层次概念“还原”成低层次概念时必然要造成“解释内容”和“描述信息”的损失,而“解释内容”和“描述信息”对高层次现象来说则是绝对必要的本质规定性。

高层次概念是由于解释者对现象的高层次特征感兴趣,期望获得这一层次上的独有的信息或知识,因此它用高层次分析(如功能分析)来形成自己的高层次概念,用概念的“水平连接方式”(水平连接方式是指同一层次概念之间的连接方式)([11],p.154)形成高层次理论,解释高层次现象以获得智力上的满足。因此构成了高层次解释自主的语境。

低层次概念是由于解释主体偏爱物理-化学分析手段,认为物理-化学层次才是解释的起点,主张用在现象的最低(基础)层次形成的概念,获取最基础层次上的信息或原因。还原论者认为低层次概念是原生概念,高层次概念是次生概念。应该用概念“垂直的连接方式”([11],p.154)将高层次概念和低层次概念加以连接。换句话说,将高层次概念从低层次概念中推导出来,以达到用低层次概念还原高层次概念的目的。正如索伯尔所说:“概念垂直连接需要的是一种方法论的还原论”([11],p.169)。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还原论者先是承诺了低层次概念的基础地位,然后再将高层次概念还原为低层次概念。还原论丧失了高层次解释模式的“解释内容”和“描述信息”,忽视了高层次解释独有的语境内容。因此,生物学中的概念还原也是不得要领的。

总之,高层次解释有其独立的概念形成、理论构建的具体语境及相应的“语境信息”,我们不能忽视它们的语境相关特性而简单搬用还原论的概念和方法。我们应该对它们的自主性进行语境分析。

三、语境分析与生物学解释模式的多样性问题

生物学解释的多样性问题与生物学解释的自主性问题紧密相关。语境分析指明了生物学解释的自主性,同样也可以分析生物学解释的多样性。生物学解释的多样性是指在生物学自主的高层次解释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研究传统、提问方式和微观“语境信息”。因而,生物学解释内部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模式,这是与生物学中多学科的研究传统相关的。生物学的研究传统分为实验生理学传统、分子生物学传统、古生物学传统、博物学传统、发育生物学传统、进化论传统、系统生物学传统、生态学传统等等,每一种研究传统都有特定的专业训练并形成了特定的“专业基质”,因此形成了生物学解释多样化的“语境信息”。通过语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各种解释模式相对应的“语境信息”,它们决定了生物学中多样化解释模式的合理性。

就解释的类型而言,生物学中有因果解释、目的论解释或功能解释、发生学解释、适应解释等。其中每一种解释的逻辑都对应于一种语境、对应于一种分析的层次。因果解释是由于解释主体对因果决定论的偏爱形成了因果解释的语境,这种因果解释应该满足亨普尔所说的科学解释的覆盖律模型,即演绎-律则(D-N)模型。这种因果解释着眼于经验陈述、定律和假说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解释的演绎特征,认为解释就是从解释项中合规律地导出被解释项的一种逻辑关系。这种解释的语境是由解释主体对逻辑的偏爱和知识确定性的需要决定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上帝是不掷骰子的”。这就是因果解释的“语境信息”,它属于生物学中实验生理学传统和分子生物学传统。

生物学中博物学研究传统的目的论解释,是由于解释主体对生命现象的特征感兴趣,而使用了功能分析的层次,形成表达生命现象特征的高层次概念,如目的性、功能等,进而形成目的论理论(相对于物理化学的分析层次来说的高层次理论)。这种理论相应地要求目的论解释,使用目的论语言。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现象本身的兴趣,形成了目的论解释的语境和相应的“语境信息”。目的论解释的主体的专业训练属于博物学传统,他的思维特征是整体性的,只对现象的整体特征感兴趣,因而必然要对现象做出宏观层次的解释,即目的论解释。

古生物学研究传统中的发生学解释也被称为历史解释。“历史解释经常是一种特别复杂的事情。解释特定的历史事件并对其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历史情况展示了与我们所希望的解释事件的相关或不相关的许多因素,因此我们很难决定哪些是相关的。因此,在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必须考虑许多类型的总结概括。用一种定律得出他的结论至少是不真实的。历史学家对于任何程度的重大事件往往给出多种原因”。([12],p.9)因而,“被选择作‘原因’的条件仅是同样相关的许多条件中的一个,我们选择什么作为一个事件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实用价值。”([12],p.10)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因果关系的重构,因果关系是依赖于历史学家所持的语境的。这里的语境是指历史学家的背景知识。在生物学中的古生物学、生物的系统演化都使用这种历史解释。因为古生物学家所需要的证实它们的系统演化树及演化全景的证据是不完全的和模糊不清的。基于这一原因,古尔德称古生物学家的解释仅仅是“讲故事”,因为历史事件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因此我们只能重构它们的因果关系。而选择哪一事件作为我们的原因,这与我们所要获得的解释的“语境信息”有关。

适应解释是进化生物学特有的解释形式。古尔德和尼旺汀将试图论证个体的业已适应性及其性状的解释称为适应主义解释。他们认为当试图确定某一特征究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还是机遇的产物就会遇到认识论的难题。进化过程中的几乎所有变化都可能是机遇的结果。究竟谁能证明这一点?也许永远不能。对比之下,能不能推论这些变化可能是由选择引起的?通过证明拥有相应的特征是选择选中的办法确实可以这样推论。进化主义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便决定了他的研究方式。他必须首先试图把生物学现象和过程解释成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只有当所有这些努力都失败之后才能证明将剩下的未能解释的问题试探性地归因于机遇是合理的。正如迈尔所说:“进化生物学家必须首先试图将生物学现象和过程看作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有所有的努力均告失败时,他才认为指出没被解释的部分作为偶然随机的产物是合理的。”([13],p.326)索伯也赞同这一观点:“适应解释首先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研究纲领。适应主义的纲领应做如下理解:大多数种群中的大多数性状都可以通过一个在其中仅考虑选择因素而其它非选择因素被忽略的模型而得到解释。”([14],p.122)因此,当问起适应解释是否有合理性时,必须首先认清进化生物学的方法在某些方面和物理科学的方法十分不同。虽然进化现象和物理科学中的大多数现象一样,也遵从普遍规律,但对某一特定的进化现象的历史解释却只能按“历史性陈述”方式做出。因此,当试图说明作为进化产物的某些特点时,就必须重视这些特点的进化历史。这只能由推断来实现。在对“历史性陈述”进行分析时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问“为什么”问题,也就是提问某一特点的存在有什么(或可能有什么)选择优势的问题,而这恰恰形成了适应主义解释的语境。

综上,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提出自己的问题,长期以来形成一套特定的提问方式,而特定的提问方式则限定了问题的解答,这是生物学解释语境差异形成的前提。由于语境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提问方式要求不同的解答形式和“语境信息”,因而造成了多样化的解释形式。就解释形式来说,事实陈述、概念、模型、规律以及理论等形式,都可以具有解释的功能。这些解释形式可能没有“科学解释”(像D-N解释那种)的严谨性。但“企图在缺乏充足的理论条件下,提出科学解释的任何过于严谨的形式就是招惹灾祸。”因此,“用科学的范式、标准来衡量现行的解释甚至这些解释的形式都是不得要领的。”([15],p.210)生物学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充满了探索性的主题,需要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以求逐步形成自己的范畴体系。所以,我们要允许生物学中多种提问方式的存在,允许各种形式的解答存在,允许多种解释模式的存在。这就是说,在当前生物学的发展中,应当给各种解释模式以充分的自由。而解释的语境相关特征则给这些解释模式奠定了合理性基础。

[收稿日期]2009年4月8日

标签:;  ;  ;  ;  ;  ;  ;  

生物解释模式的语境分析_还原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