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郭家镇津关中心小学 卜勇 405400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大多以班级为单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面向全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利用生活典型,进行潜移默化的随机教育,这样,更具向心力,更易被学生所接受,让大多数学生有很高的荣誉感,能积极进取。要加强人格的熏陶,让学生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课堂、心理健康、
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所接受的教育的开展效果和提高程度。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既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需求,更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由于当前我国教育的“指挥棒”方向没有变,考核学校、教师工作业绩的导向性指标没有变,学校教育不得不仍以智育为主,德育、美育、体育为“副”,特别是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成长速度严重不匹配是目前学校教育最大的短板,因而出现了一些适应环境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高分低能等现实问题,尤其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负面影响从来没有这样广泛、深入、全面地充斥在广大青少年周围,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单单是停留在“滞后”这个层面上,而是形势紧迫、亟待加强。
一、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据有关调查,当代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处理与同学、老师、亲属、社会关系上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嫉妒、自私、偏激、自卑等。由于学生的不正常心态引发的各种行为失当,甚至过激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到了家庭和社会。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得到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同时,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联起手来,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职责,不使教育有缺失。
二、培养兴趣,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类活动的主动心理倾向,常常以特定的人、事、物或活动为主体对象,并伴随一定的积极心理情绪,让大脑始终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并让其他区域受到抑制或相对淡化。当学生将注意力、思维活动、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全部集中于体育学习时,便会使其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是与需要紧密相连的,是在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只有学生产生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之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加强小学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
1.家庭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父母(亲属)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每个孩子的生活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既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场所,更是他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都是这所学校的“教师”。这所学校和教师既有其他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的亲情,又有家庭成员间在知识储备、教育方法、品德修养方面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必然会造就孩子不同的个性差别和品质特征。家庭教育影响的烙印,比孩子任何时期所受的教育来得都要深刻和长远,特别是小学生正处在心智发展的关键期,家庭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孩子的成长足迹: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孩子会形成对家庭的过度依赖,好吃懒做,不懂得关心别人;经济条件差,疲于温饱的孩子会自卑怯懦,向往富裕生活使他们特别敏感,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自卑进而做事没有信心,甚至发展为仇富心理;家庭长期不和的家庭会使孩子形成倔强、内向或者急躁、自弃的性格;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不完满,孩子会感觉到爱的缺失,缺乏安全感……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要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越性,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关注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教师要积极调整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更新知识,用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影响和感染学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标杆和楷模。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教学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甚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与变相体罚甚至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因此,要在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按照不同学龄段、不同学智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避免走知识教育的老路,把孩子从一个学习的环境引到另一个学习的环境,并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重复制造新的“后进生”。
3.要加强社会教育,社会要担负起社会的责任,营造全社会关注教育的浓厚氛围
社会是每个人的社会,孩子是我们每个人的孩子,我们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担负起教育的职责,这与我们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没有关系,而在于责任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石俱黑”。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带给孩子正能量、正思维,而一个乌七八糟的社会环境只会引导孩子走歪路、邪路。社会教育其实很简单――看到孩子聚众打架要去劝止,商店不向孩子出售烟、洒,饭店不向孩子提供酒水,网吧不为了几毛钱容留孩子上网打游戏,等等。这不是简单的行为干涉,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心理上的干预,等于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构架起有效的监督网,补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真空,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教育环境。所以,社会教育是我们对下一代应负的责任,在更多的时候,只需要我们付出自己的良知。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倾注更大的心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
论文作者:卜 勇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8
标签:孩子论文; 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论文; 学校论文; 家庭论文; 小学生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