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问题及对策_中国的人口论文

中国人口问题及对策_中国的人口论文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口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1995年,中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21121万,全世界平均每4.6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一)

中国人口的特点是基数大、育龄人群和农村人口的比重高、增长速度较快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匀。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开始,中国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1949年至1995年,大陆人口总数由54167万增加到121121万,增长124%,年平均递增率为16.87‰。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在大陆总人口中,0-14岁人口占27.7%。15-59岁人口占63.7%,60岁以上人口占8.59%。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7.1%。30%的人口居住在只占全国总面积13%的东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57%的西部9省、区只居住了23%的人口。约有7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1990年全国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118人。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但近年来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

60年代中国政府曾号召实行计划生育,但由于种种原因,计划生育工作收效甚微。当时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仍高达5.68,1969年全国总人口达到8亿。70年代初开始,政府在全国城乡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服务,并将人口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978年以后,政府总结建国以来处理人口问题的经验教训,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确定人口目标,健全各级计划生育机构,向人民群众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为育龄夫妇提供避孕节育技术和社会性服务,加强计划生育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全社会和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这项工作。1964-1974年,全国人口由7亿增加到9亿,每增加1亿只用了5年时间;1974-1995年,人口由9亿增加到12亿,每增加1亿所需的时间延长到7年。特别是1991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已降到20‰以下,妇女总和生育率已达到更替水平,成为世界上生育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

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的绝对数也很大。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态势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因而将长期面临艰巨的人口控制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同步协调发展的问题。除人口特点带来的特殊困难之外,地区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面临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计划生育工作仍处在艰苦爬坡阶段;“八五”期间,不少地方狠抓按规定间隔生育第二个孩子和晚婚晚育,使相当一部分育龄妇女推迟生育,从而出现暂时的出生“低谷”。进入“九五”,时期这部分人将陆续生育,使局部地区人口出生反弹。还有江西、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宁夏、新疆等7个省(区)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将在“九五”后期陆续达到高峰,人口压力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加上农民实行计划生育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还没有很好解决,农民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些地方人口统计水分较大,基层人口统计漏报率较高;因计划生育经费不足等原因,全国应落实而未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人数每年都在600万以上;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加大,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不配套甚至互相掣肘。从主观上看,不少党政领导干部对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盲目乐观、麻痹松懈和畏难厌倦情绪;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计划生育与经济工作割裂开来,忽视对人口问题实行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素质总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强有力的制约手段实现的,目前的低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工作稍有放松,人口出生率就会回升。从某种意义上讲,稳定目前较低的生育水平,比实现生育率的下降困难更多、任务更艰巨。

(二)

实现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需要其发展速度与人口规模、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持一种总量平衡的关系。许多专家的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优人口为7-10亿。为达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最高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以内。中国人口若超过18-20亿,将可能发生严重危险。

人口增长过快,已给人民的就业、住房、交通、教育、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的进一步改善造成了很大压力。我国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约有1/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这就不能不减少资金的积累,使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并且影响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影响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国每年有2000万以上人口进入劳动年龄,需要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接近2亿人;全国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的人数仍占总人口的15.9%,其中大多数是农村人口,尤其是妇女。虽然中国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人口过快增长,人均占有粮食在某些时期反而减少。按现有人均占有粮食水平,新增人口再加上人民生活改善对粮食转化的需求,在今后5年即到本世纪末,需要增加800—1000亿斤粮食才能保持现有的粮食消费水平。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耕地却只占世界的7%,并且继续以每年3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我国人均占有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尚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尽管近年来坚持不懈地造林、护林,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3.9%。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6,而且分布很不均匀,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使3000多个城市的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约有5000万人口饮水有困难。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煤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贫困地区生育率较高,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的矛盾更为尖锐。一些贫困县的人口数已大大超出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人口极限。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以及落后的劳动生产力,刺激了农民对劳动力特别是对男劳力的需求,加上农民主要靠儿子养老送终,多生多育的愿望更为强烈。由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近亲结婚和各种慢性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和因病致残率高,造成人口素质偏低,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流动人口逐渐增多和跨区域、跨省份的流动已成为一种趋势。流动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处在婚育年龄的育龄人群,这部分人群在给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人口的宏观调控以及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类似,我国在生育率迅速下降的情况下,近年来出现了出生性别比升高的趋势。

(三)

按目前的控制水平,预计我国人口在2000年时将接近13亿,到下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可能达到16亿。

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虑,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了明确的人口与发展政策和目标。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计划生育,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较好的人口环境。1994年,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框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素质。要求到2000年和2010年,把全国总人口分别控制在13亿以内和14亿以内。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必须采取的唯一正确的抉择。

李鹏总理在今年初召开的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我国已经探索了一条适合国情的计划生育道路。这就是,坚持“三个不变”,即坚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不变,各级党政一把手对计划生育工作亲自抓、负总责不变;落实“三为主”,即计划生育工作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实行“三结合”,即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的家庭相结合。他强调,只要认真地按照这条道路去实践,计划生育工作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为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认真实行并不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努力稳定目前较低的生育水平,把总和生育率控制在2左右,使人口出生率稳中有降,“九五”净增人口控制在6700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承担起完成本地区人口计划的责任,并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人口问题实行综合治理。把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和完成人口计划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科学的责任目标体系及评估、考核方法。全面贯彻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完善地方计划生育法规。稳定和加强各级计划生育机构,增加对计划生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力争“九五”期末各级财政投入的计划生育经费用达到人均4元,并保证乡统筹费中有一定比例用于计划生育事业。

第二,按照“三为主”、“三结合”的要求,在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努力实现由以往仅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综合服务相统一的机制转变。进一步深化宣传教育,加强经常性的管理和服务,确保每对育龄夫妇都能及时得到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生殖保健服务。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各有关部门参与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把育龄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走少生快富的道路。

第三,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下决心在县、乡、村建立一支经常做计划生育工作的队伍,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把工作重心放在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促使村党支部挑起计划生育工作的担子,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做到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任务、报酬三落实。深入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与“文明村”“小康村”建设结合起来。

第四,坚持分类指导,把工作重心放在中西部人口大省和贫困地区。加强对这些地区的调查研究和指导,在政策、措施、财力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水平。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在扶贫开发的项目、资金、技术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政策方面向计划生育工作好的贫困地区和计划生育贫困家庭适当倾斜,给予优先扶持,尽快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在城市和其他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拓展工作领域,加强优质服务,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努力搞好优生优育工作,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轨道。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查证、验证等制度,在加强管理、堵塞漏洞的同时搞好教育和服务工作。

第六,大力加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和教育工作。积极开展避孕节育应用科学研究,改进现有的避孕节育技术,研究开发新的生育调节途径和方法。切实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抓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农村,把计划生育的技术服务与防病治病、生殖保健、妇幼保健结合起来。重视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科学知识的普及,重视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把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作为一件大事认真抓好。

标签:;  ;  ;  

中国人口问题及对策_中国的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