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年计划走向五年规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走向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5)06-0023-03
一、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的由来
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的源头是一五计划。对五年计划而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五年规划来说,也可以从中央的这次建议中得到印证。在这次建议中,中共中央虽然使用了规划这个新范畴,但是,并没有把这次规划称作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是叫作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这就清楚地表明,规划继承了过去十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是过去十个五年计划合乎逻辑的发展,五年规划的历史起点也是“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是在毛泽东的亲自指导和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的主持下,历时五年,边编制、边执行、边修改而制定的。
制定五年计划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产品计划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相结合,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和资源浪费的直接原因。因此,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1]。列宁也指出:“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2]。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正是贯彻和落实计划经济理论的方式和手段。所以,早在1951年2月,毛泽东就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思想,为我国制定五年计划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五年计划的制定直接学习和借鉴了前苏联的经验和做法。我国制定五年计划之即,正是“一球两制”、两极对抗、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军事打击之时,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我们唯一可以倚重的国际力量。特别是苏联在1925年12月确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之后,制定了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并经过前苏联共产党和前苏联人民的共同努力,仅用了1928年至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就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创造了制定和执行五年计划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从未制定过五年计划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1952年8月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专程前往前苏联,征求前苏共中央和前苏联政府对我国初步编制的《五年计划轮廓草案》的意见时,得到了斯大林和前苏联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在借鉴和学习前苏联五年计划经验的基础上,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了五年计划的方针和任务,第一次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制定五年计划的根本指导思想。同年12月22日,中央发出了《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明确阐述了制定五年计划的必要性。《指示》指出:“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业已开始。这一建设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为了加速国家建设,除应动员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人力和财力以外,必须加强国家建设的计划工作,使大规模建设能在正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避免可能发生的盲目性”[3]。1954年3月,陈云提交了《五年计划纲要(初稿)》。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五年计划纲要,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至此,“一五”计划大功告成,并由此开创了我国通过制定和执行五年计划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
此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我们还先后制定和执行了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五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当前正在制定和将要执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时间上来看,改革开放前,共有四个五年计划,第五个五年计划跨越改革开放前后,改革开放以来,共有五个完整的五年计划和一个五年规划;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前五个五年计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后六个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开始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第九、第十两个五年计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特别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产物;从内容上来讲,前五个五年计划主要是经济发展指标,后六个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增添了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这些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指导和见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五年计划发展为五年规划的必然性
五年计划发展为五年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现代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手段,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对此,邓小平曾经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但是,现代市场经济更重视市场的作用,市场对资源的调节和配置处于首位,计划对资源的调节和配置必须符合市场的运行法则和规律。这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计划和市场的这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逐步证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第一位和基础性作用的有效性。为了发挥市场的这种作用,就必须从实践的角度调整原有的与产品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五年计划,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五年计划即五年规划。
五年计划发展为五年规划是我们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改革探索的必然结果。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改革初期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走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再探索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最后发展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我们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逐步改革。党的十二大明确划分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对价格、工资等进行了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按照市场的发展要求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党的十三大以后,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渐转向间接管理为主,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逐步缩小,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进入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车道,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00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这种体制的完善工作。
伴随着这些改革,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从“六五”计划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发展为“十五”计划的“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计划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也从六五计划的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发展问题、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发展到“十五”计划的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计划的内容也相应作了重大调整:计划的实物指标大大减少,结构性的预期指标大大增加;计划制定的社会参与度大大增加;计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增强。这些变化使得现有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五年计划与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五年计划相去甚远,而用五年规划反映这些变化,成为五年计划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五年规划的新变化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十一五”规划,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发展规划的内在要求。这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增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内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的一种治国理想、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是我国经济社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需要把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来协调全国人民的行动。这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注重社会公平,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突出了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大量来自于进口,这为我国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量利润流入拥有技术专利的国家,国际竞争力较弱等严重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及时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张。2005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院士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认真地贯彻落实这一思想,把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成为贯彻党中央的主张,改变我国技术落后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并要求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这些要求,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4.确认了政府与市场的正确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经由市场调节,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73.8%,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我国已经处于发展中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十一五”规划正确地确认了这一客观经济事实。这种确认表明,政府进一步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的调节和控制,从具体的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的制定转向战略性、政策性、指导性的规划,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有效地发挥,政府将有更多的精力履行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
总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来源于五年计划,发展了五年计划,也彰显出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及时准确地把握这些新变化,对于我们正确自觉地贯彻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地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05-10-20
标签:五年计划论文; 五年规划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