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执行一体化计算机审计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预算执行论文,计算机论文,政府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预算执行一体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应具备的条件
政府预算执行是由财政部门具体组织预算执行和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组成,其中,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拨付政府预算资金与部门(单位)管理和使用政府预算资金是两个相对重要的环节。政府预算执行一体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就是通过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将财政部门具体组织的支出预算执行与单位预算执行全方位衔接、同步进行。随着财政部门“金财”工程实施,财政业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信息化程度提高,近乎全方位覆盖,这就使得政府预算执行一体化计算辅助审计成为可能。
政府支出科目实行新的分类科目。从2007年开始,实行新的政府收支科目,政府支出预算指标按“功能”、“经济”二维分类,特别是经济分类基本实现了与单位会计经济科目的对应。这不仅为单位会计核算预算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也为审计部门审核单位会计经济科目发生额的合理性提供了法定(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依据。
政府支出预算指标实行数据式管理。目前,部门(单位)预算编制实现了通过预算编制系统统一规范编制,在这个系统中,储存着预算单位的人员状况、车辆等基本信息资料和项目支出预算的说明资料等。按规定程序审核的支出预算指标经法定程序批准后,过录到支出预算指标管理系统,该系统与预算资金申拨系统和集中收付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政府支出预算指标数据在这两个系统中共享。当然,过录到支出预算指标管理系统的指标必须涵盖(一般预算、政府基金预算、预算外资金专户)综合预算所有的支出预算指标。
预算单位会计信息实行数据式集中管理。目前,多数地方预算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已经由过去的部分集中统一核算模式过渡至统一核算软件下的远程结报+会计核算中心稽核模式,使得所有预算单位的会计信息数据实现数据式统一集中存储(即财政信息中心数据库)。这为实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全面定期采集或联网实时采集所有预算单位会计信息数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政府预算执行一体化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优势
在非信息化条件下,传统手工审计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将财政部门组织的支出预算执行数据与每个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数据对接的,只能采取抽查方式选择少量单位进行审计,这是县级审计机关共同面对的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所决定的,因此,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必然受到限制,且“核心审”与“外围审”容易产生“两张皮”现象或是简单的叠加。在信息化条件下,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实行政府预算执行一体化审计的优势凸显,解决了传统手工审计覆盖面小、“核心审”与“外围审”不衔接、审计工作量大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
一体化审计可以拉长审计分析的数据链。从政府预算执行一体化审计的实践来看,通过预算编制系统采集预算单位包括人员状况等基本信息数据表;通过预算指标管理系统采集预算指标及执行(预算资金申请和拨付)数据表;通过集中收付管理信息系统采集预算单位编码表、预算科目编码表、预算项目编码表、会计科目编码表、明细账表(凭证表)、会计科目年初数表。这些数据表经整理、清洗后使其数据类型和格式满足AO系统的要求后,以业务数据导入AO系统,就可以实现单位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的对接。通过这样的对接,审计可以发现单位会计科目(经济分类)的实际支出资金来源于基本支出或是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项目支出预算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同时,也使得本级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围绕支出预算指标的执行“一竿子”捅到底,通过预算科目编码、单位编码、项目编码、会计科目编码、会计凭证号等信息,跟踪审核某类资金的具体管理和使用情况。
一体化审计可以完善审计(调查)立项机制。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基层审计机关在安排下个审计年度自定项目计划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确定年度审计总体目标,再根据该总体目标及本机关的审计资源状况,分审计类型选择若干个单位确定审计(调查)项目。这样的立项机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主要表现于总体目标与其一般性目标之间、一般性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具体目标与审计事项之间未能实现无缝衔接,往往会出现若干项目实施后,未必实现年初确定的审计总体目标的情况。主要表现于审计机关的“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的“势单力薄”,“势单”指审计覆盖面狭小,被审单位少;“力薄”指反映问题缺乏共性,深度不够。在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的审计模式就可以克服传统立项机制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具体而言,县级审计机关可以依托本单位既懂计算机技术(能熟练应用AO系统的分析功能)又精通(财政预算)审计业务的人员或是这两类人员组成信息处理机构,具体负责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通过对已经取得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类,产生历史数据中一般性审计目标(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效益性)的疑点表,或按项目资金类别进行筛选,完整地产生各类资金的来源、规模、使用单位、收支情况等状况表,提供给审计机关立项决策时参考。这样做的好处是取得有数据支撑且有预算单位名称的疑点表或某类资金状况表,能更好地围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确定年度审计总体目标,能更好地使总体目标建立在直接具体的一般性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基础之上,能更加清晰地根据疑点或是某种资金确定被审计(调查)单位,使立项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一体化审计可以有效整合审计力量资源。一体化审计重点是在部门预算执行这个环节,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环节,之所以成为重点,是因为财政资金的绩效如何,需要通过资金的具体运用才能反映出来。反映财政资金的绩效需要有一定覆盖面才能比较客观和全面,这就需要科学地选择一定数量的被审计单位。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数据分析先确定审计一般性目标中具体安排哪几个作为重点,再据些确定被审计单位,如此确定的被审计单位数量一般较大,需要有足够的审计力量来完成。所幸的是,一体化审计可以通过前期的数据分析整理出一般性目标下的具体目标(即需要查证的事项),在具体审计(调查)实施过程中,就可以按照具体目标来整合和分配审计力量,使其达到最佳组合状态,集中精力和专业审计技术优势查深查透具体的审计事项,提高审计(调查)实施工作的绩效。
政府预算执行一体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政府预算执行一体化计算机辅助审计优势明显,但其数据只能作为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从笔者的审计实践来看,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注意导入AO系统中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数据的正确、完整与否直接影响到AO系统运行产生的分析数据的正确与否,这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基础。各个预算单位远程结报产生的会计信息数据统一存储于一个数据库中,而这些预算单位适用的会计制度是不同的,有适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也有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因此,将全部预算单位会计信息数据集中处理时,是不能能以财务数据进行的。同时,全部预算单位会计信息数据是“海量”数据,特别是明细账表(凭证库表)的记录数一般都有三、四十万条甚至更多,EXCEL工作表不能满足于该数据的处理。这就带来了验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的难度,不能像财务数据那样,先生成会计报表再与单位纸质报表核对验证。审计实践中,可以采取各数据表记录数跟踪核对的验证方法,解决审计所需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注意数据库数据表之间的年度对应关系。审计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年度之间的纵向趋势分析,必然涉及多年度的数据。大家知道,数据库软件处理数据是以数据(代码)方式进行的,而审计需要将预算单位代码、预算科目代码、预算项目代码、会计科目代码等增加字段转换成中文格式,才能方便于审计分析。这里就特别需要注意,不同年度预算单位代码、预算科目代码、预算项目代码、会计科目代码等代码库,因单位名称变化、机构调整、收支分类改革等因素,需要及时进行维护,因此,在增加字段转换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数据表之间的年度对应关系,防止数据张冠李戴。
注意会计核算过程中调账、错误修正的分录编制方法差异。单位会计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差错,需要及时调账或修正,但编制会计分录时,一般是有借必贷或有贷必借双向调整或修正。这虽然不影响科目余额,但必然影响到科目的发生额,而审计运作的数据大多是发生额,即明细账表(凭证库),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尤其是涉及收入和支出类科目时,要注意借贷方向的调整,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总之,在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式审计已经成为必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审计领域广泛应用,必然带来审计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等方式、方法的变革。
标签:政府预算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资金预算论文; 预算控制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预算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会计科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