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新篇章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新篇章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新篇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篇章论文,指导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一个很重要的成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上党章,明确它为党的新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新篇章。

对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历程,最近一般都讲七大、十五大、十六大这三次代表大会。若讲简明、扼要,对非党史研究工作者而言,这样说是可以的。但对我们专业工作者来说,这样的说法就显得简单一点,没有将其丰富的内涵揭示出来。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史来说,几乎每一个指导思想的确立都经历了_二个历史过程。在党的80多年历史中,对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发生影响的,应当说,有以下几次党代表大会。

首先,对我们党的正确指导思想的确立,起重要影响的是党的二大。一大召开时,党刚刚成立,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还不很深刻,确立党的奋斗目标还不可能把握得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一年之后,党的二大就把一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做了修正,分解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然后是未来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这就是党的指导思想,但实际上它起到了我们党最初的正确指导思想的作用。因为二大讲的现阶段的革命纲领,一直是指引我们这样一个刚刚成立的幼年党前进的正确航向;而且为以后毛泽东写新民主主义论、明确中国革命有两个发展阶段、要分两步走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在我看来,讲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应从党的二大讲起。

第二,对我们党正确指导思想有影响的是党的七大。它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一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还有把中国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这层意思。毛泽东思想,也可以说是这两个化相结合的产物,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又有中国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化,这两方面的互动互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将它写上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到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又将毛泽东思想认定为党的两个历史性飞跃的第一个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

第三,对党的指导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党的八大。尽管八大没有提毛泽东思想,但是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它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总结党的七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做了正确分析。按照邓小平在十二大说的,这个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就是党的八大路线。党的八大路线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尽管当时我们党没有把八大路线概括为指导思想,但实际上是起到了党的正确的指导思想的作用。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讲的“拨乱反正”,从政治路线来说,就是要恢复八大路线。直到现在,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也基本上沿袭了八大的提法,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渐地把它完善和丰富。因此,应当把八大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看作是党的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第四,从党的十二大开始到党的十五大,是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一个历史过程。八大之后党的历史的发展出现了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通过对我们党走过的曲折道路历史经验的总结,对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总结,还有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的总结,逐渐地确立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讲得很清楚,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党以后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概念。十二大还明确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主要任务,为我们党现在提出的第三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因此,讲邓小平理论地位的确立,应从十二大讲起,严格地说,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起。

然后是党的十三大。不管报告是谁做的,这是历史。是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两个历史性飞跃的。那时主要是从实践层面讲的,第一个是对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个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十三大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进行了建构,讲了十二点。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框架在十三大已经初步地奠立起来了。

党的十四大,经过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之后,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基础,进一步建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其主要内容,讲了九条,并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做了初步的阐述。十四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在经过修改的党章上,明确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指针,“指针”实际上就是指导思想。由于距离南方谈话发表的时间还不长,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在全党需要一个过程,十四大没有马上把它确立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的指导思想。

五年之后,党的十五大以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为基础,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新境界。因此。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比较长的句子简化为“邓小平理论”,并写上了党章,进一步明确为党的指导思想。无论在报告还是在党章中,对邓小平理论的评价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强调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种说法,在党的历史上不多见。十五大还突出了这一点,即强调: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这就进一步明确了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在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我们现在讲的仍然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为什么?因为它是长期起作用的、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所以,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准确地说,经历了整整20年的发展过程,十五大是最终确立的显著标志。

在十六大,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党章对2000年春天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经过2001年“七一讲话”在全党形成共识后,把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对“三个代表”思想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强调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从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看,这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三个代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好理解,容易说清楚。说是发展,应当怎样分析呢?我想,至少可以讲这样几点:

首先是对党的先锋队性质的新表述新认识。

十六大报告的表述跟过去的表述有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讲党的先锋队性质,只讲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经过“七一讲话”之后,现在讲“三个先锋队”,即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有的说是“两个先锋队”。我以为,还是讲“三个先锋队”为好。讲“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在句子中省掉了一个“先锋队”的表述。因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两个不能划等号的概念。中国人民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近13亿人口。而“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外延,比“中国人民”要宽泛得多,其内涵也不完全一样。它包括还未统一的台湾,以及其他海外华人。有些加入外籍的海外华人,都自认为仍属于中华民族。这至少有6000万。因此,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即一个概念比一个概念更大。从历史上说,1935年瓦窑堡会议已提出全民族的先锋队概念。刘少奇在七大的报告中又讲了中国人民的先锋队问题,而且也讲了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意思。这就是说,从概念的提出看,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等同起来。如果对江泽民同志所讲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来理解,讲“三个先锋队”,强调“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会更有利于凝聚海外华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这无论是对内的宣传还是对外的宣传,都将会产生更大更好的效应。讲“两个先锋队”,就省掉了不应该省掉的关键词。

这样讲我们党的先锋队的性质,是不是成了“全民党”呢?我认为不应该发生这样的问题。因为所谓“全民党”,是20世纪60年代的特殊政治条件下的说法。我们党从来没有说中国共产党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是目前增加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表述,首先第一位强调的仍然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由于工人阶级先锋队没有任何狭隘的宗派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优惠权益,它能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三个先锋队”,这三个先锋队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这三者不是不相容的。况且,中国共产党只有很好地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正如过去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是狭隘的宗派主义政党一样,现在讲“三个先锋队”也不是什么“全民党”。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坚持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性质,这是由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所致。这又决定了我们党不是什么“社会民主党”之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还有一个不一样,就是始终坚持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无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但都要坚持不懈地为之去奋斗。一个始终坚持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一个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一个始终坚持将共产主义作为长远的奋斗目标,有了这三条,就将中国共产党同什么社会民主党、全民党之类的说法,划清了基本界限。

其次是把“三个代表”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两个转变”的要求。

过去我们对“两个转变”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尽管革命成功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也讲了要“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采取各种办法来巩固执政地位。但是,对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这种地位变化之后,我们党对应该采取什么新的领导方法、执政方法缺乏认识,总把打天下之道用来治天下。其实,这两者之间,尽管有密切联系,但更要看到重大区别。因为打天下是要乱天下,越乱越好,乱了之后我们才能利用各种矛盾取得胜利。但我们成为执政党、成为领导者后,天下就不能再乱了。党的任务就是要治天下,而治天下就要讲究秩序,使国家机器有序地、规范地运转。这就需要尽量地和缓矛盾、减少磨擦,弱化冲突。作为执政党,一定要看到治天下和打天下的区别,一定要强调执政规律和造反规律的不同。治天下就是要讲和谐,讲稳定,也就是说,治国一定要讲安邦。怎么安邦?最根本的就是要兴国。只有兴国,才能安邦。怎么兴国呢?这就要发展生产,搞好经济,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这个主要矛盾不断地加以解决,国家就能兴旺,人民就会拥护。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中加上的前“两个代表”,说白了,就是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问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归根结底,要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要靠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解决。这“两个代表”的问题解决好了,当然就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为什么“三个代表”只能有这样的内涵,而不能讲其他的内涵的根本原因。这是治天下的根本之道。

有的同志说,既然“三个代表”讲的这么完整,为什么不早这么讲?这就要作历史分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对待我们党的先进性认识。的确,过去,我们党长期是讲的“一个代表”,即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这个意思,从党的二大就开始讲起,一直讲到十五大。在革命战争年代,只能这么讲。因为那时不具备讲那“两个代表”的条件。作为革命党,中国共产党当然要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否则,就不是中国共产党了。因此,这“一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任何时候都要代表的。但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之后,有了政权,领导国家,再长期这么讲,就体现不了执政党地位的变化和任务的要求。现在把另“两个代表”加上,这就在讲党的宗旨和先进性的表述上,明白无误地反映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解决的根本任务。

这里,可以把话说得再明白一点。任何一个执政党,无不希望长期巩固执政地位。何况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更希望如此。她不是为了自己的什么私利特权(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也有要解决出现的不应当有的这种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而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怎样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呢?这就要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古训“水能载舟,水亦覆舟”,对于我们党也是适用的。实际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船”与“水”的关系。我们党是船,老百姓是水。老百姓对于共产党来说,不仅是力量之源,而且是生命之源。提出“三个代表”,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将在“船”与“水”的关系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解决了,把这两者的关系理顺了,我们党这条航船,在大江大海里,遇到任何风浪都不会被掀翻,不会翻船、沉船。用“三个代表”来说明党的宗旨,表明党的先进性,反映了党的执政地位的变化和任务的要求。我们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党的执政地位就能长期巩固。否则,社会就不稳定,执政地位也就巩固不了。想巩固,这是主观愿望。能不能巩固,要看实践,即作没作到“三个代表”。提出“三个代表”,说到底,就是解决长期执政问题。这是“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灵魂所在。学习“三个代表”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这一点,不必老是在文字上抠来抠去。

“三个代表”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是一个重大发展。经过“七一讲话”的论证,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写进党章,这是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再次是十六大报告表明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创新到全面实践创新的转变。或者说由理论创新走向全面的实践创新。

其一,“七一讲话”通过理论建构,初步地实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创新。在“七一讲话”中,对“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三者的关系、立论的基础、实现的途径等一系列问题都讲得很清楚,可以说,已初步形成了理论形态。但是,“三个代表”不是为创新理论而提出的,而是为了解决前面说的那种关系、那个问题而提出的。要解决这些,就是实践问题。按照毛主席的《实践论》来分析,理论创新,是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过程;而由理论再回到实践,即实现实践的创新,这是认识运动更为重要的一半。因此,在认识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创新之后,就需要将它回到实践,在实践中加以落实贯彻,真正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这就需要实践创新来解决。十六大报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重点已经移位。十六大报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主题和重点是“全面贯彻”。为了能够全面贯彻好,它强调“关键”、“核心”、“本质”三要素,要求全党牢牢把握这三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就是说,重点已转向实践。这一部分展开论述的主体内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四个必须”。

其二,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报告的主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怎样才能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呢?这就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上面讲的那“四个必须”,要求实践创新。

其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决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内含着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之意。这必然会引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事实上,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经济的改革还是党的建设来看,无论是从现实的需要还是历史的教训来说,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健全其具体的体制和机制,都需要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加以提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的一个中介,因而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关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在理论上的伟大成果,与作为在实践上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两者统一的本身就意味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是它的内在要求。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情景,将会愈来愈展现在我们面前。

党的十六大,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有丰富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意,也体现在许多方面。我的这些看法不一定对,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学习和研究来提高认识。

标签:;  ;  ;  ;  ;  ;  ;  

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新篇章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