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梁溪区北大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4000
摘要:目的: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35例CAP患者为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为观察组,单纯应用西医治疗的则为对照组。统计不同治疗方法所获得的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3%,相比于对照组的78.5%明显升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头痛头晕、咳嗽及啰音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CAP患者,通过对其展开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消除其临床症状,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
作为临床一项常见的内科疾病,肺炎指的是由免疫损伤、病原微生物侵入以及过敏等因素导致的肺泡、肺间质及终末气道炎症,有着较强的感染。而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肺炎疾病,指的是机体在社区环境中受到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病原体感染而发生的肺炎,同时也包括在社区受到感染以后依旧处于潜伏期,但由于其他原因,直至住院以后才发病的肺炎[1]。现阶段,临床主要应用抗生素药物来治疗CAP患者,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广泛应用以及病原体的不断变迁,细菌的耐药性也日益增加,大大降低了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在此种形势下,探寻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CAP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院135例CAP患者为例,通过对部分病例展开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35例CAP患者为例,入选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中,男女分别有42例与28例;年龄为28至76岁,平均(46.5±3.7)岁;病程为3至20d,平均(8.5±1.3)d。对照组(65例)中,男女分别有40例与25例;年龄为26至74岁,平均(45.8±3.4)岁;病程为2至20d,平均(8.4±1.2)d。所有患者经临床CT及X线等检查,均符合CAP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则符合痰热壅肺型标准,也即咳嗽气息粗促,喉中有痰声,咳嗽痰多,且质稠黄或黏厚,咯吐不爽,或吐血痰,或喉中存在热腥味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存在肿瘤、结核病、其他严重系统疾病,无法坚持口服中药,以及需要采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等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差异不大,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也即在250ml生理盐水中加入2.0g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由扬子江药液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20043550),向患者静脉滴注,每日2次;在250ml生理盐水中加入0.5g阿奇霉素(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10960167),向患者静脉滴注,每日1次。如有必要,还需对患者展开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中医则采用自拟中药处方,方剂组成为金荞麦与金银花各30g,贝母、炒黄芩、连翘、桃仁。杏仁以及生大黄各10g,甘草为5d。上述中药加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咳嗽及啰音等)的消失时间进行观察与记录。其中,疗效判定标准如下:
显效:患者头晕头痛、咳嗽等临床症状均完全消除,发热消退,经X线片检查,显示病灶完全消失,血常规检查显示中性分类及白细胞处于正常水平。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发热消退,X线片检查显示病灶的大部分被吸收,血常规检查显示中性分类及白细胞处于正常水平。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变化甚至加重,X线片检查显示病灶未发生变化,血常规检查显示中性分类及白细胞均处于偏高的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用Χ2与t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的头痛头晕、咳嗽及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结论
CAP为临床一项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引起其发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呼吸道病毒、衣原体、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肺炎链球菌等。当前,虽然不断出现新的抗菌药物,但是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以及个体差异的存在,当采取常见抗菌药物来治疗CAP患者时,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肝肾功能不全以及老年患者,不但难以充分吸收药物,而且还会发生不小的副作用[2]。
在中医学领域,CAP属于温病或咳嗽的范畴,其发病原因主要是机体劳倦体虚,正气不足,此时感受风寒外邪或风热之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肺失宣降,炼津成痰、痰热内阻,肺气上逆,则引起咳嗽咳痰。在应用中医治疗此类患者时,需遵循化痰宣肺、解毒清热的原则。本实验中,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及临床症状时间均显著优于单纯应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自拟中药方剂,方中的金荞麦有着开泄肺气的作用;贝母与桃仁能够退热、解郁疏肝;杏仁可平喘降逆;生大黄有着清肺热的功效;炒黄芩载药上行;金银花解毒抗炎效果显著;连翘除了可泻火清热以外,还具有解毒燥湿的功效;生甘草则具有解毒清热以及将诸药调和的作用。通过联合应用上述中药,可共奏止咳宣肺、清散肺热之功效。此外,经现代药理学实验显示,上述中药方剂具有开胸散结涤痰、止咳清泻肺热的作用,痰结开,因而可将患者脓性黏稠样痰有效消除[3]。
综上所述,通过对CAP患者展开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将其临床症状有效消除,且疗效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更为显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珂玮.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09):1634-1635.
[2]李明珠.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54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0):59-60.
[3]乔曼.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2):1018-1019.
论文作者:沙玲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患者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肺炎论文; 对照组论文; 西医论文; 症状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