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微课程理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实效性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微课程(Microlecture),应该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微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课程组件,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过程。微课程可以是以知识点为主题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单元课程,也可以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学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微课程还可以是教者与学习者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形成的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活动。 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可以理解为一个课程,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亦是一个微课程。无论是每节课还是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应该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与设计,这样才能使知识具备完整性与逻辑性,达成培养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微课程理念的背景 在国外,“微课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的。他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设计了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视频以展示实际的教学内容。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在我国,清华大学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队提出了“提分微课程”概念,即是集合了国内重点学校百名一线教师推出的“短时高效”的精品课程。该课程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考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以重点常考题型为出发点,精讲解题方法及过程,并进行重要考点归纳。这是一套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清视频系列课程,每个视频课程的播放时间在10分钟左右。 二、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微课程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分解为4~5个结构单元,每个结构单元称之为微课程。每个微课程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都有其构思精妙的教学程序,都有能体现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方法与技巧。 微课程所用时间约为8分钟到10分钟为宜。之所以将每个微课程的学习时间定为八分钟到十分钟,有其充分的教育心理学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强度历经“激发初态—增至最大—逐渐衰退”几个过程,整个历程约为10 min左右。因而,运用微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生在微课程教学设计环节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且能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整个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建构知识体系,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教学培养目标。 三、微课程理念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几年来,在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支撑下,我们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和实验创新与改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微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成功构建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探究三步式”教学法,并在市、县范围内普遍应用。它是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基础上的建构式教学方式。它将学生置身于一系列映射真实情境的问题之中,以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身份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探究三步式”教学法包含问题导入、探究深化、总结反思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精心设计针对所学新知识的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互动、质疑等学习活动来解决问题。“问题探究三步式”教学法的精髓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因为是问题导学,所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问题具有思考性,所以引发了思维的探究;因为是问题的不断深化与反复应用,所以知识的学习得到了熟练与巩固。所有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师生间相互讨论,营造一个充分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而达成的。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也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探究三步式”教学法将物理知识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即微课程,对每个微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明确微课程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构建微课程的教学程序,设计微课程中层次分明的系列问题,并用问题引领学习与研究,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四、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微课程设计案例与解析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所属“楞次定律”这一教学案例的设计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磁通量变化的关系”是本阶段教学的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线圈的缠绕方式学生不会看;②学生不会根据灵敏电流计的偏转判断电路中电流的方向;③感应电流的方向、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学生很难在纷繁的数据中总结出规律;④应记录线圈中电流的方向,而学生更容易想到的是记录灵敏电流计中电流的方向;⑤感应电流产生磁场的方向、原磁场方向、原磁场的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获得后,要总结出楞次定律也比较困难。特将本阶段教学内容设计为“相信你会识别”“相信你会设计”“相信你会变通”“相信你会总结”这四个微课程单元。 1.微课程单元“相信你会识别”——介绍器材的使用 【问题1】认真观察实验,试分析感应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的关系。 【探究】结合实验器材,你会识别线圈的缠绕方式吗? 【再探究】教师可采用事先给线圈的两个接线柱标记上A、B,直接告知学生俯视时从A到B线圈是如何缠绕的,并让学生在图1(a)中画出线圈的缠绕情况。 注:①该问题是难点但不是重点,处理到不干扰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即可,不要处理得太多。 ②教师事先标记接线柱的符号不是随意的,要做到所有线圈的统一。 ③如果实验中所用线圈是图1(b)所示情况,该问题对学生不存在难度。标签:微课程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磁通量论文; 磁场强度论文; 物理论文; 感应电流论文; 电流的磁场论文; 微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