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思想品德论文

体验式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式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验式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中真实的情景,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共鸣,激发学生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既要传授学生基本生活常识,又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通过单纯的“教”可以培养和提高的。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体验式教学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尽可能地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去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受、形成认识、转变观念,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课学科性质的要求,也是新时期课改的必然趋势,更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自主体验的积极性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参与课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在体验中学会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因此,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地构建和重构内心理念的过程。

罗杰斯曾说过:“教师首先需要对人寄予深信。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会允许他有选择他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机会。”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改变过往“诲人不倦”的教学方式,相信学生,学会“放手”,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制订合适的体验方案,通过选择恰当的体验材料和创设丰富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自主体验的积极性,体验材料必须具有现实性、典型性和时代性,同时最好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展示。体验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热点,学生才可能乐于接受和体验。丰富的体验材料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丰富地传达了信息,更生动地反映了场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事实,这样才能最直接、最强烈地打动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增进教育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当时上海世博会刚刚结束不久,国内外许多媒体都对此事加以评论和报道,学生中有自己参观过世博会的,也有亲戚、朋友去过世博会的。教师将收集来的照片、录像等影音材料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时,去过的同学会很兴奋,没去过的同学则很好奇,学生的积极性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当形态不一、各具特色的各国展馆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展现在同学们眼前时,引发了学生们的阵阵赞叹。什么是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教师不需多说,学生都体会到了。学生通过这种情境体验而获得的内心感受,是他们根据自身生活积淀作出的最真实、最可贵的心灵反馈。这种从体验中来的心灵反馈和内心震撼,有时是教师用再大量的言语表达都无法得到的。而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也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正确认识、选择恰当行为方式的基础。

二、理解生命体验的差异性,鼓励对话和交流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情境体验是基础,而体验后的交流、对话和反思,是实现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阶段。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反思后获得的真切的理解和领会才是教育所真正期盼的。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喜欢独立思考,但每个学生存在着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对事物的理解等方面的差异,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相同情境会产生不同的体验结果。正是这种生命体验的差异性,真实地反映了每个学生已有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决定了学生在情境体验后交流、分享的必要性,也给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供了契机。所以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鼓励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通过平等、积极的对话和交流,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原有的束缚,不断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发现和领悟更多的东西。

鼓励对话和交流,教师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还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主体从体验中获得的内心感受,对于其他的个体来说,有些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有些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而有些则是不愿意言传的。如在《人生难免有挫折》的教学实践中,一位教师试图请学生起来说说“自己都遇到了哪些挫折,遇到挫折时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并没有踊跃举手发言,平日活泼开朗、善于发言的学生突然变得安静,原本应该畅所欲言的课堂互动环节显得沉闷。初中的孩子自尊而又敏感,挫折对他们来说是隐私,他们并不愿意当众说出自己经历的挫折和遭遇的不幸。而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教师使用了挫折小卡片,让学生隐去姓名把自己的挫折写在卡片上,由教师统一收集放在一个纸盒里,上课时由学生随机抽取纸盒中的小卡片完成互动环节“看看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办法”?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因为卡片上的经历是身边的同学正在经历而自己也可能经历过的,这时也可以借用他人的角色反映自己的心声,学生互动交流的意愿很高,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还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可见,教师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精心设计对话、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空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体验过程中内心积聚的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只有这种内在体验得到真实的表达,才有可能得到外部的评价和调整,才能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感受,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升华自身的道德情操。当然,在这种积极主动的交流互动中,学生也培养了分析、判断和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三、关照生命成长的整体性,让个性在实践中得以成全

“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了生命成长的整体性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层面就表现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其道德行为的统一与和谐发展。

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其道德行为相脱节的现象,学生思想上认识、情感上认同但缺乏道德意志、无法践行道德行为的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存在。因此,体验式教学倡导教师在学生将自己融人情境、互动交流产生正确认识和积极情感之后,应及时向学生提供现实的场景,进行有针对性的操练,让学生获得的理性认识回归实践,让学生通过道德践行促使自身积极的价值观内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得以成全。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运用适当方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如在《丰富多样的情绪》教学实践中,一位教师通过《下雨天》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品片段,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后达成思想共识:情绪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取用情绪的积极作用,克服情绪的消极作用。接下来,教师把前一天数学考试的试卷发到学生手中,问道:卷子在你们手中,分数的差异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怎么让情绪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起积极作用?“面对试卷、面对考分”这一普通的学习场景其实就是学生调整情绪,让情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正面影响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环节进行,也可以拓展到课堂之外的生活实践中。又如在《难报三春晖》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了解了学生帮父母做家务的情况后布置了课后实践作业:为父母准备一餐饭。通过这一在学生眼中非常平常的实践活动,学生再次体会到了父母的付出和生活的不易,增强了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提高在家中承担力所能及家务活的自觉性。通过这种课堂内和课堂外的道德实践,体验式教学突破了学科限制和课堂束缚,使学生积极的价值取向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巩固和内化,促进其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很强的可行性,但如何让体验式教学与思想品德课学科内容达到有效的整合,让其发挥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还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

标签:;  ;  

体验式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