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患者跌倒风险筛查的实施与效果评价论文_夏小琴

门诊患者跌倒风险筛查的实施与效果评价论文_夏小琴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四川泸州 646600

摘要:目的:对本院门诊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实施综合风险预防护理,探讨风险护理应用效果。方法:记录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门诊患者跌倒例数、次数(设为对照组),分析导致患者跌倒的风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实施针对性风险护理处理措施,对比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门诊患者跌倒人数、次数(视为观察组)。结果:在观察组接受治疗的200名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发生跌倒,跌倒发生次数3例;而对照组接受治疗的200多名门诊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发生跌倒,跌倒次数为12次,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差异较大:P<0.05。可见实施风险护理干预后,门诊患者跌倒次数大大降低,应用价值显著。结论:门诊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人流量大、防护措施不到位、标志不明显等原因发生跌倒,导致骨折、挫伤等不良事件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伤害,实施风险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跌倒风险事件发生,值得推荐。

关键词:门诊;跌倒;风险筛查;风险护理效果

跌倒会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伤害,会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还会引起的医患关系紧张,十分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如何预防患者发生跌倒是当前护理研究的重点之一[1]。由于门诊每天接受的人流量较大,患者的病情十分复杂,在很多环节中,很容易发生的跌倒事件。为了降低门诊患者跌倒次数,本次研究中,对2016年至2017年间发生跌倒次数、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在进行风险筛查后,于2017年2月实施风险护理干预。探究风险护理干预在其中的应用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在本院2016年-2017年期间收治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出200例,设为对照组,记录200例患者发生跌倒例数、次数,分析导致患者跌倒的风险因素,根据结果实施针对性风险护理。将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期间,门诊收治的200例患者视为观察组,对其实施风险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患者发生跌倒次数人数。所有患者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此次研究内容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对照组200例患者中,男女性患者病例数分别为102例、98例,年龄范围在18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56.3±10.7)岁;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95例,患者的年龄段分布在19岁到77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56.5±10.8)岁。

对比2组门诊患者的基本信息,无太大的差别:P>0.05,能够进行比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在对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患者跌倒风险筛查后发现,导致门诊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光线、警示标示不明显,卫生间、开水房、楼梯间未设置跌倒标志,且没有合适的扶手,电梯间、扶梯处无防跌倒提示,患者年龄较大,人流量拥挤,导致老年患者受伤。

针对上述情况,本院在2017年2月开展风险护理干预,具有方法为:在昏暗的地方安装明亮的电灯,在容易跌倒的地方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特别是在卫生间、开水房等有水的地方[2]。在楼梯、卫生间,尽量设置人性化扶手,以便患者能够避免跌倒发生。在扶梯、电梯设置人员进行提示,嘱咐患者扶好扶梯,以防摔倒。当门诊的人流量较大时,则安排人员进行疏通,及时疏散拥挤的人流。对于老年的患者,嘱咐护理人员或其家属给予其搀扶。在一些明显的地方,设置警示标题,告知患者预防跌倒的重要性,让患者心中有数,做好自我防护意识。

1.3 观察指标

对比2年间,400例门诊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跌倒发生原因、次数、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2.0版统计学软件将所得结果带入处理,并以P<0.05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性明显。将两组患者的跌倒率视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

2 结果

经统计,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门诊收治的200例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出现跌倒,跌倒次数为12次。在实施风险护理干预后,观察组200例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发生跌倒,跌倒次数3例。其中,导致对照组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有:人流量过大、卫生间水渍过多、扶梯处光线过于昏暗等。通过对2016年至2017年间患者跌倒进行风险筛查,在经过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患者跌倒次数、人数大大降低。与之间相比较而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年轻人而言,跌倒可能仅仅造成局部组织淤血疼痛,然而对于老年人而言,跌倒可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不仅影响到其身体健康,还会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医院门诊接受的患者,加强其跌倒风险管理意义重大[3]。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门诊接收治疗的患者多为老年人,而老年患者不仅行动不便,而且视力、听力下降明显,因此更容易在昏暗、潮湿、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发生跌倒。

此次研究中,针对2016年间门诊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引起跌倒的因素有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针对风险筛查结果,本院对2017年度接收的患者、门诊环境进行风险管理[4]。其中,对于跌倒较多的地方设立警示标志,针对于人流量较大的情况,安排人员进行及时疏通,对于昏暗的地方设置明亮的灯光。通过实施风险护理干预,加强门诊防跌倒管理,促使患者能够安全接受治疗,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护理干预后,其跌倒发生人数、次数大大降低,相较于对照组:P<0.05。

总之,风险护理在预防门诊患者跌倒中作用价值明确,值得各层级医院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晓瑞.JCI标准下门诊病人跌倒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5,13(36):3723-3724.

[2]罗学英.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高危患者就诊中应用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A02):308-310.

[3]李俊蓉.研究风险因素管理在医院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4):202-203.

[4]李太娇.眼科门诊患者就诊中的风险评估及护理防范[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5):143-144.

论文作者:夏小琴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门诊患者跌倒风险筛查的实施与效果评价论文_夏小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