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怡园小学 163453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门学科。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一、 科学教学应该以探究性教学为主
1.以前的《自然》只是将知识汇编成一本书,老师按照书上的内容照搬给学生,给学生以结论而不是学习的方法。但现在的《科学》则不然,课文不再明说,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来解决问题,如此一来,课本的作用就不再只是汇报前人的经验,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同时课本还制定了一些记录表格,让学生去填写,督促学生坚持观察,训练他们的耐性。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的东西挑战。因此,探究教学法是科学课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老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教师作好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的研究活动更加深入,更接近科学。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开展多样化活动,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
3.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科学课探究性教学要强化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这主要是因为: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观察和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实验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进行一次实验,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每一步都十分重要,也最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的,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3.师生共同合作。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常常能给我们惊喜。他们丰富的想象、好问的态度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甚至更大的帮助。因此,学生老师也是一次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做实验、搞活动时,可以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讨。例如观察黄豆种子的发芽,可以在教室设一个实验小区,种下种子后,让学生坚持做好记录、浇水等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加深。
三、科学课探究性教学要加强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课堂。从而开拓学生的见识,有效地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1.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可以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如《人体肌肉》等讲叙人体生理的课文,这些课文内容都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观看。
2.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如在教学《种子发芽》一课中,用多媒体把种子发芽的四个过程展现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做实验的耐性。
四、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
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
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
我认为作为科学教师,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要不断提高科学素养,还要进行不断反思,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跟上新课程理念,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论文作者:李晓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他们的论文; 能力论文; 给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1月总第288期论文;